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道德論叢】不得不說的話

2024-01-08文化

讀普魯塔克的【道德論叢】第三卷已有一段時間。有些感覺積聚在心裏,想一吐為快。轉念又一想,這是國老師(國穩社)精心為濟美人推薦的系列書目之一,肯定是他看上和欣賞的,再說濟美人也沒說這書有什麽不好,自己作為濟美的一個新人,人文科學沒學過,談這本書的壞話,是不是有點無知者無畏?不自量力?

輾轉反側,內心激鬥。國老師也曾反復強調,看書要有批判性思維,不能只說好,人雲亦雲,這恰恰是我們的學校教育出來的學生所缺乏的。所以,我還是抱著被罵的心態,鬥膽說說此書的種種缺點和不足。

1

先談談自己讀書的過程。

說老實話,我讀書並沒有遠大理想和抱負,只是娛樂消遣,不想動腦筋。於是,哪些書讀起來有趣流暢,有故事性,有趣味性,有八卦成分,體內會產生多巴胺,就很喜歡讀下去。反之,如果晦澀難懂,雖然蘊含的道理很深厚,讓人得費勁思量,燒腦,就不再想讀。有些書介於易讀易懂和難懂之間,也會讀一讀,道理不是很深刻的話,心情好時,也會理解其中內涵之一二。一旦理解,就更想讀下去,此時感覺體內不但有多巴胺,還有內腓肽,感覺更是美妙,喜悅持續得久一些,內心產生滿足感,學到了知識和道理,不妄度過那些時分。這時,不免生出往深再挖一挖的沖動,作者為什麽這樣寫?要是讓自己寫是什麽樣子?這樣,邏輯性、思辨性和想象力大都在腦海中有印象,雖然自己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自己讀書不多,毛病不少。看到書中有明顯的錯別字,標點符號有問題時,一般將此書就列入黑名單,不再看了,再給它貼個粗制濫造的標簽。有的書前半部份寫得很吸引人,到後邊有些拉垮,有拼湊和不認真的嫌疑,是在汙辱自己不高的智商,就果斷舍棄。咱是普通人,就讀有關普通人命運生活的書,滿篇總經理、富商、高管、高官、紅粉麗人的燈紅酒綠生活,激不起興趣,只能嘆息著放下。

近幾年,看的科普類書籍多些。感覺是好的不多,精品少之又少。中國人寫的文字流暢,理解沒問題,問題是沒深度。知其然,難以知其所以然,沒有想象空間。邏輯性和思辨性普遍有欠缺,數學思維少,難以讓人信服。

外國人寫的科普書,總體不錯。邏輯性、思辨性以及思維的廣度都有,看到興趣濃處,不由得擊節叫好,叫妙,酣暢淋漓。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一看就是一厚沓過去了。這些書都是某一領域專家寫成,很嚴謹,往往把別人的諸多觀點拿來比較,由讀者自己判斷。每一個學者的觀點都有註解和出處,有橫向縱向對比,有時間空間的多維度分析,有術語對照表,有檢索。可能因語言習慣差異,有些事明明自己懂了,作者還在啰嗦來啰嗦去的,翻來覆去地論述,有時感覺莫名其妙。很多的倒裝句,感到很不習慣,影響流暢性。

外國人寫的書,轉譯非常重要。轉譯需要有相關學科背景,不是普通人掌握了外文就都可以去當轉譯的。大學畢業時,也曾筆譯過專業書籍,相當難。專業背景和中文水平都是半吊子,翻出來的東西老師就讓自己先讀,自己讀懂了再拿給老師。說是譯文要信、達、雅,做起來極不容易。於是就在想,是什麽樣的譯者才能轉譯出【資本論】【共產黨宣言】,那些打動人心的句子,通暢的語言習慣是如何造就的?由此真正理解那些著名譯者的偉大之處。

如果沒有專業背景,生物學中的「變異」和「突變」就容易搞混,「前進演化」與「演化」一字之別,用意是有差別的。更別說那些更難懂的詞匯,轉譯出來意思可能相差十萬八千裏,再經讀者演繹思考,不同的讀者心中對詞匯的理解很不相同。這個「復制」「貼上」過程早變樣了。文字的意思也隨時代變化,七、八十年前人能理解的句子或詞匯,現代人的理解就不一樣了,有的變化很大。有的譯者可能由於水平有限,盲目追求「信」,一字不漏的譯出來,惟恐刪減了作者的意思,這樣的句子就很難讀懂。讀的越多,越覺得雲裏霧裏的,繞來繞去的,得不出一個斷然的結論。出現這種情況,只能深呼吸一口,等會兒再讀。再讀還是這種情況,讀書的興趣漸漸蕩然無存。沒有繼續下去的動力了。

要批評別人,得先批評自己。坦蕩談出自己讀書的缺點,這個雅量還是有的。

2

接下來,說說讀普魯塔克的【道德論叢】的感想。

這四大本書,朋友借給我第三、四卷。猶豫半天,先拿一本回來試試。大約兩個月,斷斷續續唯讀了四個章節。

實話實說,前三個章節沒看懂,迷迷糊糊的。這裏覺得有幾個原因:一是世界地理知識欠缺。歐洲的地理,只知道阿爾卑斯山、高加索山、萊因河、伏爾加河、英吉利海峽、巴爾幹等少數幾個山川河流,其它的就沒印象了。書中說的其它地名沒什麽感覺,沒有親近感,更沒代入感,大都如讀天書一般。

二是世界歷史幾乎一無所知,這更要命。那些人名、事件、發生時間,總是搞得人頭暈。好不容易補些課,前學後忘,很快被那些復雜曲折的歷史事件搞混,弄得補的課都白補了。人、事件、時間、地點,等到反復復習有點感覺,卻總是對不上號。一會兒這個國家吞並了那個國家,原先母國又獨立成幾個小國,它們之間的淵源難以理清。說真的,有點崩潰。

三是缺乏西方宗教和神話知識。西方宗教有哪些流派,各自有什麽樣的主張,產生這些流派的背景是啥,主要代表人物是誰,可以說一概不清。只知道些空洞的人名,如畢達哥拉斯、宙斯、斯巴達克斯、柏拉圖、普羅米休斯,況且,這些人都幹了些啥,有哪些功績和缺點,統統不了解。所以,這些怪怪的人名,一會兒斯基,一會兒托夫,一會兒米林什麽的,讀得一頭霧水,實在不明白。

四是西方哲學的東西看不明白。西方哲學於我是一張白紙,亞裏斯多德,阿基米德、蘇格拉底等,也只知道是哲學家,有什麽主要論點主張,有哪些代表著作,成長經歷以及結局,對社會的貢獻等,全都只知星星點點。讀起來結結巴巴,剛想通了其中的意思,過幾分鐘又忘了。至於西方音樂、美術,那就更慘了,如同讀天書。

最後,覺得譯者有問題。不通順,不流暢。一句話定語太多,句子太長,都不知道這個定語修飾的是誰。外文比較嚴謹,轉譯不好就顯得啰嗦。明明一句話概括了,它卻不厭其煩地翻來覆去的反復講述,搞得讀書人個個像傻子一樣。原因可能是譯者對書中涉及的知識常識不了解,總怕轉譯不到位,不能完全表達作者的本意,這樣往往對讀者來說是弄巧成拙。很多的倒裝句讓人很不習慣,總給人來個大喘氣,哭笑不得。這還算好,總歸明白一點。有的繞來繞去,舉的例子最後不知道是支持這個觀點還是否定、保留這個觀點。在網上我看了譯者席代嶽先生的履歷,台灣人,軍人出身,曾給妻子轉譯材料,退休後獨立轉譯西方著作。看不出他有西方哲學、歷史、宗教等相關學科背景。總覺得他譯得不怎麽靠譜,又不知道不靠譜在哪裏。再有,台灣人雖是用中文,但和大陸還是有些不同,特別是人名、地名、書名、藝術作品名,叫法不太一樣,語言習慣有差別,也一樣別扭,讓人發暈。

該書讀過的部份,好像人進入萬花筒裏,眼花繚亂,沒怎麽懂。字都認識,綜合起來就是不知道意思,讓我糾結、痛苦,如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拿起書來,令人發怵。

前段時間寫讀書感悟,大都是自己的觀點,只參考了該書看得懂的部份就拿起筆來,說來慚愧。

3

讀這本書,有些章節還是能看懂。看得進去的,目前就是第三卷,第六十一章:自然現象的成因。

能讀懂,與我從事的職業和專業背景不無關系。

普魯塔克對自然現象觀點,受科學發展和認識水平的時代限制,對與否不予置評。而對自然現象的理解就很嚴謹。古人認為什麽?他自己認為什麽,對觀點的出處都作了詳細的標註。原因都歸納為或是﹍或者是﹍又可能是﹍。話並沒有說滿,留有余地。

以普遍聯系的視角解釋類似物質的區別。「為何樹木能從雨水的灌溉中能獲得更多的養分」1

利都斯說雨點下落時的沖擊力會使泥土分開,形成通路可直達植物根部;亞裏斯多德說因為雨水新鮮潔凈。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只是有幾分道理。他認為,雨水從天而降,質地較輕,很純凈,容易與空氣混合,能夠直接傳輸植物體內。拿人來舉例:辛辣刺激的食材需要重新調制才容易消化,如雨水這樣清淡,沒味道的物質,身體容易接受。又反向舉例:泉水會與周圍的礦物質相溶,成分復雜,植物吸收後不容易轉換,井水也是這個道理。由此可以推理,雨水容易水質變壞,不能用它來調配食物或釀酒。

邏輯推理縝密。「鹹味為什麽不會從果實或種子中產生」2認為鹹味對繁殖沒有好處,反之,對生理機能帶來腐爛和敗壞。動物的食物中含鹹味起開胃,解膩作用。果實的熱性使得鹽分不能聚集;含鹽分的水透過植物組織時被過濾,到達果實或種子距離較遠,所以鹽分無法到達。由此推之,海岸掘井可以得到淡水,海水用蠟制容器盛裝可以得到過濾,讓海水透過粘土層可以得到飲用水。

合理的想象力。「章魚為何會改變身體的顏色」,章魚是一種膽小動物,遇有緊急情況或受刺激改換膚色。這與膽小的人緊張時臉會變蒼白類似。至於原因,他想象為,章魚改變體色要與依附的巖石要渾然一致才行。有人拿這個現象做文章,精明奸詐的人會偽裝自己,不讓鄰居發現他的為人處世模式。章魚體內有許多小孔,它周圍的巖石、暗礁受海水沖刷侵蝕,不斷地有小顆粒分離出來,小顆粒進入章魚體內的小孔再排出。當遇到緊急情況時,章魚會收縮皮膚,不讓小顆粒進來,而是吸附在皮膚表面,這樣它的表皮看起來有類似巖石的顏色。變色龍膚色變化也是這個機理。

此章節也還有看不懂的地方。如質點、管路等詞匯,容易讓人聯想到物理、工程上的用詞,多次出現讓人不知所雲。轉譯中上述譯者問題,在本章節都有出現,現在才看得清楚些。也算是讓人長出一口氣了。

4

還是用普魯塔克的行文句式,概括一下看不懂此書的原因吧:

或許普魯塔克本身對觀點的論述不清楚,邏輯性、嚴謹性、思辨性、科學性有欠缺。從已看過的章節看,這個可能性不太大。

或許普魯塔克作品內容枯燥、深奧,不易理解,勾不起普通讀者興趣,這個可能性不排除。

或許譯者有不到位、不專業現象,用詞,語言連貫性、流暢性不太符合讀者習慣。從以往讀外國譯著的經驗看,這個可能性有點大。

或許自己社會科學,如西方歷史、地理、宗教、神學等知識儲備不足,這個有很大的可能性。

或許自己的興趣點不在本書所涉獵方面,這個可能性不能說沒有。

或許自己很笨,理解、記憶、想象力差,仔細想,存在這個問題。

或許怪自己拜錯了師,走錯了門。這可是自己主動來學的,沒人強迫。再說濟美的老師、學友都千方百計為自己加油鼓勁,要這樣說,只能自己打臉。這個可能性不存在。

或許還有或許。

怎麽辦?還是少找借口,從自身找原因吧。辯證法講,內因是根本,外因透過內因才起作用,本質在內因。

只有一條路,改變不了環境,只能改變自己。把前半生落下的功課補回來,邊補邊學。跟爬山一樣,很費勁,但到山頂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至於能學到哪一步,邊走邊看吧。

1.道德論叢,第六十一章,第三卷,自然現象的成因,第1622-1624頁;

2.道德論叢,第六十一章,第三卷,自然現象的成因,第1625-1626頁;

3.道德論叢,第六十一章,第三卷,自然現象的成因,第1632-16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