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向死而生,「無用」可貴。

2024-01-20文化

人的生命最終都會以死亡的形式結束,概莫能外。但以什麽樣的狀態來度過此生,卻各不相同。

今天讀了李開復先生寫的書【向死而生】,他用最真誠的語言,講述了他對抗癌癥的經歷,以及對待生命的感悟。

在此之前,並不了解李開復先生,只記得有一段時間在新浪微博上經常看到他,後來也是在新聞上得知他患了癌癥。直到今天讀了他的【向死而生】,讓人的感受到了他的真實存在。當一個人和「死神」擦肩,看待生命的心態就不一樣了。

【向死而生】封面

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學會感恩疾病之後,我就不再質問「為什麽是我?」當心中那種隨著強烈的自我意識而來的抗拒之心漸漸軟化,我反而開始自問「為什麽不是我?」我發現,癌癥面前,人人平等;而我,褪去了過去所有的光環、頭銜,不過就是一個肉眼凡胎的普通人。

事物發展都有兩面性,一方面用力過猛,另一方面就會損失過大。對生命的敬畏,就像愛護自然一樣,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當有了「為什麽不是我?」的心態時,生命就開朗了很多。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最好的教科書,但我們卻經常忘記對照學習。記得在雜誌裏經常看到這樣的寓言故事:

從前有一個富翁家財萬貫,卻整天悶悶不樂。一天,他遇到一個農夫,問道:「我這麽富有,為什麽沒有快樂呢?」農夫放下背後的柴草,擦著汗說:「放下就是快樂! 」富翁開悟後,他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善行滋潤了心靈,也嘗到了快樂的滋味。

之前讀這樣的故事,覺得肯定編輯自己編出來的,現實世界怎麽可能有這樣的事。今天回憶起來,覺得這個富翁,與李開復先生很像(這裏絕對沒有詆毀他的意思)。我想說,這個富翁也許是真實存在的,他可能存在於100年前的某段時間,也是當時人們的「偶像」,他真實面臨過這樣的問題,只是沒有記錄下來。現如今,科技高度發達,人類的情感可以全面記錄下來,當人們看到李開復先生時,認識到金錢名利並不讓人快樂的時候,又再次覺悟到,古人的智慧是多麽的珍貴,自己又是多麽的渺小。

李開復先生在【向死而生】這樣寫道:「這段意外之旅還讓我看到自己過往的盲點,我所追求的「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本質上並沒有錯,但是多年來,名利的浮漲讓我不知不覺間偏離了軸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沈重的代價而不自知。」

【向死而生】插圖

不得不說,李開復先生是非常真誠的。他放下了所有的驕傲,勇於把自己建立起來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全部打碎,站在碎片上重塑一個自我。 病魔並沒有把他打敗,而是讓他重生了。在修過「死亡學分」後,人生達到了另一個境界。

前兩天,作家陳行甲做客「與輝同行」,再次進入公眾的視野。他是全國優秀縣委書記,他的反腐影片在網上很火,但他也曾得過抑郁癥。在仕途如日中天的時候,他選擇辭職,去做了公益和寫作 ,讓人十非不解。現在,看到他在直播間的神態,再對比他在巴東時的神態,我想他也達到了另一個境界。

李開復、陳行甲,都是行業的翹楚,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個人,是站在時代大潮前面的人。但他們也曾經那麽的痛苦。我個人認為,痛苦就在於他們都太優秀了,太與眾不同了 。欲戴王冠,必受其重。他們也許忘了,這個世界完美只是偶然,不完美才是常態 。最後的「解藥」,就是與世界握手言和,不改變世界,不做完美的自己 ,而是融入生生不息且不完美世界中。

生活就像一個泥潭,誰都無法避免踩上一腳。 然而蜻蜓點水還不行,唯有奮不顧身,深陷其中,才能讀懂蕓蕓眾生,才能了解人間疾苦。

世人之痛苦,無不陷於「名利」二字。而名利,又以「有用」和「無用」來區分,有用愛之,無用棄之 。「錢名權」的普世價值之下,人的思想和行為已經發生變形,忘記了人的自然形態,而活在欲望之中。

平凡的人忘記了自己的寶貴,反而懊惱自己的「無用」,為了能達成「有用」,使出渾身解數,有了還錢還想要更多,當了官還想當更大,在迴圈往復的徘徊中疲憊不堪。

先賢的智慧是無窮的。莊子和弟子們在路邊看到一棵大樹。莊子問伐木人,為什麽這棵樹無人砍伐呢?對方說,這是一種無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夠長那麽大。莊子深受啟發:「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無用之用,恰為大用 。

周國平說過:「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鐘無用之情,終於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如果凡事都追求「有用」,那也就不會有「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李白,不會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陶淵明,不會有「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情」的蘇軾,如果缺少這樣的文化,中國人的思想境界就低了幾個層次。

無用也是無價。所以,請珍惜無用之歡樂吧!因為無用,可能沒有錢,但擁有時間;因為無用,可能沒有權,但擁有自由;因為無用,可能沒有名,但擁有健康。

向死而生,無用可貴。無用之人,與山水為鄰,與詩書交友,與草木談心,靜觀萬物,靜觀己身,這樣的生活才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