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從蘇軾的一生,悟人生真諦!

2024-08-20國風

前言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人生匆匆,如曇花一現,短暫而又珍貴。在這短暫的旅途中,我們時常會陷入沈思: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蘇軾,這位文學巨匠的一生或許能為我們撥開迷霧。

正文內容

公元 1101 年,已至生命盡頭的蘇軾,在金山寺回首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留下了深刻的感悟。他一生飽經風霜,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卻能在風雨中泰然自若,看淡生死,洞察人生的真諦。人們常言:凡是經歷,皆是成長。

人生,恰似一首充滿離合悲歡的樂章,而離別則是其中頻繁奏響的音符。蘇軾與蘇轍這對情比金堅的兄弟,在 1061 年迎來了人生中的首次分別。那時的他們,相擁而泣,淚水如決堤之水,難以抑制內心的悲傷與不舍。從小一起長大,一同經歷了無數的喜怒哀樂,一同在科舉之路上並肩前行,如今卻要天各一方,怎能不讓人肝腸寸斷?

然而,歲月流轉,時光的車輪無情地向前捲動。幾十年後,當他們再次面臨別離時,蘇軾的心境已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的他,已不再是那個因離別而痛哭流涕的青年,而是一位飽經滄桑、內心豁達的智者。他坦然地勸慰蘇轍,以一種平糊而又堅定的口吻說道:「世間萬物,皆有其執行的規律,聚散離合,皆有時序。我們不應過度沈溺於離別的痛苦之中,而應珍惜曾經相聚的美好時光,以一顆淡然的心看待別離。」

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與傷害的較量?在這漫長的旅途中,我們總是難免會受傷。蘇軾的一生,可謂是荊棘密布。他一心系於百姓,直言某些新法對百姓不利,卻被別有用心之人誣陷為故意與朝廷作對;他為父親送葬歸鄉,卻遭人惡意汙蔑販賣私鹽;他平日裏揮筆寫下的詩文,竟被人惡意曲解,最終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他在窮鄉僻壤之地稱贊荔枝的美味,也會有人借機指責他不知檢點,進而將他貶謫到更為偏遠荒涼的地方。

面對這接二連三的無妄之災,蘇軾的內心也曾充滿了怨恨。「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句詞便是他當時內心痛苦的真實寫照。隨著歲月的磨礪和人生閱歷的不斷豐富,蘇軾逐漸領悟到,過往的種種傷害,不過是人生的一種經歷罷了。那些曾經受過的傷,就讓它們慢慢愈合;那些曾經恨過的人,選擇放下與原諒。過好當下的生活,才是最為重要的。


即便蘇軾因章惇的緣故,在耳順之年被貶至荒無人煙的海南,受盡了磨難,但他依然保持著樂觀積極的心態。後來,新帝即位,兩人的境遇發生了逆轉,章惇被貶,蘇軾得以北上。然而,蘇軾並未趁機報復,反而主動寫信給章惇的兒子,叮囑他要悉心照料自己的父親。這便是蘇軾的胸懷與格局,他深知,怨恨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而釋懷與原諒,才能讓內心獲得真正的寧靜與自由。

正如【牡丹亭】中所寫:「風無定,人無常。」 人生總是充滿了意外和不確定性,前一刻或許還站在人生的巔峰,享受著無盡的榮耀與輝煌,下一刻可能就會墜入谷底,承受著無盡的痛苦與挫折;上一秒或許還沈浸在團圓的喜悅之中,下一秒可能就要面對生死離別的殘酷現實。


蘇軾的一生,便是對無常的最好詮釋。當他春風得意之時,被譽為不世出的天才,無數人對他的文章趨之若鶩,就連皇帝也對他寄予厚望,欲將他培養為宰相。然而,當他落魄之時,昔日的親朋好友紛紛對他避之不及,甚至連路過的流浪漢也敢對他肆意辱罵。面對如此巨大的人生落差,蘇軾沒有選擇怨天尤人,而是選擇了坦然接受。

當遭遇生活的驚濤駭浪時,如果我們一味地掙紮、反抗,只會讓自己被漩渦越卷越深,最終沈入海底。然而,倘若我們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無常之事,順應潮流,順勢而為,或許就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迎來柳暗花明的那一刻。正如古人雲:「在無常中,接受命運的高潮低谷,你我也能駕駛一葉扁舟,駛過人生的萬千激流。」

結語

人生宛如一場精彩紛呈的大戲,充滿了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蘇軾的一生,就如同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為我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不要對離別心懷恐懼,因為每一次的別離都是為了下一次更美好的相聚;不要害怕受傷,因為每一次的創傷都是成長的契機,只要我們擁有強大的內心和寬廣的格局,就能在傷害中自愈,在挫折中崛起;不要抗拒無常,因為人生本就充滿變數,以平常心去接納,以豁達心去應對,方能在風雨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