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徐世明:圍獵種種(下)—昭烏達、卓索圖蒙古族信仰與習俗(20)

2024-02-28文化

圍獵種種(下) —— 昭烏達、卓索圖蒙古族信仰與習俗(20)

徐世明

黃羊圍

關於黃羊圍,也有一些有趣的說法。

蒙古人稱公黃羊為敖高瑙,稱母黃羊為西日嘎勃,稱黃羊羔子為英金嘎。

巴林人除了按規矩定下來的日子外,別的時間不獵黃羊。他們每年只在塔瑪幹台舉行三次大型黃羊圍。

塔瑪幹台的黃羊圍在歷史上是相當有名的,這是在清朝順治年間就形成的五段長圍。

在黃羊圍開始的那一天,附近凡是能夠拿得動布魯棒的男人都須參加打圍。

是時滿山遍野皆是騎馬牽狗的人,人喧馬嘶,宛如一場盛大的那大慕大會。

塔瑪幹台是黃羊眾多的山丘,獵人們要從成百上千奔跑的黃羊中分出幾只好的帶頭公黃羊一個接一個地分段追逐,否則,一個獵物也捕獲不住。

圍獵時,獵人之間有不殺懷胎野獸的規矩,但是如果在塔瑪幹台上狩獵,則什麽禁忌也沒有。

若在春暖花開的時‘節獵黃羊,不可用槍擊殺,而采取分段縱馬放狗追趕的方式捕獲。當被追的黃羊跑得疲憊不堪的時候驅狗將其拽倒而捕之,或以布魯棒將其打倒,或用馬撞倒它。

還有一些騎術高超的獵人,乘快馬追趕,從馬背飛一般跳下去,將黃羊生擒。

打黃羊圈,是一種賽人、賽馬和賽狗的絕妙遊戲。把黃羊打倒之後,獵人們爭先恐後地縱馬飛馳而來,在「下馬點」的範圍內下馬,用利刃將黃羊活著卸開,按先來後到的順序分給大家。

活卸黃羊,還有一個典故。據說在很早以前,自以為跑得飛快的黃羊和獵人打了一個賭,並立下誓言,說你們若能攆上我,並且捉住我,我情願活活讓你們卸取胸脯肉,反之,獵人永遠不可問津黃羊。

在這裏,黃羊說的競賽方法是一匹馬,可惜它沒表述清楚。聰明的獵人挑選出同一種毛色的100匹駿馬,以五段長圍的方式,擺下長蛇陣追趕黃羊。

攆上之後,活活卸去了它的胸脯肉。驕傲的黃羊在這次角逐中不幸敗北。

從此以後,獵人們每當抓住黃羊,就要活活卸取它的胸脯肉分給參加打圍的眾獵手。至於真正的獵獲者,則是頭一個用布魯棒將其擊倒,以坐騎將其撞倒,放狗拽倒黃羊或活捉它的獵手。

分黃羊肉的規矩是這樣的:獵獲者分得珠力德,但不得先動手來卸。

若獵獲的是公黃羊,要用偏韁系住它的犄角;若獵獲得是母黃羊,要用偏韁拴住它的脖子。獵獲者抓著偏韁站在「下馬點」旁邊等候眾獵手。

頭一個到達的人有權索要薦骨部份,在卸取的時候,若是公黃羊,可取連著皮的尾巴和睪丸,若是母黃羊則卸取它的尾巴,站在原地等候其他人的到來。

接著來到的第二名和第三名獵手,剝皮卸取黃羊的兩只後腿;第四和第五名騎手剝皮卸取黃羊的前腿;第六名獵手卸取連著皮的胸脯;第七名獵手卸取德日瑪(蒙古語,即脊背);這時候,第一名到達的獵手,以手裏拿著的黃羊尾巴為證據,卸取帶胯骨的骨叉;接著而來的第八和第九名獵手卸取黃羊的四根肋條;有時第十名獵手能夠得到黃羊的肝臟;最後,親手捕獲黃羊的獵獲者取黃羊的珠力德、整張的皮子、頸椎、短肋和四只蹄子(黃羊蹄子是做馬鞭柄的最理想之物)。

狐貍圍

獵人們有一句諺語,叫做「九月的狐貍十月的狼」,這便點明了捕獲狐貍的最佳季節。

每當捕獵季節到來的時侯,巴林的蒙古人便開始打狐貍圍。一般地說,打狐貍圍並不需要很多的人。在打圍的時候,獵手們在單日裏動手。

出發前商量好準備包抄的山頭,同時還要根據山勢、乘騎和獵犬的情況,考慮獵人的年齡和技巧,來安排埋伏狩獵的人、外圍包抄的人和轟趕獵物的人。

打狐貍圍多在天露微熹就啟程。

埋伏狩獵的人,多選那些獵犬快猛、坐騎好,同時富有經驗的人來擔任。他們埋伏在狐貍必經的路口上,靜候獵物的出現。

轟趕獵物的人前往狐貍藏身的地方,擲石呼叫,轟趕狐貍。

走山梁的人(發狩獵訊號的人)則登上高處觀察狐貍的動向。當他發現了狐貍以後,便大聲呼喊或摘下帽子揮舞,指示狐貍的動向。

外圍包抄的人,多是人強馬壯、眼力敏銳的年輕人。他們位於山腳,把狐貍向山上趕,趕向埋伏狩獵人的去處。

狐貍被趕上山後,山梁上的人和埋伏的人又把狐貍趕往山下。如此迴圈往復,狐貍疲憊不堪,也就敵不過獵狗了。但狐貍天性狡詐,並不甘心被獵狗捕獲。

在搏鬥中,它或是用尾巴晃動,讓獵犬白白撲咬,或是咬傷獵犬最寶貴的鼻子,從而逃遁。

不過一只有經驗的獵狗在搏鬥中往往一舉咬住狐貍的脖頸,使其無法脫身。

打死狐貍以後,整張剝皮,然後在剝去皮的光脊背上割九刀,切斷它的筋骨,將其腦袋向下放在山上。

獵人們對狐貍奔跑之快是惱火的,但它下坡時跑得很慢,如此設定意為咒其跑得更慢些。

打狐貍圍,多在陰歷九到十月份進行。因為陰歷十一月份狐貍懷胎,獵人們忌諱捕殺懷孕的母狐貍。

對於捕獲的狐貍,將狐貍皮賣了以後大夥分了,一般打死狐貍的人能多得一些錢。

兔圍

在歷史上,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的蒙古人從每年陰歷正月十七開始到三月一日期間,每逢單日都舉行獵兔圍。

在這種圍獵中,沒有什麽埋伏一類的分工,一般只在野兔多的地方自由的狩獵。

在獵兔的時侯,誰打死或射死就歸誰所有。在打圍中被獵犬捉住的兔子,哪個獵手先下馬拿到手就歸誰所有。如果哪個獵手眼尖,首先發現藏在窩裏的兔子,大夥包圍起來,推舉手疾眼快又有準頭的人打。

打死的兔子歸首先看到的人所有。如果打兔的人沒有打中,免子竄出去之後被包圍的人打死了,也歸先看到的人所有。但兔子一旦跑出了包圍圈,該怎麽打、該誰獲得則另當別論了。

在獵黃羊圍和獵兔圍當中,能不能獲得獵物,全在獵人的騎術高低和坐騎的快慢。巴林東部的奈曼蘇木的騎術最佳。他們飛奔而來,靠近獵物之後,從馬的四方都能一躍而下。

他們可以抽鞍鞽從前面飛下,還可以推鞍鞽從後面滑下,也可以踢鐙從右邊或左邊下來。不管怎樣下馬,在下馬之前都要放開扯手,拽出掖在腰裏的偏僵,抓在左手之中,跳下馬去爭搶獵物。

富有素養的馬不離開自己的主人,當主人撒開韁繩後,馬仍然站在原地或追隨主人向前跑。

野豬圍

野豬,多生活於地勢險要的原始森林之中,以吞食松球果、橡子(又稱橡實)為主。因此,它們多聚集於松樹和橡樹叢生的地方。

根據野豬的年齡和犬牙,獵人們把野豬分成幾個不同的類別。那種常在松香上蹭身,在細沙上打滾的野豬被叫做「穿鎧甲的豬」。那種牙齒鋒銳的野豬叫「獠牙豬」。

獵人們還把較老的野豬稱之為「帶籠頭的豬」。捕獲「穿鎧甲的野豬」有生命之虞,因為它刀槍不入。而那些智勇雙全的獵人在捕獲這種獵物的時候,常常騎到它的身上,用刀刺中它的要害部位斃之。

善於與野豬搏鬥的獵犬,往往瞅冷子撕破野豬的腹股溝(此處皮薄)進而咬死它。

打野豬的獵人,根據野豬不善跳躍以及不善轉身的弱點,站在山梁處或溝岸上,待它張大嘴巴狂奔而來的時候,用槍或利刃擊其股腹溝斃之。

狼圍

獵狼圍的日子,多定在農歷十月份。但遇到狼害頻仍的時候,亦可以隨時進行圍獵。

獵狼分為一般性圍獵和分段長圍兩種方式。獵狼多在狼群眾多的山巒或平地進行。

有經驗的獵手在獵狼時,先追趕一陣,當它力氣不支的時候,飛馬擦著狼的身邊,故意讓狼咬住自己蒙古袍的下擺。就在這一瞬間擊中它的鼻梁,一棒打死。遇到有仔的母狼,先將母狼打死,然後用煙熏其洞穴,熏死狼仔。

需要註意的是,必須先打死母狼。倘若打死了狼仔而漏掉了母狼,後者就要進行瘋狂的報復,事後往往會咬死很多牲畜。

如果遇到一兩只離群單獨活動的狼,幾個犬馬較好的獵手便可進行捕獵。有經驗的老獵手,還可以帶上裝有小鐵爪的夾子套狼。

其他

蒙古人除了捕獵大鴇(亦稱地鴇)、野雞、沙半雞之外,從不傷害天鵝、鴻雁、喇嘛嘎魯(蒙古語,即黃鴨,羽毛如披黃色法衣的僧侶)、鶴。他們認為鴻雁與鶴是瑞祥而長壽的飛禽。

當春天的候雁第一次排著長隊飛來塞北的時候,年輕的媳婦們則要穿上節日的盛裝,梳洗打扮一番出屋迎接天上的雁群,在雁群飛過的時候,也恭恭敬敬地垂手而立。

此外,獵人們還有禁止用鐵器捕獾的特殊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