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心平法師:既不修福也不修慧,你來這世間幹什麽

2024-03-28文化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時常感到迷茫和焦慮,失去了前進的方向。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行動,更需要思考和覺悟。覺悟號開設了#覺悟大家談#欄目,旨在匯聚各種思想和觀點,透過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幫助我們找到內心的平糊自在及人生方向。#覺悟大家談#未來會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高僧大德,以及修行實踐者,共同分享在佛學修習當中領悟到的智慧和經驗,為大家帶來啟示和靈感。透過深入了解佛教的智慧,可以更好地探索生活的真諦,從而逐漸實作人生的圓滿。

文/心平法師

行為、語言、思想

就是我們的大學問

「般若」一詞是形容佛教修行過程及證悟的術語,表達佛教之「智慧」,因為佛教的智慧是超然無漏的,所以用「般若」一詞來表明,那與世間所說的聰明智慧是不一樣的概念。

在【華嚴經.凈行品】中講到「雲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身口意是我們生存的三業,這三業決定著我們的好好壞壞,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的善趣和惡趣的歸宿。所以在修學佛法或做人的道路上我們三業必須依「智為先導」。如果人生沒有智慧的導航,愚昧、無知、邪見、不善的思維等諸惡業都會時刻牽引著我們的三業,如果善於思維,就知道這樣的人生後果是不堪善終的。

佛教與人生確實是存在著相關的問題,我們從世間法的角度來看,人立於世間首先要緊的是正見智慧,如何教好自己,再如何去改善自己的人生——「智為先導身口意業。」我們處理社會事務,人際關系問題,家庭問題,對子女教育問題,或者我們出家修行等等諸多問題,都需要我們「智為先導身口意業」,來活動、來處理、來面對、來消化,沒有智慧來處理問題的人,就好比茫茫大海行船失去了方向。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行為、語言、思想這三件事情,就是我們的大學問,在這裏的智慧不是讓你狡辯或者說是虛偽,而是順應因果的規律來運用的。處處以智慧為先導。佛教裏面常說菩薩修行,六度萬行,仍然以智慧為先,慈悲為根本,乃得到究竟圓滿的功德。

現在世間許多人

不能與其他生命相容

佛教主要的宗旨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福慧的功德能自享受也可以與眾生分享。常見世間的人有知修福而不知修慧,也有只修慧並不修福,如若是福慧雙修,便是人中上人。

至於既不修福也不修慧的人來說,人生虛度,枉費了幾十年的時光,浮生浪死,就這樣愚昧無知過了這一輩子的人生。甚至有的人不修善還更加作惡多端,連「浮生死浪」這四個字也根本談不上,福慧與他絕不相幹,只有利用幾十年的短暫光陰來給社會人類制造出許多惡業,這是最令人同情的可悲眾生。

人生存在世間,不大可能與世隔絕,必是相生共處,與人類、與動物、與自然、與一切眾生等相生共樂。

現在世間有許多人,不能與其他生命相容,糾紛破裂,此無非是不會相生共處之道,如果硬要相處也產生不善之法。由於不善法相處,自然產生爭奪抗拒等不幸的事情發生。破壞人生幸福,失掉人類生存的意義。可是令人費解的事情,就是人類永遠過著矛盾與纏結不清的生活,我們生置於的這個世界在佛經上說是「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的世界。

為什麽人們不共同尋找一種能夠相處善生的方法,使人們今後過著安樂的生活呢?其實這種生活是很簡單的,但是必須從自身做起,修福修慧,進而實踐自利利他的工夫。

福慧到底怎麽修

究竟修福慧怎麽修呢?那就是佛教裏面提倡的六度般若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下手了。

首先「布施」有喜舍的功德,凡可以助人或者給予他人的,不管是精神、物質、思想、時間、空間等等,總之包括了與人歡喜快樂的正業事情。

如果是為了迎合滿足個人或者少數人的快樂而去傷害到大多數眾生的話,這肯定是佛教說的不正業。由此延伸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作為,總要經過智慧的推移。福自各修,大乘菩薩道的修福不是為自己的安拿夫德來修的,而是為一切眾生來修持的,自己發心是不求暫時的善果,只願一切眾生成佛。

皈依佛兩足尊,佛陀是經歷了無量劫的時間空間與地點來圓滿地修福修慧。佛陀是具足福慧圓滿的覺悟者,精進不退慧悟的湛寂安養,悲智雙運,普利眾生,便是福慧雙修雙攝的究竟法,縱觀佛教的無量法,最終的目的就是解惑開慧,以智慧引導大眾的身、口、意三業,則三業清凈、殊勝、無染。由此以般若智慧中所修一切的善因皆是無漏因,無漏因自然是無漏果,無漏果便成無上正等正覺。

圖片來源 | 十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