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邏輯學現實的模式:一項無止境的任務(二)

2023-12-11文化

哲學家有時也會掉進這個陷阱,認為邏輯學已經沒有什麽可發現的了

在古代世界,我們中國,希臘和印度已經開始研究邏輯。

在普通推理中辨識有效,或無效的論證形式是很難的。

我們必須退後一步,從我們通常最感興趣的事物中抽象出來。

但這是可以做到的。這樣,我們就能發現復雜論證的邏輯微觀結構。

例如,這裏有兩個論點:所有政客都是罪犯,有些罪犯是騙子,所以有些政客是騙子。

有些政客是罪犯,而所有罪犯都是騙子,所以有些政客是騙子。

從其中一個論證的前提中,可以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但從另一個論證的前提中,卻不能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

如果我們只看這些普通的案例,就會覺得邏輯學,要處理的論證形式是有限的,所以一旦它們都被正確地歸類為有效或無效,邏輯學就完成了它的任務,除了把它的結果教給下一代。

哲學家有時會掉進這個陷阱,認為邏輯學已經沒有什麽可發現的了。

但現在人們知道,邏輯學永遠不可能完成它的任務。

無論邏輯學家解決了什麽問題,總會有新的問題等著他們去解決,而這些問題不可能簡化為已經解決的問題。

要了解邏輯學是如何成為,這一開放式研究領域的,我們需要回顧一下邏輯學的歷史,是如何與數學的歷史交織在一起的。

人類歷史上最持久、最成功的邏輯推理傳統是數學。

數學的成果也套用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因此這些科學最終也依賴於邏輯。

至少從歐幾裏得的幾何學開始,數學陳述就需要從第一性原理中得到證明。

盡管數學家通常更關心他們推理的數學回報,而不是其抽象結構,但為了達到這些回報,他們必須將邏輯推理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個例子是歸謬法原理。人們在證明一個結果時,會假設它不成立,並推匯出一個矛盾。

例如,要證明存在無窮多個質數,首先要假設相反的情況,即存在一個最大的質數,然後從這個假設推匯出矛盾的結果。

在一個復雜的證明中,人們可能不得不在假設中再假設,在假設中再假設。

要掌握這種復雜的辯證結構,就需要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有一個可靠的邏輯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