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唯名論丨凡是不可說的,就應保持沈默

2023-12-13文化

1/

1、如果你不了解古希臘之後哲學界的荒唐,你就無法理解維特根斯坦的純粹和卓越。

2、古希臘之後哲學界的荒唐根源自現實和理想之間的不可消抹的張力,它不會消失,最多有可能在一定條件的巧合之下,溫和一小段時間。

3、大部份人認為神學是因為「神」而存在的,但其實是因為人而存在的。不要以為神學的核心是在詮釋「神」,其實是在「哄騙」人——不要難過,死了就好了。

4、維特根斯坦認為:「凡是不可說的,就應保持沈默。」

可他們偏不,他們一般先搭個豬圈,然後想辦法把「真理」趕進圈裏,最後指著圈門驕傲地說:「看到沒,真理!」

5、鄧斯·司各脫就非常善於搭這樣的豬圈。他一生都站在阿奎那的對立面,並且一有機會就反對亞里士多德。原因很簡單,他倆一直試圖用理性去認識「神」。在司各脫看來,這也太不拿上帝當回事了。

6、司各脫的哲學有四大預設:① 理性無法認識上帝;② 信仰是尋獲最高真理的前提;③ 信仰和愛是「見到」上帝的前提;④ 以上三條不容辯駁。

想象一個場景,司各脫正抓著你的衣領對你說:「想要真理嗎?想的話就信上帝!」

7、司各脫很公正地認為,神學和哲學各有各的原則,哲學不是神學的從屬。他很重視自然科學,並熱愛數學,著迷於光學。但他始終認為,是神學在為一切賦予意義,如果沒有上帝,哲學算個屁。

8、再想象一個場景:在一個房間裏,一堆「理性」正在苦苦思索有關上帝存在的依據。司各脫突然闖進來,朝眾人澆了盆冷水後輕蔑地說:「不要白費力氣了,沒戲!」

9、司各脫把「存在」從亞里士多德那裏「搶」走,另立門戶,使其與上帝同一。他的「存在」是無限,完全沒有要落地的想法,只想在宇宙之外飄著,不需要任何範疇來框定。換句話說,司各脫讓上帝走向了徹底孤獨。

10、為了彰顯上帝的絕對性,司各脫否定亞里士多德的時空觀——空間的前提是有物存在,時間的前提是有運動發生。

司各脫說:「當然可以有真空的空間和靜止的時間,上帝的意誌就能決定這一點。」

11、上帝的意誌決定了上帝的全知全能,其最高象征就是愛——創造萬物時因為愛,拯救世人也是因為愛。

上帝具有絕對能力,可以使人相信某個超越者的存在,但不必超越者出現在眼前。但上帝絕不會濫用祂的絕對力量,因為祂愛這個世界。

12、上帝無法理喻,惟有信仰。 他認為阿奎那對於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多余且荒謬,這些證明裏飄滿了物理學的影子,但上帝並不是一種抽象,不應該用理性去認識。理性對上帝的一切認識都不及信仰來得更真切。

13、阿奎那認為理性是為了認識上帝。

司各脫說:「為什麽要認識上帝,信仰和愛上帝就足夠。」

他認為信仰和愛高於一切認識。神學是少說多實踐,如無必要,最好不要說,只是實踐——如果有誰想知道橙子有多麽美味,任何描述都不及吃上一口。

14、司各脫認為上帝是絕對超越,站在一切之外,神學真理就來自這一超越,不言而喻,不必理喻,虔信則喻;

自然規律只是站在現象背後,並非超越,哲學真理來自現象界,從局部到一般,透過對現象界的鉆研和追溯,從而塑造理性。這是司各脫的雙重真理觀。

15、司各脫認為質料和形式是統一的,潛在存在物(potentialbeing)是具有實在存在物(actualbeing)的一切細節的實體。物質的並非出自形式,但是物與物之間的區別來自形式。這是對亞里士多德的又一次反對。

16、司各脫認為意誌是一種實在,人的意誌可以實施對立的行為,人的意誌無限自由,遠遠高於理智。理智來自於經驗和感覺,並不實在。

人的行為主要來自意誌的驅動,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追尋幸福,而最高的幸福即是領受上帝的恩寵。註意,這不是由理性決定的,而是由意誌的信和愛。

17、司各脫認為靈魂中含有物質,物質中含有靈魂。不存在純粹智力的知識,因為非物質的能力不可能領會物質。人之所以能認識萬物,是因為人的靈魂領會到了物質的靈魂(形成原則)。

18、信仰高於理性,意誌高於理智,上帝絕對自由,祂可以隨時摒棄或刪除被認為是屬於自然法則的道德戒律,可以隨時更改規則。

19、至於共相,只能存在於具體的物質中,但它是一種實在,因為不是借由理性而是借由靈魂來領會的。

20、司各脫以他蠻不講理的氣勢講了一大堆道理,讓上帝可以隨便玩而不損失其超越性。

以上20條,大約便是唯名論的本質。

鄧斯·司各脫(繪畫)

0/

鄧斯·司各脫(Duns Scotus,約1274~1308,AD),出生於英國,1288年就學於牛津,1297年起先後在劍橋、牛津、巴黎等地講授【教父名言集】。他對神學的詮釋後來成為了天主教方濟各會的主導神學。

他相信信仰和理性之間的和諧,認為基於信仰的神學是一門實踐科學,它與我們的得救而不是啟蒙有關。這一實踐「科學」是要反對哲學的自然理性,後者不能證明許多真理,而杜文認為自然理性可以獲得這些真理。

關於信仰和理性,在司各脫看來,理性雖是不完善的,但最終仍可與啟示神學(信仰)的觀點一致;而在奧卡姆看來,理性不得不結束神學;阿伯拉爾則對理性信心十足,甚至於認為理性可以糾正信仰。

在經院哲學早期,實在論的極端形式是共相問題最有影響的解決方法。隨著經院哲學的發展,唯名論迅速盛行。

簡單來說是因為人沒有辦法把自己提起來,人也沒有辦法不透過光的反射回看到自身。正是由於人的認知局限性,因此唯名論和實在論將會一直爭論下去,不會有任何一方妥協,除非人能跨越自身局限而成為神,這當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