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草書筆勢淺談:筆勢概念、具體運用、生勢條件

2024-03-28文化

書法雖然是一種以文字為基礎的造型藝術,但「形」的產生離不開「勢」,故前人論書無不以「勢」為主。兵家重形勢,拳法重撲勢,文章重氣勢,書法重筆勢。

縱觀古今許多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盡管其風格不同,但都給人以一種「血脈相通」、「一氣貫註」的藝術效果,這就是筆勢的作用。

懷素【苦筍帖】

筆勢在書法藝術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那麽,什麽是筆勢?筆勢在書法藝術中如何運用?產生筆勢的必備條件有哪些?這裏略作探討。

(一)筆勢的定義

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字是點和畫(廣義的)構成的。每一個字,點畫與點畫之間,每一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這種聯系,就是透過「筆勢」的作用來完成的。因此,所謂「筆勢」——就是點畫與點畫、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內在的(無形的)或外在的(有形的)聯系。

貫穿於每一行中字與字之間的聯系,在書法術語中稱之「行氣」。行氣是隸屬於筆勢範疇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份。

筆勢在書法中又喻之謂「筋絡」、「血脈’。只有筋絡相連,血脈流通,才能使書法作品產生一種「生命感」。

王羲之【得示帖】

(二)筆勢在書法中的具體運用

「勢」雖然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但字形在紙上,究竟是有跡象可尋的。「形」與「勢」關系密切,缺一不可,有形則有勢,因勢而生形,相輔相成。

1、筆斷意連

書寫楷書每一筆雖斷,但筆勢卻始終是貫穿其中的。寫草書也一樣。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說:「真草同源而異派,真用盤紆於虛,其行也速,無跡可尋;草則盤紆於實,其行亦緩,有像可睹,唯鋒俱一脈相成。」說明一脈相承的「筆勢」,是真草二種不同書體具有共性的規律。真、行、草諸體,雖異派而同源,這「源」就是指一脈相承的筆勢。

筆短意連

2、空際用筆

字與字之間,看起來沒有聯系,實際上在書寫過程中已產生無形的內在聯系,這就叫空際用筆。如清傅山條幅中的「鴻毛」和「燕豪」二字之間的牽絲。

鴻毛

收筆回鋒時,有時很自然地帶出一絲墨痕而與下一筆的起筆相呼應、若斷若連。這種筆法在書法術語中謂之「牽絲」。有時帶出的一縷細而挺拔的墨痕將點畫相互銜接起來,則稱之為「高空遊絲」。

燕豪

「牽絲」和「遊絲」都是運筆中因勢的作用偶然不經意所帶出來的,自然而毫無作意之處,因而使筆畫之間的血脈更富有一種流動感。

以逆取勢的方法妙在意到筆不到之處,王逸少的【禊帖】自始至終筆意顧盼,若斷還連,筆筆相生,字字相承,勢從內出,一氣呵成,故世稱「一筆書」。正是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典範。

3、順筆取勢

字有自然之形,筆有自然之勢,順其字形自然的趨向而數碼一筆揮成則形勢自生。由於數碼一筆相連,映帶的筆觸可能較粗,因此書寫時要特別註意用筆的輕重起伏,不要使點畫混淆不清。正如包世臣【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大令草書常一筆環轉,如火筯畫灰,不見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環轉處悉具起伏頓挫,皆成點畫之勢」。如運筆時點畫不分地把數碼纏繞強扭在一起,勢必導致嬌揉造作,象一團爛草繩,而破壞了書法藝術的自然之美。請觀【中秋貼】筆勢連綿飛動,奔放不羈,融篆隸法,得圓暢自然之妙,能給人以一種酣暢自如的藝術感受。

王獻之【中秋帖】

4、縮筆取勢

縮筆取勢,就是在某些應「伸」應「開」的筆畫不盡展其筆勢,而相反地將筆畫運用「縮」和「合」的方法。「留不盡之情,斂有余之態」,如箭在弦,滿引待發,則筆勢無窮。收斂的目的在於蓄勢,好像打拳一樣,收臂的動作是為了把拳打出去更迅猛有力。這種趨長避短、以縮為伸的方法在行草書中尤為多見。正如陳子文所說的「字之筋絡在意到筆不到之處。」

5、因波生勢

因波生勢,即因點畫的波動而產生的筆勢。無論楷行草,點畫都貴於得勢得力,字才能顯得生動活潑。所謂「力」,不是點畫平直相似和板滯排列所產生的力,而是點畫曲勢求直而產生的力。凡字得勢得力,則自然顯得生氣勃勃。如顏真卿【祭侄稿】中的「惟爾挺生」四個字,筆勢如行雲流水,振迅飛動,郁勃頓挫,氣脈貫通處,其勢皆曲,顯得挺拔有力,縱橫自如。要達到「行行有活字,字字求生動」的藝術效果,就像唐太宗【論筆意】中指出:「勿令有死點死畫,方盡書之道也。」

6、以側取勢「點」,在【永字八法】叫「側」。「側」不貴臥,是指字形的整個結構或部份偏旁結構欹側。欹側不但使字形上產生變化,同時也是產生筆勢的一種很重要的手段。所以叫以側取勢。

因結體的欹側變化而產生的筆勢,在書法術語中又為「體勢」。體勢在行草中可以說變化萬千,這些形的變化,都離不開筆勢的管束。因個人手法各異,巧妙不同,表現筆勢也不同。有的左伸右縮,有的左縮右伸,有的左右跳動,有的左右擺動,有的俯仰生姿,還有的因勢變化。王澍【論書賸語】中說:「字各有體,因其體勢之自然與為訊息,所以能盡萬物之情狀而與天地之化相肖。有意整齊,有意變化,皆是一方死法。」歷代許多書家筆勢的表現方法各有千秋。若只從形貌上去學,只能得其表而不能得其本。故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勢,有氣有勢,自能信手萬變。所以學書者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精心揣摩,靈活運用,涵養性情,遵循理法,一絲不茍,持之以恒,自有一股奇氣盤結於胸中。下筆之際,天機自發,縱意所如,筆勢自流,方能達到「當其下筆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的豪邁氣概。

孫過庭【書譜】

(三)產生筆勢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1、懸腕作書,筆勢無限。

筆勢的產生必須做到:執筆熟練,運腕靈活,懸腕作書,筆勢無限;立寫最好,居高臨下,瞻前顧後,視野開拓;使轉為主,行氣貫通,統籌全域,自然開拓。正如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說的:「書之大局以氣為主,使轉所以行氣,氣得則形體隨之,無不如意,古人之緘秘開矣」。一枝柔軟的毛筆要能在紙上揮灑自如,要使筆能力貫註到筆尖,我們平時就應該為懸腕作書和靈活運腕,打下紮紮實實的基本功。肘能懸,腕能活,則筆勢有余。明豐坊【書訣】中說:「書有筋骨血肉,筋生於腕,腕能懸則筋脈相連而有勢」。

2、得其骨力,形勢自生。

「勢」必須以「力」為後盾,筆力和骨力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筆力可以表現骨力,骨也可以體現筆力。書寫遲緩軟弱,就難於產生筆勢。點畫遒勁,血脈通暢,則整幅字就會顯得氣勢磅礴。初學書法,當「先儀骨體,後追精神」。骨體既立,自然重心平穩,筆力挺拔,體勢堅定而不弱。「骨」宜藏不宜露。「夫骨,非棱角峭厲之謂也,必也貫其力於畫中,斂其鋒於字裏,則縱橫大小無惑懈也」。請看如下清王鐸草書杜甫詩卷奮筆疾書,如風捲殘雲,氣勢豪放,瀟灑自然,有一種飛動之感。

3、熟能生巧,氣從熟來。

「熟能生巧」是古往今來的自然規律。所以筆勢又產生於純熟的筆墨技巧之中。熟包括運腕、用筆、結字、章法等,熟是產生筆勢的重要條件之一。梁同書【頻羅庵論書】中指出:「寫字要有氣,氣須從熟中得來。有氣則自有勢,大小長短,高下欹整,隨筆所至,自然貫註成一片段。」要想使書法藝術達到神奇的變化,新意時出,就非熟不可。若規矩未能精諳,心手尚在矜疑,是不能產生神氣完實而有余韻的筆勢的。

4、意在筆先,胸有成竹。

我們要想寫出富有時代精神、氣勢流暢的作品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註意筆墨以外的功夫,那就是「意在筆先」。即從全域出發,對所書寫的內容字數的多少,章法的安排,落款的位置,用什麽筆,選什麽紙,挑什麽墨,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然後大膽落筆,一氣呵成。不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更不可臨時無主。正如覺斯所說的「蓋字必先有成局於胸中......至臨寫之時,神氣揮灑而出,不主故常,無一定法,乃極勢耳。」

「筆勢」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涉及到的面很廣,近代沈尹默先生說得好:「筆勢是在筆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它因時代和人的性情而有古今、肥瘦、曲直、方圓、平側、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樣的不同。」精辟而概括地論述了「筆勢」與筆法、結體、風格等相互之間的密切關系。要提高我們的藝術水平,開闊我們的視野,就要從大自然中領略美的意境。這樣才能真正地創作出有骨氣、有血有肉、氣勢磅礴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