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老子的「常有欲」與「常無欲」到底指什麽

2024-06-25文化

被誤解的【道德經】<一>3此兩者不是有與無

【道德經】第一章中經文,」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而觀其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這其中的「此兩者」指什麽?有人說指始與母,也有人說指妙與僥。更多人受佛家影響,說指有與無。首先看」常有欲與常無欲」中「常」的解讀。「常」在本經第一句就存在過。之所以未作過細致解讀,因為恒常的現代意義與經書大義並無大障。到此處經書從宏觀向細致處敘述。所以要細究。從大道到世間實踐。以名為界劃出無名道界與世間有名萬物界。再往下就把說明敘述的焦點對準了名界,也就是人的大腦思想意識界。常,在古義有下垂的裙裳之義,也有簾子的意思。「常」字在經書中也經常出現。有人把「常」解為人的本性心體,這不夠精準。「常」應解為人意識中的精神,也就是人本性心體衍生出的陰陽二氣。精神主導著人的意識。人體斷離了精氣也就是斷了命脈身體走向死亡。人沒有了神氣也就成了沒有靈魂德識的行屍走肉。道常無名,精神為質小無內的始氣,所以不能直接被意識覺悟到存在。精只有與外界物質資訊合和時才會形成有名物相。神只有與內部意識心中的事物資訊合和時才會產生有名德識。

那麽什麽是」常有欲」呢?欲是谷欠,谷字在經文中多處出現。哲學之鄉德國的一位【道德經】愛好者指出」谷」在經中有所實指,但不確定指什麽?其實」谷」就是人的大腦意識區域,即思想意識界內。「此兩者同出」也就是指都出現在人的大腦意識中的名,分別為有欲之名與無欲之名,都屬於有名萬物。不包括無名抽象的形而上的稱為無名的精神。老子的第一章很重要,他在介紹道場的階層。很多人之所以沈迷於經文枝節末葉處,莫衷一是解讀內容變來易去,就是因為單憑文字訓詁學的功夫追求詞源,而不能切身悟道場大象。道之體與道之用的道場雖超緯度的渾然一體的存在。但為了方便言說,又不得不分辯。盡管張口非真,言語皆偏。前幾節說,道可道是指道與人世間的實踐,劃出了道場輪廓。名可名是指道與人世間的通道為名界。形而上的無透過人的名界(意識界)形成了形而下的有名萬物。有名萬物之相又分為有欲之名與無欲之名。這樣層層相扣,邏輯分明的介紹道場的結構。並非象很多人沒有實在意義在有字與無字後斷句,把經書解得混沌一片,故弄玄虛,牽強附會,猶如佛經般絮絮叨叨。道家思想博大精深,經文語言風格凝煉精辟。當然到這裏很多人不會信服。因為不只是現代人有意無意錯解,古代名家也很多人把兩者解為」有與無」。再往下看,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由於有人從民國時代至今一直在學界有組織有目的攻擊玄學。以致現代大多學者提」玄"則」眩」。要不毫無意義的亂解一通,要不視之為迷信邪說避之千裏。都知道魏晉玄學出於道德信仰危機的亂世,士人們以道援儒為了鞏固聖學信仰不倒而產生。有人惡毒攻擊玄學釜底抽薪就是要滅東方道德文化。當然有意將經書曲解變廢,利用財力霸屏大肆傳播歪理邪說也是當今有效手段。回到」玄」字,玄本義是兩根絲纏繞成線。這裏喻指陰陽合和而成的有名萬物,只有負陰抱陽的有名(意識界)的萬物才可謂之玄。而無不屬於名界萬物。上節已說道學萬物不同於科學外物質既包括物相也包括不同類的名德識。有欲之名中欲指意識欠缺,欠缺什麽?欠缺外界五感官(眼耳鼻舌身)物質資訊。所以常有欲之名就是指外界物質資訊與人的先驗物性心識合成於人大腦意識界的物相時空。常無欲之名指人的道德情操。怎樣觀測研究二者呢?對道德情操的覺悟方法是觀其妙,即審美性的是非美醜善惡道德判斷。對物相時空的研究方法是觀其僥,即觀察測量計算追求物相本質規律。下節誤解的【道德經】經文談論「玄之又玄」是指哪些人世間具體現象,以及解玄悟道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