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追風箏」的人:一年營業額超百萬,他讓四川風箏飛向國際

2024-03-23文化

「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

風箏又稱作「紙鳶」

每年春天

在成都及周邊的各大公園草坪上

都能看到一群「追風箏的人」

崇州的金雞水陸村,是中國最大的風箏制作基地之一。3月23日,第五屆全國傳統風箏錦標賽即將在崇州開賽。

3月21日,61歲的高加輝坐在金雞工藝風箏廠的小院裏,正低頭為一只傳統金魚造型的金雞風箏上色,只見他用毛筆勾勒出魚身,而後換紅色顏料塗抹魚鱗,「金雞風箏以紅、黃、綠、黑為主色,造型常見的有金魚、燕子、龍等圖案,純手工制作而成。」在他的記憶裏,最高紀錄一天畫了1000多支風箏。這周末,他將帶著他的風箏,「出戰」風箏大賽。

15歲學做風箏,22歲辦廠,成為當地首批「萬元戶」,曾帶動整個村上千人一起做風箏。2009年,他被認定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金雞風箏紮制技藝傳承人。高加輝和風箏「拉扯」了近半個世紀,他說:「我這一生都在做風箏,只想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傳承不能斷,這是使命。」

近年來,老高的風箏除了銷往雲貴川,還「火」到了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他也迎來了自己的「中場戰事」:他計劃成立風箏協會,要走出去,甚至走向國際,並不斷學習、精進手藝,繼續傳承金雞風箏紮制技藝和文化。

▲高加輝正在制作風箏

01

辦廠年營業額300萬~400萬

他是村裏首批「萬元戶」

一根竹條彎成圓形,周圍用無紡布覆蓋,再用膠水黏合,一只金魚眼睛就算完成一半。視線一轉,老高身後的院墻上掛滿了風箏,這些木訥的竹條在老高的「偵錯」下,突然就豐富起來,變成龍身、燕子、蝙蝠等骨架造型,隨著院內吹起的風,微微晃動。

老高背對著院墻,坐在兩幅景象中間,像是夾在兩種時空裏。手中未停下的制作,是他即將「出戰」風箏大賽的作品。而身後的風箏,則是他半生的成就與輝煌。「15歲跟著父親學做金雞風箏,我是第五代傳人(金雞風箏紮制)。如今不管造型、工藝怎樣變,傳統的燕子、金魚等造型始終保留著祖輩留下的樣式和制作方法。」老高瞇著眼睛,轉身指向身後金魚造型的金雞風箏。

金雞風箏由其地名而來,獨特的制作工藝及造型,曾讓它撐起當地風箏產業半壁江山。端起手邊的茶缸,喝上一口濃茶,老高回憶起自己22歲的辦廠往事。「會一門手藝,就能養活一個家庭,我的父輩如此,我亦如此。」憑借精湛的手藝,老高的金雞工藝風箏廠成為當地風箏大戶,「村裏上千人跟著我做風箏。每天收上千斤竹子,光削竹子的人就有100個,還有用灰面熬制漿糊,灰面都是用大鍋不停地熬。」

成規模地生產、制作、銷售風箏,也讓老高成為村裏首批「萬元戶」。「一年營業額在300萬元~400萬元,銷售出去的風箏以噸來計算。」老高接著說,那時候眼前的幾畝地上,都是制作風箏的人,「上千人一起制作風箏的場景,很是壯觀。」每到風箏季(春節前後),西南地區幾個省份的大貨車就排著隊來村裏拉貨,「當時風箏界有個說法,叫‘東濰坊、西金雞’。」

「3年前,風箏銷量都不錯,年營業少說也有上百萬元。」老高再次擡起茶缸吹了吹,搖著頭看向身後的風箏,「今年銷量不太行。」不過,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他並不慌,「那就專註做好手藝。有時間了,我的學生人數自然就增加了,每年能教上千人做風箏,這門技藝後繼有人了,這讓我感到欣慰。」老高說的「學生」,是指跟著他學做風箏的人。如今,他經常會到當地各大小學裏講課,專門教孩子們制作金雞風箏。同時,成都的部份社區,甚至外省都經常有人來邀請他去開講座。

02

竹子要挑背陰面生長的

試飛上百次才能出「標準」

老高拿起一只傳統燕子造型的金雞風箏,扯住鬥線讓風箏逆風而起,當風箏飛到一個合適的姿態,他便在鬥線上系個疙瘩做標記。「紮風箏最考手藝的就是串鬥線。鬥線也叫提線,穿之前要先選好位置,才能讓風箏在起飛時呈現最佳姿態。」老高解釋,鬥線拴好後,才能接上長長的風箏線和線卷,「如果鬥線位置調整不好,風箏飛起來會不穩。」

翻過風箏背面,輪廓骨架是由竹條支撐而成,而每只風箏上的竹條有長有短,有厚有薄。「竹子的厚薄根據風箏大小調整,大風箏用的竹子要厚一些。」老高隨手拿起一根還未削成型的長竹子介紹,選竹子也有講究,「竹子要選背陰面生長的,最少生長了3年,5~6年生長的竹子最好,竹節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砍竹子的時間要在冬季,因為不會生蟲,存放時間長。7~8月砍的竹子不能要,太潮濕容易生蟲。」

竹條上覆蓋的布,都是從杭州客製回來的。「最早以前用石棉紙,然後是油紙、塑膠,現在改良後常用的是無紡布,防風、耐曬、易上色。」老高開啟倉庫,裏面堆滿了成品風箏,他隨手拿出一只,邊拆邊講解,「為了好運輸,這些成品風箏買回去只需要組裝一下,比如燕子的羽翼。鬥線位置都調整好了,逆風放就能飛。」老高說,四川地區的風通常2~3級,所以制作風箏的竹條要選稍微薄一點的,不然飛不高。

這意味著,不同地區的風,適合不同的風箏。「山東濰坊的風箏制作的竹條很厚,拿來我們四川放,就飛不起來。同樣,四川的風箏拿到山東濰坊放,容易被吹斷。」老高擺弄著手中的風箏說,「現在的風箏沒有了風箏味兒,因為風箏最大的樂趣就是制作,以往一只成品風箏, 起碼要經歷1個月,上百次試飛才精準定位每個骨架的位置和鬥線位置,有了‘標準’後才能批次制作。 但現在市場形勢變了,越來越多的機器制成的風箏,少了人情味。」

即便市場形勢變了,但老高手工制作金雞風箏的做法依然沒變。「風箏的新玩法、新元素越來越多,但不代表我們要丟棄傳統。傳統風箏要不斷進步,吸收、消化,融合新的元素,才不會被淘汰。」老高表示,在保持傳統造型和手工制作方面,他每年都會到省外學習、參觀、考察,「老祖宗留下的傳統金雞風箏造型不會變,但我會改良設計,比如燕子的骨架和上半身不變,但尾翼會融入新造型和元素。」

03

他的「中場戰事」:

計劃成立崇州市風箏協會,帶風箏走出國門

在老高身後的墻上,掛著一個巨大的龍頭風箏,「長100米,身上有108片龍鱗,每片龍鱗的尾部都插著雞毛,飛起來很霸氣。」這是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設計出來重量不足1公斤的龍類風箏,龍頭栩栩如生,色彩艷麗,頭部還有金粉裝飾。

「風箏有四大類,八大種,造型上千。」老高解釋,四大類指的是龍類(串形風箏)、板子(平面風箏,如三角形、菱形等)、硬翅(骨架較為堅固,如金雞風箏)、軟翅(骨架柔軟,較為輕盈)。老高不斷對傳統風箏紮制技藝進行改良,於1983年創新研發了立體「架子風箏」,改變了金雞風箏只有平面的歷史。2005年,他還推出了風靡至今的「三角風箏」。

了解市場和創新,是老高的風箏幾十年「不愁賣」的秘訣。每年清明一過,他就會前往中國各地考察,請當地風箏經銷商提意見和建議。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他的風箏在國外也很受歡迎。現在每年約有上萬只風箏銷往越南、緬甸等國家,其中1.5米長的菱形風箏最受歡迎。「過段時間我準備去南韓放風箏。每次看到我的風箏在國外飛起來,我心裏就有種自豪感。」

老高和風箏「拉扯」了近半個世紀,他說:「我這一生都在做風箏,只想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傳承不能斷,這是使命。」如今,他也迎來了自己的「中場戰事」:他計劃成立崇州市風箏協會,要走出去,甚至走向國際,並不斷學習、精進手藝,繼續傳承金雞風箏紮制技藝和文化。「帶動旅遊、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