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馬興坤|悠悠沙棗情

2024-01-03文化

悠悠沙棗情

作者 馬興坤

在中國大西北廣袤的戈壁灘上,生長著一種珍奇的落葉喬木——沙棗樹。

在衛國戍邊的那些艱苦日子裏,它一直是我們最好的夥伴和戰友。春季裏聽它伴風歌唱,夏日裏聞它濃郁花香,秋天裏品它酸甜果實,嚴冬中靠它擋風避沙。它的精神、它的氣質,它的風格、它的奉獻,始終影響著我、激勵著我,可以說它是我在戈壁大漠得以建功立業的思想偶像、感情寄托和精神支柱,也是我永遠的記憶的和終生的懷念。

沙棗樹別名銀柳、香柳、桂香柳、十裏香等。它同胡楊、紅柳一起被我們統稱為「戈壁三寶」、「風沙三友」。所不同的是前兩種雖分別有著高大、挺拔、華貴和嬌媚、熱烈、艷麗的美稱,卻不曾結得果實甚至有的連花也不曾開。沙棗則不同,它不僅能開出香美的花朵而且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不僅能開花結果,而且還有多種用途;不僅能使人賞其形、得其利,而且會使人悟其「道」、學其「神」。沙棗著實是荒原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林木,是邊防戰士和置身大西北的建設者相依為伴的好「戰友」。

初夏日,它把芳香灑滿荒原。每年農歷端午節一過,沙棗樹上那淡黃色的小喇叭花便一串串地從密密層層的葉片中擠出來,吐蕊舒瓣,傲天怒放,散發出濃郁的、純厚的香氣,飄遊十裏,久久不散,令人心醉神怡。有民謠贊美它:「金花銀葉片,端陽十裏香,有心利百姓,無緣奉君王」。

每遇花季,愛美的兵姑娘們便會偷偷地到野外折幾枝沙棗花插進瓶子裏,擺上窗台或案頭,室內頓時有了些許亮麗。瓶中的花枝可保持數日不枯萎並且芳香不斷,給邊防哨所帶來勃勃生機,使枯燥的軍營變得有形有色、有滋有味。因沙棗花香味特濃,猶如桂花,故又得名「夏桂」,以此養蜂釀出的花蜜質純味厚,香甜可口。此外,沙棗花還可提制香糖、香料,用於某些食品和化妝品制做。

盛夏時,它把綠蔭獻給沙灘。為吸收水份,沙棗樹的根系紮得很深,所以抗旱耐堿。沙棗根上長出的根瘤菌能吸收空氣中的氮,充實土壤中的氮素,因而無須施肥也能在貧瘠的土地上旺盛地生長。其繁殖力相當強,可以用沙棗核播種,可以根蘗分株,也可以用枝條扡插,還可以用須枝壓條、植苗。雖說紅柳、胡楊也是阻擋風沙的好樹種,但不太適宜人工栽種,所以人工造林主要選用沙棗。沙棗有著堅韌的性格,如火的烈日灼不傷它稚嫩的枝條;40度以上的高溫,它依舊郁郁蔥蔥。如此說來,沙棗林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戈壁灘上的綠色長城。靠它給城市、鄉村、營區帶來綠蔭,使生存環境得以改善,使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得以乘涼;靠它調節著幹燥的空氣,保持著稀少的濕度;使那裏的草木、莊稼、蔬菜得以生長。

金秋日,它把酸甜賜給人間。每年七月,沙棗樹上便會綴滿珍珠般的果子,小的如山棗般大,大些的象我們濱州的小棗。國慶日前後,沙棗的果實逐漸成熟,有金黃色的,也有火紅色的,還有的黃中透紅。摘一個放進嘴裏一咬,質沙味甜,甜中透酸,酸中透澀,別有風味。沙棗富含澱粉和蛋白質,營養成份可與高粱相媲美。沙棗粉還可以壓面條、制果醬、熬糖、釀酒、釀醋,其釀出的「夏桂酒」味道醇香。令人難忘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第一代航天人在戈壁大漠創業、搞「兩彈」會戰時,為添充肚子沒少吃摻上沙棗粉和駱駝刺澱粉做成的饃饃。而在那交通不便、氣候惡劣的塞外,最能稱得上土特產,供官兵及家屬孩子們一享口福的水果,就數量及便利來說,也只有沙棗了。如此說來,中國的國防尖端科學和航天事業中還包含著沙棗的功勞呢。

冬春季,它用身軀抵禦風沙。「春風不渡玉門關」。戈壁灘環境艱苦,被形容為「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千裏無人煙,風吹石頭跑」,「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應該說它基本上沒有春天,或者說春天特別短(這正是沙棗夏季開花的原因)。而其冬天又特別長、特別冷,最低能達零下30℃,還經常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要在這裏生存,必須抵禦風沙的襲擊。否則,門窗就會被黃沙掩埋,菜園就會被沙土覆蓋,人們就會整天生活在風沙中。沙棗樹耐幹、耐堿、抗旱,在幹旱、多沙、堅硬、瘠薄的荒堿地上,沙棗正是防風固沙的最好樹種。它那鋼鐵般的樹幹經得起狂風暴雨的沖刷和北方寒流的襲擊,它的枝條寧彎不折,折而不斷,為得是用彎曲的身軀長出更多的新枝,用將折的枝條長出更多的綠葉,以更大面積的遮擋風沙、增加綠蔭,造福人類。數九寒天,凍不壞它帶刺的枝幹;狂風惡沙,催不毀它堅毅的枝條。在我們營房、菜地、運動場、發射陣地甚至廁所、豬圈的周圍都栽種著密密麻麻的沙棗林帶,靠它阻擋著沙漠的前移,抗禦著猛烈西北風的襲擊。

為人類,它舍得將全身奉獻。沙棗樹渾身都是寶,除了以上所說花、果的用途以及防風擋沙之外,其枝、葉、根、幹都各有所用。沙棗葉的營養成分與苜蓿草相仿,是牛、羊、駱駝等牲畜的上好食料。其花、果、枝、葉都可入藥。花能止咳平喘,枝能清熱涼血,果可治療神經衰弱和失眠。沙棗樹還能吸滯粉塵,吸收有毒氣體,具有防止汙染的環保功能。

老死後,它用「余骨」裝扮生活。枯死的樹根因顏色黃紅相間並長著奇形怪狀的根瘤,是人們制作根雕的上好素材。沙棗木紋理美觀大方,材質堅硬、厚重,色澤古樸、典雅,硬度象普通棗樹,是價值很高的林木,可用於制做高檔家具和耐用農具。沙棗核花紋特別美觀,且核中間有一細軟芯,可用線繩穿成串,塗上清漆,做成項褳、手琢等工藝品;用沙棗核穿成的簾子既能觀賞,又能擋蚊蠅,還能扇風。從大西北回到內地的人,大都或多或少帶回一點沙棗木制作的書櫃、飯桌或是沙棗核門簾、沙棗根藝品等,以作紀念。

身之外,它用靈魂感召天下。沙棗樹不擇條件,不嫌棄塞外的寂寞、荒涼,在荒無人煙、風沙飛滾的戈壁灘上頑強生長。不論是在松軟的沙地,堅硬的戈壁,還是在貧瘠的鹽堿灘,只要有一粒種子,也不論這粒種子是人們精心播種的、隨意丟棄的,還是從樹上落下的、鳥兒銜來的,它都在那裏生根、開花、結果。它索取極少極少,既不需要施肥,也不需要澆灌,只需要陽光和空氣。它自我保護意識強,執著堅毅,一貫守時,不受引誘,不貪圖一時的溫暖和舒適,無論天氣如何變化,不到「5.1」斷然不會發芽。不像內地樹種,偶遇暖流早至,往往因經不住誘惑而趕快吐芽,可一旦寒冷復至,嫩芽便吾呼哀哉。

它年年送芳香,季季擋風沙,歲歲結碩果;四季為人謀利,全身供人享用,對人卻一無所求;它不怕艱苦,耐得寂寞,四處為家;它生命頑強,善於適應,樸實無華;它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活著遍身為人所用,死後「余骨」繼續有益於人……這些精神和風格正是遠在塞外的將士和建設者們為國防事業、國家建設而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精神的象征。也正是沙棗樹的精神和品格,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艱苦的西北邊陲「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他們就同沙棗樹一樣,以偉大的精神和高貴的品格,盡自己的所有和所能,改變著戈壁灘幹燥的氣候和邊疆地區的落後面貌,裝點著祖國的大好河山。

(2023年歲尾)

作者簡介: 馬興坤,山東陽信縣人,1971年3月參加工作,1972年12月入伍,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服役20年,歷任指導員、團政治處主任、政委等職務。先後被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國防科工委評為「全軍部隊優秀政治教員」、「科工委部隊優秀政治教員」。1992年轉業到山東省濱州市,歷任濱州地區商業局紀委書記、職教辦主任,被評為「山東省職業教育先進個人」。先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解放軍報】【中國軍工報】【科工委後勤】【大眾日報】【齊魯晚報】【渤海論壇】【濱州紀檢】【濱州黨史】等報刊發表通訊、散文、詩歌數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