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湘口憂靈——斑竹一枝千滴淚,神州湘口起憂靈

2024-06-27文化

四千載前,堯女舜妃娥皇女英,尋夫湘口,淚染湘竹,投身湘水,廟貌湘山,被尊為湘神。於是,一個憂靈在湘口升起了……此憂靈者,二妃之憂傷也,屈子之憂愁也,少陵之憂時也,昌黎之憂道也,範仲淹之先憂後樂也,左宗棠之心憂天下也。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莫非是此憂靈也。此憂靈者,湖湘之魂魄也,華夏之精神也。是謂「湘口憂靈」。

——題記

【尚書·堯典】說,堯帝在位滿七十年,要物色接班人,大臣們向堯帝舉薦了虞舜。當時,虞舜只是一介草民,而且單身。虞舜的父親是個瞎子,人稱瞽瞍。也有認為瞽瞍眼睛並不瞎,而是心瞎了,所以被稱作瞽瞍。虞舜經常遭後母和弟弟象的設計陷害,好幾次差點性命不保,瞽瞍也很厭惡虞舜。面對糊塗的父親和兇險的後母與弟弟,虞舜始終沒有半分的恨意,始終是孝敬父母、友愛弟弟,因而以孝道仁義贏得了天下的好名聲。堯帝對虞舜的事跡也早有聽聞,大臣們的舉薦,正合他的心意。於是,堯帝決定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下嫁給虞舜,讓她們輔佐虞舜。

西漢劉向著有【列女傳】(又作【古列女傳】)一部,人稱中國第一部「女史」。【列女傳】卷一為【母儀傳】,【母儀傳】首篇即【有虞二妃】。該篇雲:

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舜父頑母嚚。父號瞽叟,弟曰象,敖遊於嫚,舜能諧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愛象,舜猶內治,靡有奸意。四嶽薦之於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厥內。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

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陟方,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純而行篤」。詩雲:「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謂也。

頌曰:元始二妃,帝堯之女,嬪列有虞,承舜於下,以尊事卑,終能勞苦,瞽叟和寧,卒享福祜。[1]

娥皇、女英是堯帝的女兒(「帝子」),她們奉命下嫁虞舜,以尊事卑,恪盡婦道,盡心盡力輔佐虞舜,幫助虞舜一次次躲過父母和弟弟的謀害,又輔佐他料理政務,順利透過考核,終於使虞舜成為堯帝的繼承人,當上了天子。娥皇、女英則成為舜帝的後妃,人稱「二妃」。

二妃在堯舜禪讓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宋太宗時湘陰縣令程文度奉旨重修黃陵二妃廟,並撰【重建廟記】,文稱二妃曰:

妻於有虞,以光堯之聖德;降於媯,以成舜之孝道。有虞無二妃之翼贊,舜必終匹夫,而況側微矣。是知堯舜之德,巍巍蕩蕩。民到於今稱之者,皆由二妃之所致也。[2]

光大堯帝之德,成就舜帝之聖,這是二妃在堯舜禪讓之際所發揮的重要歷史作用。儒家「祖述堯舜」,堯舜為儒家之祖,因此二妃在儒家文化中也享有崇高的地位,堪稱為「中華女聖」。後世稱頌皇後之德,皆以「比德皇英」為最高規格。

晉代女文學家左九嬪(左思之妹)為作【虞舜二妃贊】曰:

妙矣二妃,體應靈符。奉嬪於媯,光此有虞。沈湘示教,靈德永敷。惟斯美善,諒無泯乎。[3]

左九嬪稱二妃「沈湘示教」,即以自己的犧牲為天下婦女樹立典範。左九嬪還在其【武帝納皇後頌】中稱晉武帝皇後「超任邈姒,比德皇英」。任、姒,指太任、太姒。太任為周文王之母,太姒為文王之妃,都是古代賢德的婦女。左九嬪稱皇後之德超越了任、姒二位,但在二妃面前則只可攀比,可見二妃地位之崇高。

【尚書·舜典】記載:舜帝於正月踐位,二月開始巡守天下,依次至岱宗(泰山)、南嶽、西嶽、北嶽,然後回到帝都,此後,舜帝「五載一巡守」,意即舜帝在位時,曾數次巡守至南嶽。舜帝自岱宗至南嶽,走的什麽路徑呢?我們可以參考一下秦始皇自岱宗至南嶽時走的路線。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第一次巡行天下郡縣,先登岱宗,又登瑯琊,然後「過彭城,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4] 【史記】載秦始皇自東嶽渡淮水,下長江,然後溯江而上,渡洞庭湖,入湘口,至湘山祠。此後,秦始皇繼續溯湘水南上。秦始皇所走的這一路徑,大抵即舜帝自岱宗至南嶽所走的路徑。即是說,舜帝數次南巡,都必經湘口。

娥皇、女英自虞舜為布衣起便盡心輔佐他。舜帝即位為天子,二妃仍然是舜帝的重要幫手。舜帝巡視天下,二妃嘗從行。其情形一般是:舜帝在前頭巡視、處理政務,二妃則在後跟隨,一路了解各地「貫徹落實」情況。最後一次南巡,舜帝前行,死於蒼梧。二妃跟隨而來,入湘口,溯湘江而上數十裏,獲悉噩耗,於是在湘江邊哀傷哭泣,泣盡以血,灑在江邊的青竹之上,湘江之竹自此染上斑斑點點血淚的痕漬,人稱「斑竹」。二妃竟投湘水而死,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偉大的愛情史詩。

二妃投湘,身軀順流漂至湘口之湘山腳下,人們遂將其安葬於湘山之上。是二妃入於湘口,投於湘流,葬於湘山。人們哀傷二妃,遂為其立祠,尊其為湘神,稱娥皇為「湘君」、女英為「湘夫人」,又合稱為「湘妃」、「湘靈」。供奉二妃的祠廟被稱作「湘山祠」,又有「二妃祠」、「湘妃祠」、「黃陵廟」、「懿節廟」、「昭烈廟」等等稱謂。湘山,後世稱黃陵山,其址位於今湖南省湘陰縣三塘鎮境內。

二妃胸懷天下,心系蒼生,故跟隨舜帝巡守;二妃關心夫君,情深意長,故長隨舜帝左右;二妃傷夫君之亡,投湘水而死,是忠於夫君、忠於愛情,彰顯出敢於犧牲的偉大情懷。人們對於二妃,首則感佩,繼則哀傷,又繼而引發心中之感傷與憂愁,自此,憂情愁緒便彌漫湖湘,成為湖湘特有的「色調」。

舜帝二妃身後二千余歲,楚屈原被放逐而至湘口。屈原被放,心懷憂苦,常於湘口行吟,遂登湘山,目睹土人祭祀二妃場景,乃為作【湘君】、【湘夫人】。

【湘夫人】開篇曰:「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王逸【楚辭章句】註雲:

言堯二女儀徳美好,眇然絶異,又配帝舜,而乃沒命水中。屈原自傷不遭值堯舜而遇闇君,亦將沈身湘流,故曰愁我也。[5]

王逸說,屈原哀傷二妃之結局,並因而引發了自己的憂愁。可見,瀟湘之「憂」,實啟自二妃。左九嬪稱二妃「沈湘示教」,是則亦可謂之「沈湘啟憂」也。

南宋王铚【雪溪詩集】【二】題洛神賦圖詩【並序】雲:

風雅頌為文章之正,至屈原【離騷】兼文章正變而言之,【湘君】【湘夫人】【山鬼】,多及帝舜英皇以系恨千古。宋玉賈誼師其余意,作【招魂】【賦鵩】,極死生憂傷怨懟之變,亦兼正與變而為言耳。其後李太白作【遠別離】,亦雲「九疑連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李當塗編次以此詩為謫仙文集第一篇,亦以祖屈原悲英皇本意耳。[6]

上文說,屈原【離騷】、【湘君】、【湘夫人】、【山鬼】諸作,皆是「悲英皇本意」,即是說,屈原上述作品,都是因悲娥皇女英而作。悲者,憂傷也。是屈原憂傷二妃之深矣。

南齊謝眺【新亭渚別範零陵雲】之「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遊。……心事俱已矣,江上徒離憂。」又宋張舜民【黃陵廟】「簫韶不返九疑愁,雙鳳追思楚水秋。……自是江湖清絕處,後人憔悴寫離憂。」[7] 「離憂」者,傷二妃與舜之生死相離也,憂人世蕓蕓之別離也。

唐李白【惜余春賦】曰:「想逰女於峴北,愁帝子於湘南,悵無晤兮心氤氳,目眇眇兮憂紛紛。」[8] 是謂因憂而愁也。又【遠別離】雲:「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裏深,誰人不言此離苦。……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9] 何離之苦也!何慟之烈也!何憂之永也!何誌之堅也!

唐李德裕【斑竹筆管賦】曰:「望蒼梧以日遠,撫瑤琴兮怨深。灑思淚兮珠已盡,染翠莖兮苔更侵。」[10] 此又由憂而怨,憂怨愁思,氤氳彌漫。

唐張謂【邵陵作】曰:「嘗聞虞帝苦憂人,只為蒼生不為身。……惟餘帝子千行淚,添作瀟湘萬裏流。」[11] 此詩有兩「憂」。一舜帝之憂,「憂人」也,憂天下蒼生也;又二妃之憂,憂離也,憂傷也。

唐蔣防【湘妃泣竹賦】曰:「昔帝舜之南巡不回,翳二妃兮心傷已摧。對三湘之遙兮積水無際,望九疑之作兮愁雲不開。……事雖遷於歲月,理不昧於堅貞。」[12] 二妃是憂是愁,是思是怨,而理皆出於「堅貞」。蔣防此語,實與李白「蒼梧山崩湘水絕」相呼應,是瀟湘之憂,不昧堅貞二字。堅貞於夫,堅貞於情,堅貞於國,堅貞於文,此「堅貞」者,寓於「憂」中,乃「湘憂」之特質也。

【康熙字典】釋「憂」曰:

【玉篇】心動也。本作,今作憂。【說文】愁也。【爾雅·釋詁】思也。【疏】憂者,愁思也。[13]

心為之動,為之愁,為之思,是為憂也。

二妃「沈湘啟憂」,後世入湘口、渡湘流者,莫不染憂而爭相訟憂矣。訟憂者何?因憂二妃之憂而生己之憂、生人世之憂者也。

心為之動,情為之憂,誌為之堅,身為之死。是則湘口之「憂靈」!此憂靈之出,則青竹為之斑,鷓鴣為之啼,山鬼為之舞,騷人為之吟,大風為之作,蒼梧為之崩!數千年間,世殊事異,惟此憂靈永存。賈太傅湘口吊屈原,太史公湘口悟憂靈,杜少陵憂戚歸燕子,韓昌黎憂道斥佛骨,範仲淹遙懷湘口說憂樂,嶽武穆精忠憂遠奏營田,左宗棠身無半畝憂天下,毛潤之身無半文遊湘口……及「我自橫刀向天笑」、「七尺從天乞活埋」,何莫祖於湘口之憂靈也哉!

湘口之憂靈,華夏之憂靈,偉大之憂靈!

  1. 漢·劉向【古列女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48-1,台灣商務印書館。 ↑
  2. 明·【永樂大典】卷之五千七百六十九·十六麻沙·長沙府十八·湘陰縣。 ↑
  3. 【藝文類聚】卷十五,後妃部,486頁。 ↑
  4. 【史記三家註】卷五秦本紀第五。 ↑
  5. 漢·王逸【楚辭章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一〇六二冊。台灣商務印書館。 ↑
  6. 宋·陳思【兩宋名賢小集】卷一百八十六。 ↑
  7. 明·薛綱修、吳廷舉續(嘉靖)【湖廣圖經誌書】卷之十五。 ↑
  8. 宋·李昉【文苑英華】卷二十一。 ↑
  9.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二雜曲歌辭十二。 ↑
  10. 宋·李昉【文苑英華】卷一百六。 ↑
  11. 宋·李昉【文苑英華】卷二百九十二。 ↑
  12. 宋·李昉【文苑英華】卷一百四十七。 ↑
  13. 【康熙字典】卯集上,心字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