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畫出如此精美絕倫的壁畫,為何未能留名畫史

2024-06-24文化

說起西方壁畫精品,不止一位大師的名字瞬間浮現腦海——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教堂天頂畫、拉斐爾的【雅典學院】……許多傳世名作皆為壁畫。

米開朗基羅繪制的西斯廷教堂穹頂畫巨作

但若說起中國古代壁畫,不僅現存於世的原作寥寥無幾,相關藝術巨匠的名字也一時難以例舉。就以著名的永樂宮壁畫為例,你知道是誰畫下了這些栩栩如生的神仙嗎?

永樂宮三清殿內【朝元圖】(局部)

我們當然有過壁畫大師,從南北朝的曹仲達、楊子華、張僧繇,到唐代的吳道子、周昉、尉遲乙僧,他們都曾創作過令人驚嘆的藝術精品,但遺憾的是無一真跡保留至今。

還有一點:這些中國古代壁畫大師們,他們所生活的時期都要比達芬奇們早得多。等到宋元以後,當世界的另一邊,達芬奇等文藝復興巨匠們把西方的壁畫藝術推向高峰時,中國的畫家們卻似乎集體從壁畫界消失了,他們都做什麽去了?

建立於公元1247年至1368年間的永樂宮,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與北京白雲觀、陜西重陽宮並稱為全真教三大祖庭。

永樂宮的歷史可追溯至金代的呂祖祠,是當地道士為紀念祖師呂洞賓而修建。在蒙古、金、南宋逐鹿中原之際,全真教借助各方政治力量,漸漸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宗教勢力。

山西運城,永樂宮航拍。

永樂宮現存壁畫面積1000多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內。若論永樂宮壁畫的精華之最,當屬三清殿內的【朝元圖】。這幅壁畫於泰定二年(1325年)繪制而成,距今整整7個世紀。

朝元,就是朝拜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在道教中的地位至高無上,據說其原型是上古神話中開天辟地的盤古。

【朝元圖】畫面平均高度約4.4米,總長約百米,總面積超過400平方米。整幅作品構圖宏偉、氣勢磅礴,畫面中的八位主神高達3米,最低的玉女也有1.9米,人物前後排列達四層之多,有坐立、俯仰、正側、面背等不同姿態,無不栩栩如生,井然有序。

【朝元圖】中的人物細節

然而,這樣一件古代壁畫傑作,其作者卻未能留名美術史,僅有一個大致可信的身份考證。

目前根據扇面墻內側的畫工題記,學者們普遍認為三清殿內壁畫的創作團隊之一是河南畫工馬君祥及其子馬七等人。當時比馬君祥更具知名度的元代畫家朱好古,則應是另一支創作團隊的帶頭人。

【朝元圖】中的人物細節

據史料記載,朱好古是元代畫師,擅長畫山水、人物,為山西畫工首領。關於他的資料,一些地方誌中有零星記載:「朱好古,襄陵人。善畫山水與人物,工巧,窺然有生態。與同邑張茂卿,暢雲瑞俱以畫名家,人有得者若拱璧。號襄陵三畫。」(【山西府縣誌輯】)

在當地頗有名氣的朱好古,也擁有自己的「工作室」(畫工作坊),他的作坊還繪制了山西另一處著名的興化寺壁畫,這一點有題記為證,基本可以確認。

興化寺「彌勒說法圖」壁畫(局部)

經過眾多專家學者的比照,他們普遍認為:三清殿西壁的繪畫技法,與東壁明顯不同,且水平要高於東壁,推測西壁的壁畫為朱好古和他的畫工團隊繪制而成;而東壁則很可能出自馬君祥及其團隊之手。

學者劉骎此前在一篇有關永樂宮壁畫的文章中,曾提到一個有趣的古代寺觀壁畫繪制程式。這個程式很像現在的甲方安排乙方比稿:寺觀壁畫的創作首先由贊助人選好題材、選定畫稿的樣式後,邀請兩班畫工班底分別繪制。

繪制的過程中,兩塊場地中間用幕布隔開,兩個畫工班子在幕布的兩邊各自開工。這樣既保證了公平競爭,也防止同行偷窺技術。繪制完成後,由贊助人對壁畫質素好壞進行評定,並行放酬勞。畫得較好的一方,會獲得後面其他壁畫的「訂單」。

【朝元圖】中的人物細節

某一天,當你也親身來到了那座布滿恢弘壁畫的大殿內時,不妨試著想象一下,700年前的那塊幕布,和兩邊有條不紊、虔心描繪的元代畫師們。

許多天才總是在某一個時代批次湧現。

在中國壁畫的發展過程中,也曾湧現過一批傑出的藝術巨匠。其中一個高峰,當屬佛教極為興盛的南北朝時期。

自1979年至2013年,山西陸續出土了四座北朝墓室——1979年,婁睿墓壁畫出土、2000年徐顯秀墓壁畫出土、2008年水泉梁墓壁畫出土、2013年九原崗墓壁畫出土。

徐顯秀墓壁畫(局部)

這四座墓室的精美壁畫,填補了古代美術史的大片空白。其造型與美學,迥異於隋唐宋元(包括敦煌繪畫)。2020年初,山西博物院首次展出這四座北朝墓室壁畫。藝術家、作家陳丹青也籍此機會,受邀在【線條的盛宴——山西北朝墓室壁畫巡禮】一片中出鏡講解。

陳丹青說,自己進入北朝墓室後的第一印象,就是「線條的盛宴」——來不及辨認形象,滿墻飛舞的線條撲面而來,一派書法氣度,飛揚靈動,率性而為。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張抽象又生動的臉龐,「甚至顧愷之也沒能畫出這等入骨的脫略、頹廢、高貴。」

九原崗墓壁畫(局部)

在這些精彩至極的壁畫前,陳丹青激動地想象著畫師們創作時的心聲:「人臉,身軀,器物,牛馬,只是線條,線條,線條,放肆到極點,快樂到極點……看吶,這張臉,這匹馬,這把箜篌,又被我畫出來了,又被我畫出來了!」

北齊時期(550年-577年)有兩位著名的畫師,一位是擅畫佛教人物的曹仲達,一位是擅畫鞍馬的楊子華。山西北朝墓室中的壁畫,不太可能有曹仲達的手筆,因為他筆下的佛像人物和衣飾很有特色——「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似剛從水中站起,布料仍濕漉漉緊貼身體,故而時人稱之為「曹衣出水」,與後來唐代畫家吳道子的「吳帶當風」(吳道子所畫的人物、衣袖、飄帶等,具有迎風起舞的動勢)一並流傳畫史。

水泉梁墓壁畫(局部)

另一位著名畫家楊子華,則有可能是婁睿墓壁畫的作者之一。據傳楊子華壁畫上的馬,甚至會引起觀者夜間聽到馬索水草而嘶鳴的幻覺。

還有一位張僧繇,是南朝蕭梁時期的著名畫家,江南的許多寺院中也曾留下過他所作的壁畫。那個著名的成語「畫龍點睛」,就是關於他神妙畫技的傳說。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魏晉至隋數百年,畫史記載的大批名家真跡,都已亡失。建築不復存在,壁畫何處附焉?

婁睿墓壁畫(局部)

陳丹青說,藝術可以產生影響,但未必傳承。「一代人就幾個天才,走了就走了。」

大同殿是唐代長安城興慶宮的一處宮殿名。天寶年間,唐玄宗命著名畫家吳道子去嘉陵江寫生,回來給他畫一段嘉陵山水。

據說吳道子的這趟寫生之旅,一張草圖都沒畫。玄宗問起時,他答道:「臣無粉本,並記在心。」然後在大同殿的墻壁上,凝神揮筆,一日而成【三百裏嘉陵江圖】。

在此之前,畫家李思訓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畫嘉陵江山水,雖然畫得也好,但「數月方畢」。因此玄宗頗為感慨地說:「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吳道子還曾在大同殿上畫了五條龍,「麟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生煙霧」。

傳為吳道子所作的【八十七神仙卷】

比吳道子時代更早一點的尉遲乙僧,出身西域於闐王族,他和他的父親都是當時著名的佛像畫家,稱得上出身繪畫世家。

尉遲乙僧的繪畫技法「如屈鐵盤絲」,遒勁有力。他本人也十分長壽,直到武則天時代仍在堅持創作:於闐國王曾率王室成員集體來到長安朝見天子,90多歲的尉遲乙僧,於當時的長安奉恩寺將這一盛況繪制為宏大壁畫【本國王及諸親族】。

吳道子之後,唐代最著名的壁畫聖手,便是獨創了「水月觀音」這一經典形象的周昉了。張彥遠在其所著【歷代名畫記】的前言中提到:周昉當時在長安的聖光寺畫了一幅水月觀音,那幅畫描繪出一輪滿月將觀音團團圍住,周圍是幽靜的竹林。

敦煌榆林窟中的水月觀音壁畫

這一「妙創水月之體」很快流傳各地,到北宋以後,這一形象的影響日漸擴大,成為後世觀音造像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

如果說一千多年前的壁畫真跡,是因建築物的消失而未能留存,那麽為何在唐代之後,宋元至明清,也不再有新的壁畫名家出現於美術史呢?

著名美術史學家、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教授巫鴻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因為在宋代之後,主要的著名畫家都是文人,不再是畫師。

九原崗墓的「門樓圖」壁畫

「文人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畫家們幾乎不再畫壁畫,而以卷軸畫為主要創作媒材。」巫鴻說,「其實就算是在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像米開朗基羅雖然還畫壁畫,拉斐爾等人都已經很少畫壁畫了,漸漸轉向架上繪畫,或者叫‘可移動的繪畫’」。

世事多舛,命運流離,能隨身帶走的,或許更令人安心。又或者,不如將回憶深埋地下,躲過戰火與時光的橫掃。

水泉梁墓壁畫 (局部)

但這也意味著:你最好的作品不再有機會享受世人的欣賞贊嘆。就像那些燦爛動人的北朝墓葬壁畫,一旦完工就填土封存,交付深深的黑暗。

在一千多年前的地下墓室裏,那些創造了「線條盛宴」的無名藝術家們,或許從未想過後世留名,更不懂什麽叫藝術傳播。他們一邊恣意揮動畫筆,一邊坦然接受了這樣一種命運:讓自己的才華隕落成一顆流星,將自己的心血獻祭給幽冥與來世。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