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炭烘白茶、炭「焙」白茶,是噱頭?還是白茶之光?

2024-05-07文化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正選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兩天老S很不舒服。

打電話給他的時候,老是愛接不接的。

知道他做茶很累,但這時候必須要時時保持聯系才行,這時候正是各款明星產品制作過程收尾的時候,哪款先烘,哪款後烘,包括烘的數量,都要及時溝通,定下來。

以確保預訂的客人能及時收到貨。

盡可能一次性完整地收到貨。

但老S一副很疲憊的樣子,說不了兩三句,就把電話給了嫂子,讓我們倆去溝通。

他呢,烘茶去了。

嫂子清脆的聲音從電話裏傳來,很辛苦哩,炭烘了十幾二十天了,他一直說腰痛,睡也睡不好,這兩天熱起來,吃也吃不下了哩。

我可以想象老S現在的心情。

那就是早點交貨,沖刺階段了,再忍忍就過了。

快點打發了我這個煩人的客戶,他才能養養他的老腰。

哼,關於他的腰傷,說來話長。

當年,第一次擴建的時候,整理倉庫,為了省錢,自己一個人把那麽多的茶扛上扛下,歸置整齊,腰就有了輕微的扭傷。

這麽多年過去,春茶季一直親力親為,沖鋒在第一線,各種重活累活搶著幹,腰能好起來,才怪呢。

秋天放松期的遊泳,確實可以讓他的腰傷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但轉過年,春茶季一來,繁重的勞動之下,又復發了。

尤其今年,炭烘白茶期間,請了老師傅過來坐鎮,為了多學一些技巧,自己親自上陣不說,還堅守第一線不肯撤,那老腰,更加僵硬了。

我跟他說,你兒子不是回來了麽,叫年輕人多幹一些,多鍛煉一下也好。

他用中國父親面對兒子時慣常的嗤笑說,他,還是算了,這麽多好銀針,做壞了怎麽辦?

看吧,兒子跟白茶之間,他明顯更愛後者。

【2】

有人說,炭烘白茶是噱頭。

想到老S今年為了炭烘白茶累到挺不起來的腰、累到吃不下飯的胃、累到瘦了二十多斤的體重,我覺得還是應該反駁一下。

確實,有一些人,宣傳自己家的茶是炭烘白茶,其實只是電烘。

並且還不是講究技術的電烘,而是隨便開起來烘一烘的那種電烘。

達不到含水量標準的那種電烘。

因為這種制茶人,對待白茶的態度是馬虎的,敷衍的,不認真的,所以他的茶是沒有特色的。

香氣沒有特色,滋味沒有特色,湯感沒有特色。

與同類產品競爭起來,並沒有競爭力。

但茶已經做出來了,不賣掉就砸在手上了——畢竟做茶也是有成本的,茶青是有成本的,采茶是有工錢的,制茶是需要建廠,需要電費,需要請工人的,而倉庫也是需要建造成本與維護成本的。

這些成本,都是要預先支付的,就等茶賣掉了,再將這些成本收回來,並且還要靠賣茶的盈余養活一家老小。

茶一旦賣不掉,不但成本收不回來,全家的生活都會成問題,且這些成本有可能還有一部份是借款來的,每個月還有利息要還....

所以這些掌櫃必須要把茶賣出去。

怎麽賣呢?

產品沒有特色,只能在工藝和產區上做文章。

說是優秀產區出來的,但不久就會被識破——人家叫你在太姥山發貨,結果是從點頭發的,消費者也不傻,一次兩次就露餡了。

當然還有那種玩「皇帝的新衣」套路的,說自己是福鼎茶農,結果一發語音,一口山東普通話,發貨地還在青島.....

一來二往之後,這些掌櫃們發現,產區的文章也並不那樣好做,便只能鼓吹工藝了。

但不巧的是,白茶的工藝又超級簡練,大的只有萎雕+烘幹兩道,小的也只是一些輔助性的,像撿剔,裝箱這些瑣碎的細節。

即使是主工藝的「萎雕」,亦無多大的文章可作。

便只有「烘幹」一途了。

是以,各路想象當中的炭烘白茶,便如雨後春筍一般,在每年春白茶上市的間隙,一股腦兒地冒了出來。

虛構自己家的白茶是炭烘,目的也只有一個,便是為自家這工藝不佳乏善可陳的白茶,找一個可以拿得出手的特點。

這樣,這款香氣平平滋味平平湯感平平的白茶,才能擁有一絲特色,在銷售時,在與同類產品同場競技時,獲得來自消費者青睞的目光。

【3】

那麽,炭烘白茶是不是就只存在於銷售話術當中,實際上並不存在呢?

非也。

炭烘白茶是存在的,只是數量非常稀少,且價格高昂,市面難尋罷了。

從前,在工業化大生產還沒有發展起來的年月,在電和氣還沒有被發明和開發出來之前,人類能使用的可產生熱量的能源,就是木材。

翻閱歷史便可以知道,人類文明之所以可以持續發展,便是因為發明了鉆木取火的技術。

有了火,人類才有熟食吃,才可以遠離細菌的困擾,戰勝疾病,延長壽命,並生育和養育更多的後代。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木材、炭火,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須能源。

比如制瓷,比如做茶。

蒸青綠茶需要炭火,炒青綠茶需要炭火,武夷巖茶焙火需要炭火,白茶的烘幹,亦是用木炭燃燒後的炭溫來完成的。

炭烘白茶,在現在,是一種白茶類別和名稱,但在工業化大生產之前,是所有白茶共同的工藝流程和標準。

它是傳統的,亦是經典的。

它是存在的,並不是一個莫須有的噱頭。

它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多少代白茶人精心鉆研的成果。

出於對傳統的尊重和對經典的致敬,我們都不可以草率地稱炭烘白茶為,噱頭。

忘記歷史,便意味著背叛。

【4】

炭烘白茶其實是一件其為苦累的活。

拋開炭烘需要極大的耐心,極好的體能,極細致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要求之外,炭烘,非常考驗制茶師的意誌。

就像跑馬拉松,不是一分鐘兩分鐘的堅持就可以的,是幾個小時的漫長的體力與意誌力的角力。

一款茶的炭烘,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

以一個茶廠擁有一個炭烘師傅為例。

一個普通炭烘師傅可以照管6-8個籠,一個籠一天烘三場,一籠可以炭烘7.5斤白毫銀針毛茶、5-6斤白牡丹毛茶、4-5斤春壽眉毛茶。

如果體能好,三場都能堅持下來的話,6-8個籠一天能烘白毫銀針150-160斤,白牡丹140-150斤,左右。

假設一個小型茶廠年產1000斤白毫銀針成品、產2000斤白牡丹成品,產3000斤壽眉成品,而它們都將制作成炭烘白茶。

那麽,實作上述目標,白毫銀針需要烘6-7天左右——前提是這6-7天的天氣都適合炭烘白茶——沒有悶熱不透氣的南風天。

白牡丹需要烘13天,壽眉需要烘25天,左右。

這漫長的烘幹期,天天呆在炭烘房間裏,機械而枯燥地地勞動著,一直低頭彎腰,時間長了,頭暈脖子痛腰僵硬,是再正常不過的身體反應。

尤其,早晨4點要起來打火,打兩小時,6點開始上籠烘,一直要烘到夜裏10點以後。

等最後一籠茶徹底冷卻了,再裝箱封存,再把所有的炭火挪到戶外滅掉,再收拾好房間衛生....

這時候就算餓極了也不想吃東西——誰的胃受得了天天彎著蜷著?

這時候脖子還能直起來腰還能挺起來,都是硬漢。

一般人是吃不了這個苦的。

二般人也吃不了。

就算吃得了,也堅持不了——那可是漫無天日的幾十天,悶在一間小房間裏,只低頭做事,還是枯燥的重復勞動,還要時時警惕著火溫的高低,一點點的疏忽都有可能烘壞一籠茶。

要知道,一籠茶的單價都在幾百上千元!

這損失要撂老S身上,會心痛一百天。

​【5】

是以,市場上真正的炭烘白茶,少之又少,鳳毛麟角。

聰明的人,都不會去挑戰炭烘白茶,因為消費者也喝不出來炭烘與電烘的區別,又何必折騰自己的身體,去做什麽勞什子的炭烘?

尤其,炭烘對技術的要求甚高——老S千叮萬囑我不能寫出來那些技術要領——都是花大價錢請師傅來廠裏手把手學的——一般人也舍不得花這個學費。

正因為炭烘技術具有這樣的高嶺之花風範,世上少見,它才成為了某些人宣傳的賣點,賣貨的話術。

幸而,我們家的茶友是幸運的。

今年的高端白茶,依舊是在國營老廠老師傅的親自指揮下,老S親身上陣做出來的。

希望列位看官,笑納。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