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打金匠人的「春天」

2024-02-01文化

「設計、熔金、捶打、鋸切、焊接、拋光、鑲嵌……」左手持焊槍,右手拿鑷子,一小條灰黑色的金屬在周鏡釗的捶打下逐漸成圈,光彩漸出。周鏡釗是第一福打金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廣州市大新文創發展有限公司總匯門店負責人、技術總監。近日,記者走進他經營的第一福珠寶(大德路店),探尋這位打金匠人的匠心故事。

周鏡釗在檢查是否鑲嵌準確

設計

走進第一福,前店以售賣工業化金銀飾為主,後店「內有乾坤」。記者看到,後店以顧客來料加工為主,越近年關顧客越多,打金匠人越忙碌。後店還有一個大房間用來作為廣州職工大學堂「手工打金制作非遺體驗課」的課室,配備了24張桌椅和打金器械等。

熔金

鋸切

在打金這一行,周鏡釗已經幹了37年。一焊、一敲、一打、一磨,金飾逐漸成形;在無數次焊、敲、打、磨中,周鏡釗的打金技藝至臻精純。

據周鏡釗介紹,打金首飾分為唐裝首飾和洋裝首飾。唐裝首飾指的是足金、足銀的首飾;洋裝首飾指的是K金、K銀鑲嵌的首飾。嶺南地區首飾的特點以精致、簡約為主。「傳承而不守舊、創新而不忘本。一個款式由不同師傅做出來,各有特點。」周鏡釗告訴記者,在新中國成立前從事打金手藝的人有1200人,打金作坊有240余個,打金技藝受技術條件所限,工藝繁雜、耗時較長、效率較低,從業人員長期磨煉投入才會有一定提高,行業也曾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焊接

鑲嵌

「學徒期起碼2年,教學時,最難的步驟是焊接和配件制作。學徒期從練習錘功開始,到火槍使用、鉗工、銼工、壓片、拉絲、焊接等,反復練習才能掌握規律,做到熟能生巧。」周鏡釗表示。

周鏡釗帶過11個徒弟,年紀最小的是一位00後,他從美國留學回國後,毅然選擇從事這一行。這讓周鏡釗感到欣慰,「有年輕人對這一行感興趣,傳統手藝就有傳承人。」

拋光

作品【最美逆行者】足銀擺件

作品【星海樂韻】18K金吊墜

近年來,非遺文化「熱」起來,周鏡釗的作品聚焦嶺南特色、時代特色,推出【星海樂韻】等作品。龍年打「龍」。去年下半年,周鏡釗已設計制作好龍元素的打金作品,以瑪瑙手環為背景,在空白處以銀飾造文塔、荔枝樹、荷花,龍舟遨遊其間,這件極具嶺南特色的作品被周鏡釗取名為【荔枝灣】。

最近,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上門要求個人化客製。「因為工業化千篇一律,沒有個性,金銀首飾手工制作則由於其獨特的工藝美學價值越來越受到現代社會的追捧,市場價值越來越高。人們在平凡中追求個性美,傳統打金技藝也迎來春天。」周鏡釗說。

(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林婷玉 通訊員 越宣/文 全媒體記者林景余/圖)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