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卷二之十

2024-07-17文化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卷二的第十部份。下面我們來看原文:

【原文80】

撚道人之心無二,徐遵明之指心為師,亦何異陸子靜哉?但風尚不同,尊卑迥絕耳。道光間香山黃子高篆法茂密雄深,迫真斯相,自唐後碑刻,罕見儔匹。雖博大變化,不逮完白,而專精之至,亦拔戟成隊。

【今譯80】

像撚道人的心思沒有不同,徐遵明以手指心作為老師,這和陸子靜又有什麽不同呢?只是風尚不一樣,尊卑差別極大罷了。道光年間香山的黃子高的篆法茂密雄渾深刻,極其接近李斯的風格,在唐代以後的碑刻中,很少有能與之相匹敵的。雖然在博大變化方面比不上鄧石如,但在專精到極致方面,也能像成隊的兵器一樣突出。

【原文81】

此猶史遷之與班固,昌黎之與柳州,一以奇變稱能,一以摹古擅絕,亦未易遽為優劣。世人貴耳賤目,未嘗考古辨真,雷同一談,何足以知之?番禺陳蘭甫京卿出於香山,亦自雄駿也。

【今譯81】

這就如同司馬遷和班固,韓愈和柳宗元,一個以奇特變化被稱贊有能力,一個以臨摹古人而擅長到極致,也不容易立刻評判出優劣。世上的人看重聽到的而輕視看到的,不曾去考證探究分辨真假,都一概而論,怎麽能夠了解呢?番禺的陳蘭甫京卿是從香山出來的,也自然有雄奇駿逸之處。

【原文82】

杜工部不稱陽冰之篆,而稱李潮。吾邱衍謂潮即陽冰,人或疑之。【唐書?宰相世系表】雍門子,長湜;次澥,字堅冰;次陽冰。潮之為名與湜、澥相類,陽冰與堅冰為字相類。甫詩曰:「況潮小篆逼秦相。」而歐陽【集古】、鄭漁仲【金石略】俱無潮篆,其為一人,無可疑也。

【今譯82】

杜甫不稱贊李陽冰的篆書,而稱贊李潮的篆書。吾邱衍說李潮就是李陽冰,有人對此表示懷疑。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雍門子有長子李湜、次子李澥,字堅冰,三子李陽冰。李潮的名字與李湜、李澥相似,李陽冰的字與李堅冰相似。杜甫的詩中說:「況潮小篆逼秦相。」而歐陽修的【集古錄】和鄭樵的【金石略】中都沒有李潮的篆書,所以李潮和李陽冰是同一個人,這是毫無疑問的。

【原文83】

秦分體之大者,莫如少溫【般若台】、【黃帝祠宇】,次則【譙敏碑額】,字大漢寸六寸。若曹喜【大風歌】,字亦尺餘,亦秦分體之極大者,但非漢人書耳。

西漢分體亦有數種,今舉存於世者別白著焉。其東漢挑法者詳【本漢】篇。

【今譯83】

秦代分體篆書的大字作品,沒有比李陽冰的【般若台】、【黃帝祠宇】更大的了,其次則是【譙敏碑額】,字大超過漢朝的六寸。而曹喜的【大風歌】,字也有一尺多,也是秦代分體篆書的極大作品,但不是漢人所書。

西漢的分體篆書也有幾種,現在列舉存世的作品來加以區別說明。其中東漢的挑法,詳見【本漢】篇。

【原文84】

【秦權量刻字】

【魯泮池刻石】

【中殿刻石】

【建平郫縣刻石】

【永光三處閣道刻石】

【開通褒斜道刻石】

【裴岑紀功碑】

【石門殘刻】

【郙閣頌】

【戚伯著碑】

【楊淮表記】

【會仙友題字】

【原文85】

右以篆筆作隸之西漢分,【食官鐘銘】、【綏和鐘銘】亦同,魏太和【石門摩崖】由此體也。

【今譯85】

以上是以篆筆寫隸的西漢分書,【食官鐘銘】【綏和鐘銘】也是這樣的字型,魏太和時期的【石門摩崖】就是源於這種書體。

【原文86】

【北海相景君銘】曳腳似【天發神讖】,漢鐸有永平二年者,豐茂似【郙閣】,亦可附焉。

【今譯86】

【北海相景君銘】的曳腳筆法與【天發神讖】相似,漢鐸中有永平二年的作品,其風格豐茂類似於【郙閣】,也可以歸為這一類。

【原文87】

【三公山碑】

【是吾碑】

【天發神讖碑】

右以隸筆作繆篆,亦可附於西漢八分。【慮俿尺】同。王弇州曰:「【夏承碑】有四分之篆,【天發神讖碑】有五分之篆,即所謂八分書是也。」

【今譯87】

【三公山碑】

【是吾碑】

【天發神讖碑】

以上是以隸筆寫繆篆,也可附於西漢八分。【慮俿尺】也是如此。王弇州說:「【夏承碑】有四分之篆,【天發神讖碑】有五分之篆,這就是所謂的八分書。」

【原文88】

【三老碑】

【尊楗閣記】

右由篆變隸,隸多篆少之西漢分。建武時之碑僅此。

【今譯88】

【三老碑】

【尊楗閣記】

右邊是以篆筆寫隸的西漢分書,建武時期的碑刻只有這一種。

吾於漢人書酷愛八分,以其在篆、隸之間,樸茂雄逸,古氣未漓。至桓、靈已後,變古已甚,滋味殊薄吾於正楷不取唐人書,亦以此也。

【今譯89】

我對於漢人寫的字中,非常喜愛八分書,因為它處在篆書和隸書之間,質樸繁茂、雄渾飄逸,古老的氣息還沒有完全消散。到了桓帝、靈帝之後,改變古法已經很嚴重了,韻味特別單薄。我對於正楷不選取唐人寫的字,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原文90】

本漢第七

真書之變,其在魏、漢間乎?漢以前無真書體。真書之傳於今者,自吳碑之【葛府君】及元常【力命】、【戎輅】、【宣示】、【薦季直】諸帖始。至二王則變化殆盡,以迄於今,遂為大法,莫或小易。上下百年間傳變之速如此,人事之遷化亦急哉!

【今譯90】

本漢第七

真書的變化,大概是在魏、漢期間吧?漢朝以前沒有真書這種字型。真書流傳到現在的,從吳碑的【葛府君】以及鐘繇的【力命】【戎輅】【宣示】【薦季直】等字帖開始。到了王羲之、王獻之這裏就變化得很完備了,一直到現在,於是成為重要的法則,沒有什麽小的改動。這上下百年之間變化得如此迅速,人事的變遷也這麽急促啊!

【原文91】

自唐以後,尊二王者至矣。然二王之不可及,非徒其筆法之雄奇也,蓋所取資皆漢、魏間瑰奇偉麗之書,故體質古樸,意態奇變,後人取法二王僅成院體,雖欲稍變,其與幾何,豈能復追蹤古人哉!智過其師,始可傳授。今欲抗旌晉、宋,樹壘魏、齊,其道何由?必自本原於漢也。

【今譯91】

自唐代以後,對王羲之、王獻之的尊崇達到極點了。然而王羲之、王獻之難以企及,不僅僅是他們筆法的雄奇,也是因為他們所汲取的都是漢、魏之間奇特瑰麗偉大華麗的書法,所以體格古樸,意態奇特多變,後人學習王羲之、王獻之僅僅形成了院體,即使想要稍有變化,又能有多少變化呢,怎麽能夠再追得上古人呢!智慧超過老師,才可以傳授。現在想要與晉、宋抗衡,在魏、齊樹立壁壘,那途徑是什麽呢?一定是要從根源追溯到漢代。

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卷二第十集就到這裏,請繼續收聽閱讀下一集。

如果本專輯對您有所幫助,歡迎轉發、分享,讓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對其他相關內容有興趣,希望聽到更多的書籍專輯,請留言告訴我,我會逐步進行制作釋出的,感謝您的閱讀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