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歷史的塵埃——唐代詞人張誌和,歸隱江湖,寫下了千古絕唱

2023-12-06文化

唐代詞人張誌和,他是唐代詞的開創者,他的填詞創作風格對後代有深遠的影響。

其創作的【漁父】詞,膾炙人口,千古流傳。其後「八仙」之一道家丹鼎派祖師呂洞賓,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宰相詩人和凝以及宋元許多詞家等都曾以此創作。

【漁父詞·其三】

唐·張誌和

霅溪灣裏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張誌和曾在朝廷當官,後因諫被貶,家道又遭變故,後毅然辭去官職,隱居在太湖邊霅溪一帶,每天乘一艘小船,以垂釣為樂。

張誌和受道家思想影響,本來就懷有超然遁世的心願。經貶謫,他再也無意於仕宦。他借治喪為由,請求皇帝唐肅宗辭去官職,臨行前,唐肅宗還賜給他一名童仆和一名婢女。

張誌和回鄉後,閉門謝客,專心寫作,「十年不出」,撰著【玄真子】十二卷,【太易】十五卷,縱橫立論,闡述道家思想。此間,張誌和接受當地官員征派,穿著粗布衣參加修河,擔著竹筐和眾人一起挑土,毫無怨言。

後來,張誌和把更多的時間用於漫遊江湖。他常常乘著一葉扁舟,「浮三江,泛五湖,自謂煙波釣徒」。他將皇帝賜給他的兩個奴婢配為夫婦,給少男取名為漁童、少女取名為樵青,自己則寄身江湖,獨來獨往。

張誌和的詞中寫道:霅溪灣裏一釣魚為生的漁翁,舴艋小舟做家一會向西,一會向東。

江上的白雪,水濱的清風陪伴,面帶笑容,身著荷葉做的衣服並不感覺自己貧窮。

他泊舟霅溪,往來苕、霅之間,以船為家。

漁隱的生活自然是艱苦的,小舟難以遮風蔽雨,更不能擋雪禦寒。但是經歷過仕途的坎坷,目睹官場的黑暗,詩人卻自甘於粗衣淡食,與漁夫為伍。

「江上雪,浦邊風」,固然仕途使人感到寒意,大自然的風雪高潔清新之氣更令詩人向往,故詩人笑迎清風,吟賞江雪,自得其樂。

「笑著荷衣不嘆窮」他孤傲不群,穿著隱士的衣服,清貧自守,淡泊名利,笑對人生。

張誌和雖自稱「煙波釣徒」,但「每垂釣不設餌,誌不在魚也」。他性格剛強,為人坦誠,世事洞明,無憂無愁。

他崇尚道學,性格豪放。他才華橫溢而不為當世所用,退隱江湖過與世無爭的生活。

一次,校書郎(朝廷校註典籍的文官)裴修等人前來看望他,問他與哪些人還有往來,他回答說:「我與天下人共同居住在太虛之中,夜晚同以月光為燈照明,與所有的朋友未曾離別,談不上你來我往。」

張誌和寄山水之情,還善於繪畫山水,史上說:他常常在賓客鼓笛聲中作畫,乘著酒興,「或閉目,或背面,舞筆飛墨,應節而成」。

大歷九年(774年)八月,張誌和應邀拜訪大書法家、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刺史顏真卿。臨場作畫,顏真卿對張誌和的畫技嘆為觀止,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對張誌和的畫贊不絕口,據說,當時「觀者如堵,轟然愕眙」。

張誌和不僅畫技高超,其所寫詩詞尤其膾炙人口。他的【漁歌子】一詞,描繪江南水鄉的美麗風光,成為人們傳誦不息的千古絕唱:

【漁歌子】

唐·張誌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是一幅用詞寫成的山水畫。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翺翔,江岸桃花盛開,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遊來遊去。

漁翁頭戴青色鬥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這是一首色彩明優意萬千,脫離塵俗釣湖煙,漁夫的悠閑自在的生活景像。

「不須歸」似乎在向人們表白著詩人的一種信念——他決心在山水之間自由自在地生活而終老。

張誌和中年後,泛湖海,同光塵,宅漁舟,垂釣綸,隱而不歸,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煙波釣徒」。

他的,【漁歌子】,又名【漁父】詞,飄逸灑脫,樸素自然,悠然脫俗,意境高遠,極富藝術魅力,因此廣為傳誦。

張誌和的【漁父】詞共五首,不僅國內盛行,還被傳播到日本,被日本選入他們的漢詩集【國經集】中。可見他的影響力有多大了。

詞人簡介:

張誌和(732年-774年),唐朝詩人兼詞人,字子同,原名龜齡,號玄真子,祖籍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先世因「不忍坐視民患」,棄官隱居黟縣赤山鎮(今祁門縣祁山鎮)石山塢,又遷潤田張村庇。

他非常聰明三歲就能讀書寫字,六歲能夠做文章,十六歲時明經及第。先後做了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官職。後來因母親和妻子相繼去世了,他棄官棄家,開始了自己浪跡江湖的生活。

唐大歷九年(774年),他應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顏真卿。同年冬十二月,他和顏真卿等東遊平望驛時,由於酒醉,不慎在平望鶯脰湖落水身亡,享年4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