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山西遍地是寶,這個小城可以作證

2024-07-17文化

曾經低調到讓人心疼的山西,近兩年頻頻「破圈」。

今年6月,董宇輝直播的4天山西之行中,2天在臨汾。吉縣的黃河壺口瀑布旁,譚晶清唱了一首【九兒】,山西省交響樂團演奏【黃河】——在奔騰的黃河之水映襯下,更顯氣勢蓬勃、蕩氣回腸。

航拍彩虹跨過壺口瀑布,真正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圖/圖蟲創意)

表裏山河,沈穩威嚴,這可能是很多人對於山西的印象。永樂宮的千年壁畫、雲岡大佛的琉璃雙眸、城墻斑駁的平遙古城、巍峨陡峭的太行山脈……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在此積澱,亦留下痕跡。

汾水之濱的臨汾市,又被稱為「最初的中國」。 傳說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其中就有堯都平陽,即今天的臨汾。

近日,臨汾市文旅局舉辦「臨汾鑼鼓直播PK大賽」。流傳於晉南地區、已有4000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威風鑼鼓,響徹雲霄。(圖/抖音)

近年來,在現代科技的助力下,臨汾散發出獨特的靈動神采。莊嚴寺廟中的壁畫、彩塑,在一系列修復技術下栩栩如生,源於民間的傳統打擊樂器也在直播PK中變得洋氣起來。

富饒古建,看花你的眼

山西是中國現存古建築最多的省。梁思成、林徽因等一行人多次來到山西考察,梁思成稱山西是 「木質古構的富饒溫床」。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山西省目前登記在冊的古建築多達2802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居全國第一。全國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山西獨占85%以上;國內僅存的3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全部在山西;五代時期的5座木結構建築中,有4座在山西。

臨汾市洪洞縣廣勝寺航拍。(圖/圖蟲創意)

位於 臨汾市洪洞縣 廣勝寺 ,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1933年,因發現了一套近代版本的【大藏經】,名聲大噪。後來梁思成等人也被這套經書吸引而來,卻很快為廣勝寺的建築風貌傾倒。

七百多年前的建築師並沒有沿襲正統的規範,而是巧妙地運用了出挑深遠的斜昂。如天賜靈感般的原創設計讓梁思成驚嘆:「國人只知藏經之可貴,而不知廣勝寺建築之珍奇。」

廣勝寺中文化遺跡不可勝數,其中, 水神廟內元代唯一留存的大型戲曲壁畫、在此發現的【趙城金藏】 飛虹塔 並稱為「廣勝寺三絕」。

臨汾市廣勝寺水神廟裏的壁畫,色彩鮮艷,栩栩如生。(圖/視覺中國)

飛虹塔是中國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也是中國四大佛塔之一 (其余三座分別是應縣木塔、嵩嶽寺塔和千尋塔)。央視86版【西遊記】第18集?【掃塔辨奇冤】,唐僧掃塔的取景地,正是此處。

飛虹塔呈八角形,是有十三檐的樓閣式佛塔,外形輪廓由下至上逐層收縮,形如錐體,塔身表層鑲嵌著藍、綠、黃、白、黑五彩琉璃雕飾,在陽光的照耀下,如同道道彩虹,五彩斑斕,印證了塔名「飛虹」之意。

飛虹塔通體琉璃,美輪美奐。(圖/圖蟲創意)

除了寺廟,戲台也是山西古意的象征。迄今為止,全國僅有8座保存完整的元代戲台,而臨汾獨占5座。 來到臨汾,去堯都區看一看東羊後土廟戲台、魏村牛王廟戲台、王曲東嶽廟戲台,必不可少。

魏村牛王廟元代戲台。(圖/圖蟲創意)

古建築無聲地見證著時代更叠、文明歷史的演進,壁畫和彩塑則躍躍欲試,以精絕的雕工和色彩,穿透歲月的重重帳幕,向我們展示古老、神秘的中式審美。

臨汾市隰縣小西天 是一座依鳳凰山而建的佛教禪宗寺廟,大雄寶殿內1000多尊彩塑作品,歷經400年仍保存完好、前塵不然,被譽為「中國懸塑藝術的博物館」「中國雕塑史上的懸塑絕唱」。

小西天景區千佛庵內的明清貼金懸塑及彩繪藝術。(圖/圖蟲創意)

山西是一片慢土,在這裏,緩慢流淌的時間包裹著燦若繁星的古建築,沁出古樸、典雅的古意。 臨汾則是這片慢土上凝結出的一塊碧玉,無一不彰顯著千年古城的艷麗和生機。

所有旅行都是出發,

到了臨汾就是回家

「千裏黃河一壺收」,黃河流經9個省份(自治區),跨越幹旱、半幹旱和半濕潤地區,造就了 壺口瀑布 的盛景,也把自己的精魂留在了臨汾。

舊石器時代中期,汾河谷地的丁村人在此繁衍生息,敲擊出人類早期文明的火花。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人們已在汾河東岸的塔兒山西麓,建起城墻、宮殿、宗教禮制、建築和居民區等。

陶寺遺址的考古挖掘表明,4000多年前,這裏就已經具備國家形態,學界因此認定此處為 「最初的中國」。

丁村民居是典型的明清民宅建築,坐落在山西省襄汾縣城南4公裏的汾河東岸。(圖/圖蟲創意)

此後數千年,每一次群雄割據、改朝換代,臨汾都顯示出它獨特的戰略重要性。2600年前,晉國在此興盛,歷經38位元君主,叱咤春秋600余年,獨霸中原,創造了厚重璀璨的 晉文化

600年前,在臨汾洪洞大槐樹的見證下,無數居民從這裏遷往全國各地,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移民。

大槐樹是移民史詩的見證者,也成為洪洞與萬千華夏兒女的精神紐帶。「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鴰窩。」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都流傳著這首民謠。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風景區大槐樹。(圖/圖蟲創意)

臨汾市博物館現藏有文物15萬余件,將丁村遺址,到陶寺文化,再到春秋戰國晉文化始興,串成一條「文化玉帶」。來訪者身處其間,從遠古到明清,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漸次鋪呈開來。

出土於陶寺遺址的彩繪龍盤,陶盤內部繪有一條鱷首蛇身,口中還吐出一條禾苗狀「舌頭」的朱紅色龍紋,這也是中國目前考古挖掘到的真正意義上的「龍」形象。此外,同樣出土於此的鼉鼓,則是中國迄今為止最早的鼓,奠定了臨汾作為鼓樂發源地的地位。

陶人面桶形器。(圖/@臨汾市博物館)

而走紅社交平台的「萌物」——陶人面桶形器,則出土於臨汾市吉縣溝堡遺址。該器物塑有眉毛、眼眶、鼻子、顴骨和嘴唇,以及臉的輪廓,表情慈愛,頗具古拙之意。這也是國內首次發現的遠古時期的「竈王奶奶」。

隨著文明演進,臨汾歷史上湧現的名人燦若繁星。倉頡在此「受圖造字」;荀子在此治學;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出生於此,開啟了戎馬一生;元代著名雜劇家鄭光祖從小在臨汾受戲劇藝術的熏陶,後投身於雜劇創作……

林徽因曾說:「中國建築史如同一部偵探小說。」透過山西的歷史遺址,我們得以勾勒出「華夏文明」的一角。古建築的背後,是臨汾漫長悠久的歲月裏,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奮鬥和他們不斷創造的詩意與美學。

傳承非遺,臨汾走向直播間

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臨汾卻不守舊。 置身於漫長時光的琉璃切片中,臨汾正努力與一個快進的時代保持距離。

臨汾被譽為「戲曲梅花之鄉」, 蒲劇、眉戶 在這裏源遠流長、積厚流光。特別是蒲劇,臨汾人在茶余飯後都喜歡聽一段,隨口唱上兩句。

2005年,臨汾蒲劇院小梅花蒲劇團成立,5年時間內,相繼創作排演了大型劇目【楊門女將】【杜鵑山】【法門寺】【夜戰馬超】等30多個折子戲。深厚的文化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藍本,鑼鼓鏗鏘間,觀眾仿佛置身於史書之中。

2024年1月9日,山西臨汾,洪洞縣一鄉村,村民們觀看蒲劇演出。(圖/視覺中國)

同樣紮根於民間的還有剪紙藝術。 在「剪紙之鄉」浮山縣,剪紙技藝代代相傳,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剪紙風格,或粗獷豪邁,或小巧精致。 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亭台樓閣、神話寓言,任何類別和場景都能濃縮於一張薄薄的剪紙之上。

自1979年起, 浮山剪紙 遠渡重洋,銷往日本、美國、法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在數十年的發展中,臨汾人仍舊不斷推陳出新,將這項非遺藝術的花朵,不斷開到更廣闊的世界中去。

剪紙藝術。(圖/圖蟲創意)

7月8日開始,為期6天的「臨汾鑼鼓直播PK大賽」正式開啟,參加首場直播PK賽的 晉南威風鑼鼓 ,既是本地非遺文化,也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稱。比賽現場,威風鑼鼓鼓點鏗鏘、鑼聲響亮、節奏激昂,打鼓者氣勢豪邁,震撼人心。

傳統鬥鼓習俗、賽事與直播PK的結合,也讓直播間成了第二舞台,各地鑼鼓隊在直播間相互切磋,氣氛緊張又熱烈。無法到現場的觀眾,隔著螢幕也能被鑼鼓喧天的激昂氛圍感染。

直播間裏,@洪洞傳統鑼鼓隊與@浮山慶唐觀鑼鼓隊 開展鑼鼓PK

山西臨汾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的汁液; 還有著豐富多樣的非遺藝術,街頭巷尾都時不時傳來鼓聲、戲腔。若你直奔大同、平遙,繞道臨汾,恐怕會錯過山西的這一竅精魂。

參考資料:

[1] 【荒野上的大師:中國考古百年紀】張泉

[2]【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去一趟臨汾!】中國新聞網

[3] 【與輝同行山西行 宇輝來「臨」】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4] 【去一次山西,我被中式審美暴擊了】曉洋

[5]【凝望山西:在回歸古典中抵達未來】呂宜舟

[6]【非遺剪紙作品亮相山西省臨汾市浮山縣】中國文藝網

[7]【遊臨汾,七大必看古建築】陪你遊

編輯:曾寶氣, 校對:黃金周, 排版:金色潮汐

趙皖西

你去過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