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七首唐代絕美詞作,首首經典,句句深情,哪一首觸動了你的心?

2024-01-18國風

唐詩、宋詞是中華文化的兩大瑰寶,各自閃耀著獨特的光芒。然而,唐代詞作同樣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它的絕妙之處,同樣令人驚艷。唐詞是一幅精致的畫卷,細膩地描繪人間的悲歡離合,抒發著深沈的情感。

一起欣賞七首經典唐代詞作,感受唐詞的獨特魅力。

1.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唐·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主人公佇立玉階,在深秋暮色中遠眺,平林掩映,暮煙如織,碧山如畫,寒碧山光與濃郁暮色交織,一瞬間的情思如同漣漪般在心底泛起。暮色愈濃,愁思亦愈加沈重。

全詞仿佛一首哀婉的離歌,各句緊密相扣,構建出渾然一體的意境,讓人仿佛置身於那深秋的暮色之中。這首詞受到後人很高的評價,與【憶秦娥·第聲咽】一起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遠處的樹林之上,煙霧繚繞,秋天的山巒還留下一派惹人傷感的翠綠蒼碧。夕陽的余暉已悄然映入高樓,一位孤獨的人兒在樓台上佇立,心中泛起縷縷愁緒。

她徒勞地在玉階上久久凝望,只見一群群鳥兒急匆匆地回巢。何處是你歸程的起點?長亭與短亭連綿不絕,似乎永無盡頭。

2.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唐·白居易【憶江南】

白居易青年時期曾旅居蘇杭,後又擔任多年杭州、蘇州刺史,與那裏的百姓結下深厚的友情。老年時的白居易到洛陽定居,江南的山水、草木令他戀戀不已,寫下【憶江南】組詞。

在這首詞中,作者選取了江花和春水,再以日出和春天為背景,運用比喻和映襯的手法,將江南春意盤然的景象展示出來,尤其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歷久彌新。

江南是個好地方,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麽的熟悉。

清晨,江邊盛開的花朵,被初升的太陽襯托得比火焰還要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3.

望江南·梳洗罷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唐·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

溫庭筠,唐代詩人,「花間派」首要詞人。

這是一首空靈悠遠的閨怨詞,展現了女主人公從滿懷希望的等待,到失望,直至的絕望的情感。它以江水、遠帆、斜陽為背景,描繪出一幅清麗脫俗的山水畫卷。江水靜靜地流淌,沒有激昂的波濤,卻帶著一種無奈的嘆息。落日的余暉緩緩地灑在江面上,彌漫著一股難以排遣的愁怨。

全詞風格清麗脫俗,婉約含蓄,余韻悠長,像是一首柔美的詩歌,又像是一幅細膩的畫卷,讓人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清晨梳洗打扮後,獨自登上望江樓,依靠樓閣遠眺碧波萬頃的江流。成百上千艘船過去了,我所盼望的人都沒有出現。已近黃昏,落日的余暉脈脈地灑在江面上,江水緩緩 地流著,思念的柔腸縈繞在那片白蘋洲上。

4.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張誌和【漁歌子】

張誌和,字子同,號「玄真子」,唐代道士、詞人和詩人。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間,張誌和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誌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

開篇寥寥數筆便描繪出一個春江水漲,白鷺翩飛的江南風景畫面,後面兩句則生動地描繪了那位漁翁,身披蓑衣,頭戴鬥笠,在煙波浩渺的江面上悠然自得地垂釣。

「斜風細雨不須歸」,既是對當前景色的描繪,又隱含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無限向往。全詞如同一幅流動的山水畫,質樸淡泊,清新脫俗,,令人心曠神怡,成為一首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詞作。

西塞山前,白鷺在悠閑地翺翔,江岸桃花盛開,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遊來遊去。

一位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安然自得地垂釣。

5.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唐·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韋莊,字端己,晚唐詩人、詞人,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代表。

韋莊生於唐朝由盛轉衰、五代十國割據混戰的年代,飽受流離失所之苦。他一生漂泊不定,直到59歲那年才結束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

這首詞,作於韋莊晚年寓居蜀地之時,其意在追憶江南舊遊,繪制了一幅江南水鄉美麗畫卷,委婉地透露出懷念故鄉、漂泊無依的苦澀。全詞直抒胸隱,卻又含蓄深沈。「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情意婉轉,哀傷之至,令人不禁為之動容。

人人都說江南好,來到這的遊人只想在江南慢慢變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綠,勝過天空的碧藍,還可以在有彩繪的船中,聽著雨聲入眠。

江南酒家賣酒的女子美麗,當她盛酒撩袖時,露出的雙臂潔白如雪。年華未衰之時不要回鄉,回到家鄉後,必定要愁腸寸斷。

6.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唐·劉禹錫【瀟湘神·斑竹枝】

斑竹,即湘妃竹。相傳舜帝南巡,死於蒼梧,娥皇、女英趕至湘水邊,傷心哭泣,眼淚落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淚痕,稱為「斑竹」,後二人自投於湘水,後人稱之為「湘靈」。

這首詞是作者貶官朗州期間所作,全詞哀婉幽怨,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以湘妃的哀怨,喻自己無辜被貶的淒楚,抒發出內心的冤屈與無助。

斑竹枝啊斑竹枝,淚痕點點,寄托著深深的相思。楚地的遊子啊,若想聽聽瑤瑟的幽怨之聲,就在這瀟水湘江之畔,夜深月明之時。

7.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唐·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王國維評價此詞:「太白純以氣象勝」。

這是一篇動人心魄的篇章,上闕傷別,始終糾葛在個人的悲歡離合中,借 「簫」、「夢」、「月」、「柳」等意象渲染出幽怨淒婉、孤獨迷茫的意境,抒發出送別盼歸的愁苦。下闕傷逝,跌宕起伏,意境博大開闊,「古道」、「西風殘照」、「漢陵」,寫盡鹹陽古道的蒼茫悲壯,以及戰亂後長安的蕭條景象,表達對歷史興亡的慨嘆。

全詞氣魄雄偉,動人心魄,受到後人很高的評價,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一起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玉簫聲音嗚咽,帶著無盡的悲涼,秦娥從夢中驚醒,眼前是秦家樓外那一輪清冷的明月。那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淒愴離別。

又是一年重陽佳節,她登上樂遊原,遙望鹹陽古道,可嘆那人了無影蹤、音信斷絕。良人不見,音信斷絕,只能獨自聽西風蕭瑟,看如血的殘陽,照耀著那漢家帝王的陵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