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難忘的消失的「老行當」

2024-04-11文化

「老行當」是一種行業,具有歷史時期的民俗產物,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經歷和目睹過。西安解放前後,「老行當」非常輝煌,它對社會奉獻了力量,給平民百姓生活帶來方便。如今許多「老行當」雖已不在,但它有不可磨滅的歷史。

二十年前我在寫【登高望遠看西安】時,和一個朋友就談到西安已消失的「老行當」。她是個老西安人,一下搬起指頭柔言細語說起了十幾個街頭上的「老行當」不見了。如緔鞋匠、釘盤子釘碗的、撈鑷構桶的、耍把戲(魔術)拉洋片(西古景)的、貨郎擔、膳狗的(閹割)、修鋼筆的、摸彩趕猴(賭博) 的……。我帶著親切風趣的補充說:還有背著隋園形木箱,敲著木魚、沿街賣梆梆肉的,胳膊挎筐筐賣肉的。我童年賣過冰塊,現在也沒有了吧!她贊許的笑了一下說;你還賣過冰塊!這早就被鐘樓牌雪糕、冰淇淩代替了。我倆相顧而微笑的談起了西安的變化、欣欣向榮的新景象,處在一派歡樂之中。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侵即刪

我童年時住在城南報恩寺街,每天都見到走街串巷的小商販吆喝著。白天那些「釘盤子釘碗啦!」「銑刀磨剪子哦」「焊煙袋焊壺」的清亮悅耳的喊聲,都給街巷人們帶來一種親切關懷的氣氛。還有搖著小鼓的貨郎擔(針線雜貨)和推車賣布的……。都給平民百姓帶來方便。傍晚,河南人一手提籃子,一手提火爐喊著:「饒餅茶雞蛋,茶雞蛋燒餅」,和點著蠟燭賣燒雞的……。這雖都為有錢人買的,但也給平民們帶來一股「悠香味」。如今這些行當,隨著市場的發展,街頭巷尾都不再有這些吆喝聲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即刪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侵即刪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侵即刪

報恩寺街西頭路南有個擺攤緔鞋的,四五十歲,老西安人,就住在街頭,在自家門口擺攤緔鞋。我還記得清礎,他給我家年年緔鞋幾十雙,他緔鞋是用打了蠟的麻線,在錐針穿引下把鞋幫縫到鞋底上,用木托支掌定形,工藝精、質素好,很受人們歡迎。舊時,平民幾乎不買鞋,都是自家打貝紙、納鞋底,然後請緔鞋的緔好,我家六口人沒有買過鞋,都是母親一針一線辛苦做的。我長到14歲,一年一雙也14雙了,還不算棉鞋(俗話棉窩窩) 。好友小王曾告訴我說,書院門街有個張師傅,50好幾,從小跟其父學緔鞋,手藝特高,顧客很多,生意特別好,也很有名氣。他經常加班加點為百姓按時緔好鞋,賺得微簿的錢,養活六七口人。隨著鞋業的發展,60年代這個行當己全沒有了,可他們過去給人們留下的是深情,是溫暖。

緔鞋(圖片來自於網絡,如侵即刪)

舊時,我住的那個院子有好幾個中年婦女,她們都喜歡「絞臉」,街上專門有絞臉的女生意人,她挨門串院給婦女們用細綸線交爻絞去臉部的汗毛、汙物,使女人臉部整潔、容光煥發,風韻猶存。這個不吆喝無聲的專給女人服務行業,如今已被美容店取代了。

絞臉(圖片來自於網絡,如侵即刪)

有一年,我家的鐵鍋漏了,沒錢買新的,好幾天母親借鄰居的鍋做飯。一天,我在院子就聽見街上挑著火爐和工具補鍋的匠人吆喝聲,便急忙跑到大門外喊住補鍋的老人。母親提著鍋到大門口,搞好價錢讓他補。我好奇在一旁看他支起了小爐,拉起風箱,將鐵鍋小洞清理,手上托著一塊濕布放了些木屑,對著小洞,從背面將溶化的鐵水倒在洞上,一下就好了。現在生活提高了,鍋具增新了,補鍋的行業自然就慢慢消失了。

補鍋匠(圖片來自於網絡,如侵即刪)

西安解放初期南四府街,甜水井街一帶還有人家門口隨時可看到新的,半新不舊的有蓬的黃包車(西安人叫洋車)這都是專為富人用的。街上來回流動的和停在街口的,穿著馬夾、背上有個「車」字的是普通人出錢坐的,叫人力車。人家拉著跑著,為了生活,你不坐,車夫就賺不了錢,全家就挨餓。在雙仁府原9號(我舅父住的那個)院子,有一家6口人住在一間五六平方的土屋裏,主人姓費,藍田人,很窮。租來一輛人力車,跑一天幾十公裏受苦、受罪,還掙不了幾個錢。西安解放不久,這個人坐你拉,很「不平等」行當的人力車,五十年代逐漸也消失了……

人力車(圖片來自於網絡,如侵即刪)

1947年,我在舅父家小住時,見舅母和表姐在縫襪子,一問才知是給織襪人織的襪子縫腳尖和腳跟。一天,我陪表姐把縫好的百雙襪子送到廟後街一家織襪店,一看是一台簡陋的手搖織襪機。六十年代初,這個手織行業也被現代化機器取代了。

我住26號大院的房東高家,買來一只精靈的淺黃色小狗,起名老黃,吃剩飯、吃小孩屎,長大的。和我很熟,生人進院子就汪汪叫。老黃大約一歲時,房東在街上叫來一個擔的木棍,棍頭有個紅布條的專門給狗閹割的土行當。把老黃「蛋蛋」割掉了。我看著老黃怪可憐,給它一塊饃,它都不理我。房東說,把它割了狗會更健康,長大的肉好吃。哦,原來這樣!這個「老行當」街上早已沒有了。

舊時,我到過尚仁路(解放路)的民樂園、遊藝市場,南院門街,在那裏都有「賣唱」的生意。年輕俏麗的女子,在一倆個人拉著胡琴,敲著梆就唱起來,有的小調動聽,圍觀的都會給錢。我常見一個老人帶著一個白嫩豐潤的小姑娘,在小南門城門洞裏賣唱。老人嫻熟自如的伴奏著,小姑娘著深沈甜潤的唱著,賺錢為生。如今有了歌廳,街口賣唱的已不存在了。我想,這個小姑娘如健在,也己八九十歲了。

以前有街頭賣藝,現在成為時尚的休閑形式(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從前,老西安街頭有賣興平杏仁眼藥、狗皮膏藥的,有農民挑擔賣余糧的、民間過年賣「香爐蠟台」、「賣竈糖」的……。也早已無聲無息了。這些「老行當」都有苦和甜,多半是窮人們為了生活自謀的職業。幾十年過去了,回想起來或多或少它留給老西安人的都是一些悲辛的回憶。

文/崔誌祥(已故)老吳閑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