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作家出版社,發現更多文學好書
*本文轉自文藝報,作者津子圍
【蘋果紅了】 津子圍 著 沈陽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聯合出版
朋友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他說跟「00後」的孩子無法溝通,或者說對方根本不與他溝通。孩子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叫門不開,打電話不接,他們之間的交流方式居然是在門上貼紙條。沒錯,就是那種最原始的遞紙條兒。朋友還說,他小的時候,父母懲罰他的方式是不讓他吃飯,而現在孩子懲罰家長的方式是他自己不吃飯。時下流行許多關於「95後」「00後」的段子:「無房貸,無車貸,無後代——絕代佳人!」還有:「拋棄了高房價,冷落了婦產科,拒絕了人情世故,整頓了職場,幹掉了名牌,披上了軍大衣,穿上了花棉襖。」創作長篇小說【蘋果紅了】之初,我采訪了一位返鄉從事農業科技的「95後」,隨著采訪的深入,我發現她身上並沒有社會為他們那一代人貼上的特有標簽,她不僅沒有「躺平」,反而非常有上進心和責任感,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真實而客觀。只是她的方式,有時我們還不能完全了解。
了解是通往理解的橋梁。這部小說創作始於2018年,寫得斷斷續續、擰擰巴巴,我想主要還是沒有觸摸到小說主人公的心靈,或者說捕捉到遊動的靈魂,因為這樣一個題材或許更適合長篇報導文學,寫成一點報導文學影子都沒有的純小說是有難度的,無論是對現實的思考,還是敘事上的創新而恰切,都需要直面寫作「盲區」,搞不好就寫成了主題先行、概念化的「返鄉創業」或簡單化的「駐村扶貧」。因此,需要跳出自我重復的舒適圈,尋求有難度的突破。後來,我的「小朋友」圈子不斷擴大,令我驚訝的地方越發多了起來。他們的活動軌跡經常不在我們的視線之內,他們有自己的「私域」空間,但很多人並沒有「啃老」「寄生」,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和追求,來面對和建構我們共同的世界。他們中間不乏能力超群者,我認識的一位「00後」,早已實作了財務自由。基於了解和認知,我才找到不回避、不躲避這個群體的底氣。
小說主人公叫劉雪芳,1996年出生,生物學博士,一次對家人的基因測試,引起了她的好奇心。本來,基因測試是為了預知一個人是否具有罹患某種常見疾病的風險,而激發她興趣的,卻是姥爺、母親過去的生活,也許是另一種「基因」吧。尤其是2018年,當雪芳宣布要去農村種蘋果時,家裏掀起軒然大波。爺爺好不容易從農村奮鬥到城裏當工人,母親成為腦力勞動者,而到她這一代,居然又返回到農村。或者這樣說,第一代是農民到工人,第二代是工人到知識分子,雪芳這個第三代卻又回農村當農民,一個普通小家族在時代軌跡中畫了一個大圓弧。因為不理解,爺爺病倒了,做了第三次心臟搭橋手術,母親有些抑郁,充滿自我懷疑和否定。事實上,雪芳認為她是新一代農民,她和她的小夥伴——被誤解為「宅男腐女」「二次元」「與紙片人談戀愛」的一茬人,已經從幕後走上前台,開始了證明自我價值的「創業」。她們的生產經營方式顛覆了人們對傳統農業的認知,蘋果種植和經營運用了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小說講述的雖然是「95後」「00後」到鄉村創業的「雙歸」(海歸和城歸)故事,但每個人並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們離不開過往成長環境的塑形。於是,父輩和祖輩的故事走進畫框,敘事空間和景深隨即開啟,反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到新時代的發展歷程和人民的精神風貌,形成了以日常生活敘事倫理觀察人性褶皺與生命肌理、反映城鄉深刻變化的長幅畫卷。為避免出現故事的割裂和人物塑造上的疏離,我嘗試用當下敘事和回溯長輩人生經歷同步推進的方法,一個是地上河流,一個是地下河流,相互依存,以期尋找和構建出歷史和現實之間的「位移」和「重合」,從而形成一種整體感。
雪芳的姥爺劉寶貴有四個孩子——大兒子躍進、大女兒石清、小女兒梅子和小兒子小革子,其中梅子最善良、最有孝心。梅子走的是「向內求」的一條路,她癡迷於學習各種知識,很多時候,她學的東西在現實中用不上,可她還是如饑似渴,為此吃了不少苦頭,最終從「討好型人格」中走出,擁有了至少在外人看來體面的工作和有尊嚴的生活。那幾年,兄弟姊妹正值人生奮鬥的階段,在外碰壁回家療傷,家裏也是一個「小社會」,同樣存在同情、鄙視、功利和鬥智鬥勇。大哥躍進能力太弱,一直沒混出個人樣,一向裝熊的他平時少言寡語,喝了酒就大放異彩,吹起大牛。他嫉妒弟弟小革子,暗地裏給弟弟下絆子,並認為自己是人生最大的贏家,時常與同齡人比較,討論誰誰誰得了什麽病,誰誰誰先「走了」。大姐石清執拗的性格令梅子敬而遠之,她一度成為「倒房」大戶,十分關註自己的身體健康。諷刺的是,她常年與疾病鬥爭,一場接一場的疾病仿佛永不消散的戰火硝煙。劍走偏鋒的小革子一直在折騰,他屬於「來報仇」的那一類,把哥哥姐姐的錢都借遍了,卻一分也不還。家裏人都對他有所抱怨甚至怨恨,可還是被他牽著鼻子走,他以孝心為名,挾老爺子將哥哥姐姐玩得團團轉。梅子一直和小樓的老鄰居許老師保持聯系,在交往中體味人情冷暖。1996年梅子生下雪芳,關於誰是雪芳的爸爸,家裏曾一度產生誤會,為此大舅和小舅還爭論起來,酒後大打出手。躍進與小革子因借錢而老死不相往來,石清因疾病提早離開職場,一路高歌猛進的小革子開發互聯網平台、包裝企業上市,因非法集資鋃鐺入獄。出獄後,小革子對人生失望,只在梅子和外甥女那裏獲得了安慰。一次梅子兄妹去給母親上墳,回來發現剩下一個蘋果,回憶起小時候分蘋果的經歷,彼此覺得心裏微酸和溫暖。梅子經常給女兒雪芳講她如何在一個工人家庭中奮鬥的勵誌故事,為了培養女兒,她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不想,性格獨立的女兒卻叛逆得令她懷疑人生,讓她一度抑郁,這也是母女之間產生隔閡沖突的內在原因。多愁善感的梅子,情感生活不盡如人意,她的內心是敏感的,像一只羽毛幹凈漂亮的鳥兒,渴望飛翔卻沒有找到結實的枝頭。
除了家庭環境,還有社會環境。南山街一棟槐蔭掩映下的舊式小樓裏,住著退休工人劉寶貴一家和六戶鄰居:居委會的老齊太太、個體戶崔胖子、水暖工老馬、下鄉知青趙黎明、大學音樂教師喬老師和中學老師徐楨侗。改革開放後,按部就班的生活開始被打破。保持工人階級本色的劉寶貴家裏面臨很多新的問題和矛盾,小女兒梅子無緣無故鬧離婚,已經夠讓他鬧心了,誰知因為有了動遷的風聞,原本和睦的兒女們也產生了隔閡和嫌隙。最令他放心不下的小兒子小革子,放棄固定職工身份,倒騰古玩、炒股票,最終在傳銷中害人害己,跑到南方去躲債了。小樓鄰居們的變化,也令劉寶貴百思不得其解:原來他最看不上眼的崔胖子,居然一夜暴富;樓上老馬的女兒馬燕,竟然嫁給了一個台灣來的老板;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小樓即將動遷的時候,兒子小革子奇跡般地以外商代理人的身份回來了,因劉寶貴吃爛蘋果的事,爺倆大吵了一架……劉寶貴總是忘不了自己如何當學徒、當工人,在艱苦生活條件下撫養4個孩子的清苦而樂觀的人生軌跡。
故事梳理到這兒,那麽雪芳返鄉的內在邏輯是什麽呢?有一個現象令我好奇:一些剛剛退休的朋友熱衷於「種地」,條件好的在郊區租塊菜地,條件差些的在居民樓下侍弄幾壟,再不濟也在自家陽台上搞個盆栽;年輕人卻大刀闊斧,坐在城裏的寫字樓裏,用電腦操控鄉下的百畝園林。2023年7月,我去山東臨沂參加中國作協召開的「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推進會,會上與作家出版社的編輯老師交流,觸動很大,那天晚上我突然意識到,時代的巨輪已經翻轉了——城裏有村莊,村莊裏有城市。回到沈陽和大連,小說創作速度突飛猛進。
一個爛蘋果和一個寧肯幹巴也不爛的蘋果,令小說主人公雪芳陷入沈思。鄉村變革面對的挑戰,不僅有城鄉差別和產業代差,還有科技巨變「降維」的壓迫感。植物是有生命的,在超聲波測試中,可以聽到樹枝在斷裂時尖叫的聲音。雪芳到山頂村承包牛頓蘋果園,和同伴們用現代農業科技和區塊鏈技術打造一片新天地,在這1000畝的果園中,她把植物視為平等的生命對待,安裝了覆蓋果園的50套數據采集器,對果樹溫濕、空壓、光照、測土配方施肥、農機作業技能等進行數據采集,為精準生產、品牌樹立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回到城裏,她的科研小組透過公司的手機客戶端,即時監測自家果園的氣象和土壤條件、果樹長勢,采用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記錄整個農事的操作過程,為蘋果上市提供最可靠的產地保證和溯源資訊,並透過區塊鏈技術開啟市場銷售。後來家人才知道雪芳的良苦用心——鹽堿地裏長的蘋果格外甜,按雪芳的說法,這世上本沒有垃圾,只有錯放的資源。實驗成功後,她們又在西塘鹽堿地開發新品種「品紅」。城裏的雪芳是孤獨寂寞的,到山村後卻有了火熱的生活,她有時也跟果樹說話,朗讀程式與自然的和諧日常,講述自己想要帶領村民致富的人生追求,以及她與流浪狗的溫暖故事。雪芳走過了一段曲折艱辛、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定的坑窪道路,最後在人與人之間的「相扶成長」中,實作了與長輩和解、與村民和解、與自己和解。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小說也是一本溫暖的「和解之作」。
非常感謝【蘋果紅了】的創作,使我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蘋果,這種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水果,其背後有那麽多我不知道的知識和故事。【蘋果紅了】算是一部關於蘋果的百科全書,涉及蘋果的起源、伊甸園禁果、牛頓的蘋果、喬布斯的蘋果,以及果木嫁接、病蟲害預防、有機肥護理、人工智能套用,蘋果與人類如何同步前進演化,等等。符號是意義的濃縮形式,蘋果這一象征性的符號,作為連線小說各部份敘事的紐帶,線上性時間的故事中不斷跳轉,同時在非線性時間裏打結捆紮,仿佛串聯起時代與歷史變遷、埋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珍珠。
一本書不可能說出世間所有的真相,給出極其完美的答案,寫作者在向他生活的時代提問的時候,時代也會留給寫作者一些問題。我想,時間是最好的禮物,【蘋果紅了】是致敬普通百姓的一本書,嘗試打印出一個普通家庭的生命基因圖譜,僅此,足以讓我付出極大的真誠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