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杜甫去世前,兩年內寫詩兩百余首,其中一首千古絕唱讓人淚目

2024-06-05文化

古往今來,有人寫詩訴說自己的壯誌未酬,有人寫詩抒發自己的滿懷愁緒,還有人寫詩吐露對官場的厭惡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而只有杜甫,為的並不是自己,他是在寫詩訴說著戰爭帶來的傷害和萬千百姓的疾苦。

於是,只有杜甫的詩,才被稱為「詩史」。

如果說李白是太平盛世的烈日,是浪漫和熱烈的化身。那麽杜甫便是兵荒馬亂裏的白月光,是淳樸與善良的化身。

其實,他也曾意氣風發,有著「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傲氣,只是後來苦難的生活和無情的命運將他變成那個,被我們熟知的沈郁憂傷的「詩聖」。你可知,杜甫去世前,兩年內寫詩兩百余首,一代「詩聖」究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那一首首詩?

01

傾其一生,做心懷天下的鬥士

似乎在所有人的印象中,杜甫從來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窮苦潦倒的形象。但他也曾是個「一日上樹能千回」的皮小孩,生於官宦世家,7歲能詩,少年時縱馬遊天下,33歲時與比他大11歲的偶像李白結伴同行。

可是他的人生如果一直如此順遂,也許世上會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詩壇上便少了一個震古爍今的「詩聖」。

你可知,杜甫也有濟世報國的理想,但是到最後,他連科考都沒透過。更不幸的是,在他29歲科考時,一直支撐他經濟來源的父親,也突然離世。

在三十而立的年紀,自己卻一事無成,這是第一次他感到了生活帶來的壓力。為了扛起家庭的重擔,他在長安輾轉求官,奔波勞碌,蹉跎十年,終於當上了一個芝麻小官,可生活卻變得越來越艱難,最小的兒子還在饑荒中活活餓死。

安史之亂爆發後,40多歲的杜甫在這場人間浩劫中不得不拖家帶口四處逃難。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沒有怨天尤人,他看到的是亂世之下黎民百姓的生活有多不易,筆下寫的也都是民生疾苦。

他也曾追逐詩和遠方,但生逢亂世,他看到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慘場面。

面對日益衰敗的唐朝,面對支離破碎的唐朝國土,他含淚提筆寫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生活撕碎的他的身軀,卻摧不垮他的意誌。雖屋無片瓦,窮困潦倒、忍饑挨餓之際,他卻依然心懷蒼生,寫出振聾發聵的句子: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02

大唐負了他,他卻將世界照亮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五年,大唐盛世搖搖欲墜,百姓顛沛流離。此時的杜甫亦報國無門,居無定所、拖家帶口的他早已兩鬢斑白。幸運的是,在成都,當地的百姓接納了他,成都秀美的風景和善良的百姓給了他莫大的安慰。

在朋友的幫助下,杜甫擁有了一間自己的草堂,鍋碗瓢盆都是親朋好友湊給他的。在這裏,詩人度過了一段短暫的愜意的時光,他還用輕快的筆觸寫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這應是他後半生難得的「甜」,很多安閑明麗的詩,都是此時寫的: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正是人生的苦難,讓杜甫的詩更有力量。他的詩總能告訴我們,人為什麽要活著,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麽。在他的詩裏,我們看到了殘酷和黑暗,苦悶與寒冷,但同時也看到了人間的美好與溫暖;在他的詩裏,我們看到他嘗盡人間疾苦,卻仍深愛人間。

命運強加在他身上的種種遺憾和苦難,對他而言,仿佛過眼雲煙。畢竟他早就明白,人間這條路,怎麽走都會有坎坷,怎麽選都會有遺憾。

杜甫一生的官場生活也不過只有斷斷續續的兩年半,曾滿腹理想,後來卻只能放棄入仕。他漂泊半生,飽嘗窮苦,卻始終不曾放棄對美好家園的期待,不曾停止過為亂世中的百姓發聲。

在去世前的那幾年,杜甫離開了帶給他無限溫暖的杜甫草堂,來到夔州。即使在風燭殘年之際,耳聾齒落,杜甫仍在兩年內寫下兩百多首詩,其中就包括那首著名的千古絕唱【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你可知,這首【登高】堪稱是杜甫的頂尖之作,而這絕美的詞句背後,是杜甫「讀書破萬卷」的博學多才,也是他對命運多苦難的無奈。直到59歲因貧窮與疾病,杜甫再也沒有走出湘江……

他傾其所有為百姓的命運掙紮,他閱盡世態炎涼,一生作詩無數,在他的那個時代卻無人賞識,最終連回歸故土都成了一種奢望,只能客死異鄉,病死於孤舟中,帶著數不盡的遺憾作別凡塵。更令人唏噓的是,直到四十余年後,一代「詩聖」才得以魂歸故土。

他生活的時代沒能給他太多施展抱負的機會,但後世將他奉為偉大的「詩聖」。他是唐朝歷史最忠誠也是最偉大的記錄者,他用他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失意人生,始終記載著中國傳承千年的詩意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