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印度的「婆羅門教」為什麽沒有傳入中國?

2024-01-03國風

婆羅門教和佛教都是印度的產物,但為什麽只有佛教傳入中國,而婆羅門教卻無法傳入中國呢?

其實,南北朝時期,在佛教僧侶不斷湧入中國傳教的同時,婆羅門教也派出了大量僧侶,試圖在中國建立婆羅門分支。

鳩摩羅什在長安轉譯佛經,受到皇帝的優待,大量的婆羅門僧也來到長安,想獲得後秦皇帝姚興的支持,甚至想挫敗佛教,以婆羅門教取而代之。

409年(後秦弘始十一年),鳩摩羅什剛剛譯出了龍樹菩薩的【中論】。這時,來自己南天竺的一個婆羅門僧向長安僧團發出了挑戰書。據說此人是一個極其聰明、博學的義學僧,早年打遍印度沒敵手。因此在印度擁有大批信徒。後來聽說鳩摩羅什在長安受到後秦國王的尊崇,待以國師之禮,以國家之力助其傳揚佛法,以至門徒達3000之眾。這位婆羅門十分羨慕,認為以自己的水平挫敗中國僧人應該不成問題。只要戰勝了中國僧人,就可以得到後秦皇帝的認可,到時就可以將婆羅門教弘傳於中華大地。

他對自己的弟子說:「寧可使釋氏之風(佛教)獨傳震旦(指中國),而吾等正化(婆羅門教)不洽東國乎?」

於是,他帶著幾名弟子,帶著大量的吠陀經典,騎著駱駝,繞過西域,不遠萬裏來到長安,面見後秦皇帝姚興,明確要求向鳩摩羅什所在的中國僧團挑戰。

但是,這個婆羅門僧的長相非常影響市容。而姚興又是個「顏值控」。他見這位婆羅門口眼不正,五官位置搭配失調。不是說修行得道者的形象都很莊嚴嗎?而這位婆羅門與「莊嚴」二字完全不搭邊。姚興便對他的學問與教義非常疑惑,心裏直犯嘀咕。

但這個婆羅門對自己的顏值毫不在意,他對皇帝姚興說:「至道無方,各尊其事。今請與秦僧擁其辯力,隨有優者,即傳其化。」

意思是,顏值不能當飯吃,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騮騮,咱們辯論一場就知道了,到時誰勝了就傳播誰的宗教。

姚興答應了他的要求。

但對於鳩摩羅什來說,一旦辯論失敗,他就要結束長安,好不容易取得弘法成就就會灰飛煙滅。

按理應由鳩摩羅什出戰,但這個婆羅門事先明確要求辯論對手是「秦僧」,也就是中國籍僧人,而鳩摩羅什是來自龜茲的「胡僧」(其實在婆羅門看來,鳩摩羅什也是秦僧)。他對眾弟子說,自己不是「秦僧」,希望你們中的一位能主動接受挑戰。

鳩摩羅什的3000弟子面面相覷,誰也不敢輕易應承。因為勝了固然可以揚名,但敗了則會危及整個中國佛教。這個責任太大了,沒人敢背負。於是,大家都說自己水平有限,某某某有德又有才,非常非常厲害,由其出戰zui為合適,大家你推我,我推你。

zui後,只好由鳩摩羅什來點將。

他請道融法師出戰婆羅門。

既然被師父點將,道融就不好推脫了。

在正式辯論之前,羅什還不忘對道融施加壓力,提醒他此次辯論的嚴重性。他說:此婆羅門聰慧過人,以必勝之心找我等論戰。如果我苦苦弘揚的佛法大道因你的失敗而折戟沈沙,那就太悲哀了。現在,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加油,奧力給!

這真是「中國好師父」!自己不敢應戰,卻把所有的壓力都放在弟子身上。從中可以看出,鳩摩羅什對道融也不是很放心的。因為印度盛行辯論之風,愛辯才會贏,沒有上等的辯才,在印度這塊地方是吃不開的。佛陀在世時,就曾接受過無數外道的挑戰,結果都是完勝。所以,羅什是見證過印度的辯論之風的,他知道這位婆羅門僧侶絕非泛泛之輩。

但是反觀中國文化界,卻把辯論當成了「末技」而加以鄙視,好辯者向來不受尊重,因為老子曾說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結果導致中國學人的辯論水平普遍偏低。這正是羅什擔心的地方。

而羅什之所以選擇道融,因為在眾弟子中,道融精通儒、佛、道等各類典籍,非常博學。他的記憶力也非常好,早年做沙彌時,只看了一遍【論語】就能把它默寫出來。他遍攬典籍,記憶力又好,這正是辯論的基本功。當鳩摩羅什剛剛譯出兩卷【中論】,就讓道融宣講,結果他深明義理,邏輯自洽的程度讓鳩摩羅什連連贊嘆。所以他認為,以道融的博學與口才,是出戰婆羅門zui合適的人選。

但是,對於道融來說,他也有個短板,那就是對婆羅門的吠陀經典了解得太少,一旦辯論起來,這方面的知識可能會吃虧。

鳩摩羅什在這方面提供了幫助,他早年曾熟讀婆羅門【吠陀】【梵書】【奧義書】等典籍。羅什把婆羅門僧侶必讀的吠陀經典目錄開列出來,道融則用zui短的時間把它們全部背誦了下來。

正式辯論那天,後秦皇帝姚興率文武大臣到現場觀戰。河南、關中的僧人全都雲集到長安,爭相一睹道融與婆羅門辯論的盛況。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這次辯論的具體內容,卻史無記載。

按照【高僧傳】的說法,當皇帝姚興宣布辯論開始後,那個婆羅門僧與道融互相論難,機鋒叠起,精彩紛呈。半天下來,婆羅門終於理屈詞窮,於是設法把討論的主題往吠陀經典上引導。但道融也是應答如流,搞得婆羅門僧目瞪口呆,自嘆天外有天而心服口服。

鳩摩羅什對婆羅門說:「君不聞大秦廣學,那忽輕爾遠來?」你對大秦(中國)的情況並不了解,何必不遠萬裏跑來挑戰呢?

此戰過後,印度的婆羅門僧侶再也沒有來中國搞辯論賽。但婆羅門教徒並不死心,他們把自己的教義偽裝成「佛教」,不斷地向中國輸出。而中國人中能分清佛教與婆羅門教之區別者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