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共和國同齡人口述史|梁廣斌:堅守75年,只為一出好戲

2024-10-01文化

編者按: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波瀾壯闊的歷史行程中,一群新中國同齡人,與國家的發展、變遷緊密相連。他們的經歷,是新中國成立75年歷史的生動寫照;他們的故事,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

為展現新中國成立75年來的發展歷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特別推出「新中國同齡人口述史」系列報道。對話這些同齡人,聆聽他們的經歷,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觸摸歷史的脈搏。

在他們的口述中,我們能看到國家在經濟、科技、文化、社會、藝術等各個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會感受到人民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的故事,平凡卻真實,飽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

王皮戲非遺傳承人梁廣斌

談起王皮戲,75歲的梁廣斌忍不住又唱了幾句。

梁廣斌出生於濟南市平陰縣孔村鎮郭柳溝村,這裏也是王皮戲傳唱300多年的地方。如何讓這個地方稀有劇種唱得響,唱得遠,唱得久,一直是梁廣斌的執念。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這75年來,也記錄了梁廣斌的唱戲之路和傳承之路,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他只為這一出好戲。

王皮戲的種子

我是省級非遺專案王皮戲的第五代傳承人,已經唱了一輩子。4歲時,母親去世,父親把我們兄弟倆拉扯長大。小時候,生活枯燥,總是盼著過年期間能聽表舅劉德奎唱王皮戲。雖然聽不懂,但覺得很好玩。這是王皮戲給我最初的啟蒙。

王皮戲因代表劇目【十八大姐逗王皮】得名,講的是主角王皮在元宵節與他的十八個老婆上街觀燈鬥嘴的故事。王皮戲在開唱之前,還有一段跑燈表演,共有傘燈8盞、「頑童一人」,「頑童」手執拂塵穿插其間,翻滾騰躍,把人氣聚集起來。

表舅告訴我,王皮戲已經有300多年歷史,是流行於平陰、東阿、冠縣、茌平等地的民間小戲,在齊魯民間藝苑中頗有影響。每當春節鬧元宵時,除在本村表演,還在鄰村巡回演出。村裏長期流傳著一句歌謠:「郭柳溝真熱鬧,大人孩子王皮調。」

梁廣斌唱王皮戲

我與王皮戲之間有著無法割斷的緣分。20歲時去當兵,25歲時從部隊復員回家,在村委負責文化宣傳工作。當時鎮上開始重視文化工作,我就跟大夥兒商量,想要將王皮戲拾起來。

1976年,我27歲,正式開始學習王皮戲,師從王皮戲第四代傳人、劉德奎的得意門生趙書鳳,從跑燈開始學起,逐漸擔演角色。

王皮戲又「活」了

王皮戲之所以難學,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文本載體。

劉德奎文化程度不高,但台詞背得滾瓜爛熟。由於王皮戲過去沒有文本記載,很多傳統曲目都是透過劉德奎口述,再由村裏的文化人記錄在冊。

後來,趙書鳳按照手抄本來教我。當時,趙書鳳已經70多歲,唱戲很吃力。但是他覺得我很有天分,所以傾囊相授。

牢記囑托的梁廣斌

我覺得最難的是如何拿捏腔調。由於台詞中有很多方言,腔調中又有很多轉音,一句詞需要很長的氣息。有時候一句詞中要「哎嗨」好幾遍,且在不同腔調上。

從學習到登台表演,我只用了一年多時間。那時沒有麥克風,但是我的嗓音能傳很遠。老百姓感慨,王皮戲又「活」了。

兩年後,趙書鳳離世。我始終記得他的囑托,老師說,我會的都教給你了,你得傳下去。這些年,我不敢有絲毫懈怠。

在唱戲的同時,我對王皮戲進行系統性整理。過去,王皮戲一直處於「板腔時代」,沒有樂器伴奏。我就找到專業人士進行配樂,多了二胡、琵琶等樂器來伴奏。

2006年,王皮戲被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我獲評為省級非遺王皮戲代表性傳承人。

老調新唱

但要讓王皮戲傳承下去,沒那麽容易。

為了讓王皮戲經久不息,我開始尋找願意學戲的傳承人。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願意學戲。後來,我就找到老伴,希望她能學戲,以帶動周邊的人學戲。最初老伴不同意,但是看到我對王皮戲如此執著,最終同意了。

我對藝術的要求很高,老伴有一個調唱得不對也要反復給她糾正。在老伴的帶動下,有很多年輕人也開始跟著學戲。

梁廣斌和老伴

2018年,我才正式開始收徒,到目前為止,共收了6個徒弟。

大徒弟楊廣忠今年59歲。他最初學的是女角,腔調難,不好學。我現在年紀大了,已經無法再登台唱戲,主要精力放在劇本創作上。楊廣忠每次出去表演的時候,我總要跟著去看看。

過去,老百姓很難接受這樣的戲曲。現在,我們用舊曲唱新詞,老百姓越來越認可。

近年來,山東省各級非遺主管部門和非遺工作者,積極推動全省非遺系統性保護,取得了顯著成績,非遺保護傳承體系不斷健全、非遺保護工作基礎不斷夯實、非遺服務國家和省重大戰略的能力不斷增強、非遺保護傳承能力不斷提升、非遺傳播普及力度不斷擴大。

對我來說,王皮戲意味著我的第二條生命。老師傳給我了,我要是沒傳下去,我就對不起老師。我希望王皮戲後繼有人,一直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