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閱讀【史記】理解中國,三聯領讀計劃正式啟動

2024-03-27文化

3月23日,距離世界讀書日還有整一個月,三聯書店醞釀多時的「三聯領讀計劃」正式啟動,並在三裏屯國際青年人才會客廳舉辦了第1期活動,由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進行了題為「閱讀【史記】,理解中國」的講座。透過領讀【史記】並結合自己的作品【從封建到大一統:〈史記〉中的歷史中國】,韓昇為「三聯領讀計劃」奠定了書香濃厚的開端。

韓昇教授講課 本文圖片由三聯書店提供

啟動儀式上,三聯書店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宋誌軍致辭,對「三聯領讀計劃」的內容、意義、創新進行了說明,他表示「三聯領讀計劃」 就是由三聯書店搭建一個平台,發揮既有優勢,約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伴讀者一起讀書,為推進全民閱讀、營造書香社會助力。

宋誌軍致辭

談到讀書,宋誌軍認為首先要關註「讀什麽」的問題。如今的出版物汗牛充棟,讀者的精力有限,選擇真正值得讀的書便顯得尤為重要。三聯書店從事出版數十年,擁有豐富的選書、出書經驗,希望借此機會成為讀者們的閱讀參謀,引領讀者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之作、熱點新書、值得推薦的重要作品,與真正的好書成為朋友。

解決了「讀什麽」的問題之後,「怎麽讀」則是「三聯領讀計劃」關註的第二個問題,也是「三聯領讀計劃」的創新和關鍵所在。宋誌軍強調,三聯向讀者推薦的好書,往往都是內涵豐富的作品,或許還存在一定的閱讀門檻,三聯必須創造條件讓讀者有機會領悟作品的精髓,把書讀懂、讀通。「三聯領讀計劃」目前還在摸索階段,按照目前的設計,專家講座、作者分享、小型討論會等,都是可能采取的形式;而活動的舉辦場所會視讀書主題而定,選擇最恰當的場所,包括但不限於書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遺址,讓讀書充滿「氛圍感」。為了讓「三聯領讀計劃」嘉惠更多讀者,三聯書店也希望逐步向其他城市推廣讀書活動,並把活動影片線上上釋出,讓空間和距離不再成為公眾參與讀書活動的障礙。

簽售

簽售

「司馬遷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奠基人」

在讀者的期待中,韓昇帶來了題為「閱讀【史記】,理解中國」的講座。他先從閱讀歷史的重要性切入。「一個文化的國家,文化的民族,我們該不該讀書?只有去讀才有資格談我們歷史的偉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首先要讀懂中國……每個民族都必須有自己的魂。中華民族的魂是什麽?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讀歷史要從【史記】讀起。」

在韓昇看來,司馬遷的價值和意義要遠遠超過「歷史之父」,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奠基者。「在司馬遷之前,作為通識性的歷史書是孔子的【春秋】。司馬遷則書寫了中華民族的譜系,就是【史記】的第一篇五帝本紀,黃帝以來,歷代中華民族史祖的人物。這件事是司馬遷做的,他不僅奠定了我們的歷史,還奠定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根脈。五帝從黃帝一直下來,到後面接續的堯舜禹,上代的整個譜系就打通了。通了才有凝聚力,這個凝聚力就是說我們有共同的主。大家都認同黃弟、炎帝,我們這個民族就凝聚起來了。走到哪裏,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無論走到什麽地方,一說到中國都是炎黃子孫。大家有這個共同意識,我們這個家就不會分家,我們會緊緊地在一起。這個意義上司馬遷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奠基人。」

講座中,韓昇以【史記】中的記載為例,談到了「識人之明」和「識勢之明」。「識人之明」是看清楚人的能力。韓信是個負面案例,他在天下大定時對劉邦毫無防範之心,使他丟掉了性命。「識勢之明」是看清楚形勢的能力。蘇秦以對山川地理和人力物力的認知,遊說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多年。擁有「識人之明」和「識勢之明」,再結合歷史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歷史智慧。劉邦的謀臣結合天下初定的形勢、易守難攻的地理以及秦國的歷史經驗,建議定都關中而非洛陽,這才造就了漢王朝的安定。

史書浩如煙海,為何理解中國要從【史記】讀起呢?韓昇指出,【史記】的格局很大,容納了從黃帝到漢初三千年的社會文化傳統,記錄了其間禮儀、制度、規則、思想的變遷,揭示了中國的社會文化傳統。整部【史記】的主線,就是透過歷史記述來回答華夏民族從哪裏來、如何堅韌不拔地發展、建立了什麽樣的文化傳統。

韓昇把【史記】的貢獻概括為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具備奠基意義。對中國文化的奠基在於建構了一種歷史觀,影響至今。【史記】強調「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希望根據歷史變遷,總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原理。在這種觀念指引下,司馬遷特別強調黃帝作為人文始祖、堯舜禹作為政治典範的意義,塑造了一種追求人文化成、民本的文化。同時,司馬遷還把歷史上中原及周邊各部族納入了黃帝一脈,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塑造了「大一統」的觀念。

活動結束合照

「從精彩的篇章讀起,把興趣先提起來」

在韓昇看來,【史記】開創了紀傳體的歷史編撰方式,「本紀」「世家」「列傳」配合「表」「書」讓多角度、多層面、細節豐滿的歷史記載成為可能,使【史記】得以突破政治史的框架,納入了翔實的社會史,極大拓展了歷史記載的範圍,為讀者閱讀、理解歷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成為了中國史學的正統。

「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寫書的風格和西方人不一樣。西方人可能一條道理寫一本厚書,把這個道理的方方面面都展開,苦口婆心地跟你說。說到最後一本書讀完想明白了,大概就講了一兩條道理。而中國人寫書,寥寥幾十個字,五六條規律性的道理全部涵蓋在裏面。【貨殖列傳】告訴我們怎麽治理天下,‘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寥寥數語,就講出了治國的五種境界。「所以中國的書是寫給完全通透的人來讀的,你懂就懂,不懂就不懂,有這麽一種味道在裏面。這就要求我們讀中國的歷史書,一定用你全部的心智,用你的閱歷,靜下心去理解。如果不這麽讀,很多書就會被你走過路過,通通錯過。錯過以後,評論發了一通,不是誤導就是門外漢。」韓昇說。

在韓昇看來,【史記】方方面面很多精彩都凝練在一些對話中,對於年輕讀者而言不妨先從精彩的篇章讀起,把興趣先提起來。「我從小學三年級時,就被父親要求讀【史記】,他也會給我講裏面的故事。中國古代的讀書方法,老人講話,先讀起來再說,不理解沒關系。意思是先把‘種子’種下去,未來遇到一些事情,可能突然就有一個領悟。但若沒有這個積累,領悟是出不來的。對小孩子來說,說教式的灌輸反而會引起他的反感,而激起他閱讀的興趣,先從他感興趣的地方讀起,並無不可。我現在發現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力,仿佛他們只配讀故事。我發現很多小孩子非常聰明,很小就想著國家治理的大政方針,想得還挺深刻,講出來的話讓我們大人也肅然起敬。所以他想讀什麽就讀什麽,不要有限制,我是這麽建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