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服飾的內涵,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

2024-03-16文化

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正式名稱為華夏衣冠。漢服起源於華夏文明肇始的炎黃時代,定型於春秋戰國,漢民族在漢朝正式形成後遂有漢服之名。此後,歷代均有沿襲,但其基本特點從未改變。直到清初,清朝統治者為了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便於維護滿洲貴族統治的目的,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以殘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使得服飾制度崩潰,漢服也逐漸消亡。

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我們知道,在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史上,儒家、道家思想文化對古代歷史統治者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中國服飾又作為古代統治者一種管理國家的重要手段,勢必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

圖片來於網絡

其中,以漢服為例子。

一、漢服的中庸之道。


孔子認為,服飾應既不過於突出,也不能過於簡陋,要適中,這樣才合乎禮儀。講求的就是一種包藏卻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於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平糊、內斂之感。

漢服采用幅寬二尺二寸(50厘米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祓等十部份。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這裏的中縫為衣身前後中央處的垂線,象征中庸、正直,用來檢視衣著是否端正。


若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而根據裾的長短,漢服分三種長度:襦、梪、深衣。


衣裳相連,古稱深衣。深衣同當代的連衣裙結構類似,上衣下裳在腰處縫合為一體,領、袖、裾用其他面料刺繡緣邊。深衣這一形制對後世服飾影響較大,漢代命婦以它為禮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這種衣裳連屬的形式。深衣的衣身曳地,行不露足。既符合儒家的禮制又典雅端莊;


另外,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衣袖也有寬窄之分並多有鑲邊,衣領較低,可以露出三層衣領,也稱為「三重衣」,富有層次感和含蓄美。

圖片來於網絡

二、漢服的以右為尊和陰陽思想


漢服服飾中,衣領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就是最典型的漢服領型——「交領右衽」。


衽,本意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中國歷來「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點特點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另外,漢族的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是用左衽,使用細布帶系死結,不要布鈕,以示陰陽有別。此外還有一種作為「交領」補充的「直領」和「盤領「。便不展開說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詢一下。

圖片來於網絡

三、漢服的權力象征


我們知道,古代漢服的權力象征就是服飾中的圖案,比如漢服上的龍鳳圖案是令人熟知的。其實,古代權力象征不止服飾上的圖案,還有系在腰間的大帶和長帶子也是權力象征之一。


漢服的隱扣分有扣和無扣兩種。一般情況下,漢服不用扣子,即使有扣子的,也要把扣子隱藏起來,一般就是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即可。


所有的帶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時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帶子是一對,將這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系住即完成穿衣過程。另外一種是腰間的大帶和長帶子,它具有實用性、裝飾性,還是權力的象征。


總的來說,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於中國各個時期的歷史。漢服飾處處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傾向和儒家、道家的思想內涵。

圖片來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