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周小夢:生命的最後一場盛大儀式——河南省沈丘縣喪葬習俗調查

2024-02-10文化

人總是渺小,如宇宙中的蜉蝣,帶著哭聲來,又伴著哭聲離開這個世界。人的悲喜,悔恨,歡愉終將歸於永久的長眠。無論多隆重的儀式,都無法彌補親人離去後內心的缺憾。寒假期間,我全程參與過一場葬禮,印象尤為深刻,就此展開了關於我的家鄉——周口市沈丘縣大高營村的喪葬習俗的調查,以下為我親身經歷並結合深入訪談所得。

隨著時代的進步,相較於家鄉的其他習俗,喪葬習俗保存得最為完整。喪葬自古就是一件大事,或許是因為自古以來儒家思想影響至深,孔子曾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當父母在世時,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按禮節安葬他們。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是一個人生命的最後一場盛大儀式。

在我的家鄉,一場完整的喪葬由小斂,守靈,報喪,招魂送魂,大殮,出殯,下葬,圓墳這幾部份組成。其中守靈貫穿喪禮的始終,喪禮為期三天。據文獻記載,「三」源於傳統文化,是「小三陽」之稱,寓意是等死者魂魄安息,也是在表達對死者的不舍之情。

據資料顯示,土葬是中國產生最早、流傳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最為普遍的一種喪葬民俗,土葬也是我們家鄉的傳統送葬方式。現代大多數地區都采用火葬,沈丘縣不采取火葬有兩個原因,其一:村中部份老人認為火葬有粉身碎骨之意,寓意不好。其二:所在村莊地處偏僻,火葬場距離有近百公裏,運送不方便且不易聯系。

沈丘之前也曾推行過火葬。2012年3月,周口下達平墳指令,要求死者火葬並取消舊墳頭。在行政命令下,沈丘縣也開展了平墳運動。命令下達之初,村民哀聲道怨,但是迫於壓力,最終還是將田間的墳頭平了,不過多是將高高的土堆向四周攤開。據說當時攤下來的土覆蓋了不少綠油油的麥苗,但很少有人在上面播種糧食,畢竟在家鄉人看來,平祖墳已經是大逆不道之舉了。

後來,因民憤難平,周口平墳事件鬧大,2013年,【殯葬管理條例】第二十條修改為:「將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新規定刪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行」部份,意味著違規土葬、亂建墳墓將不再允許政府部門強制平毀。至此沈丘的平墳運動也就告一段落。

事件平息後,幾乎所有被平的墓地都恢復了高高的土堆,有少數墳墓由於平墳後缺少管理,被雜草和莊稼占據,找不到墳墓的原本位置,但村民仍會據記憶在原地址附近堆起一個小土堆,以供生者祭拜。平墳之初,村裏建立了公共墓地,進入墓地不收取費用,還有資金的激勵措施,只是當地人註重風水,從建立至今,也只是在平墳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時,有極少數墳墓進入公共墓地。而現在一座座公共墓地只剩下斷壁殘垣,有的早已經恢復為農田。現在,沈丘縣的老人故去後,還是以土葬形式葬於自家祖墳附近。

中國人自古講究「入土為安」,【周禮】中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對土葬的執著大多源於人們相信靈魂一說,相信墳墓是逝去靈魂的棲身之地。墳頭的存在讓生者有了吊唁的地方。每逢清明,田間地頭便會熱鬧起來,生者提著一籃子紙錢,鞭炮,饅頭,刀頭肉,上墳擺貢。女人低頭燒紙,男人添土放鞭炮,生者面對墳墓訴說對逝者的思念以及家人的近況。在我看來一方小小的祖墳寄托了生者對逝者的哀思。「祖先崇拜」是中國人自古的信仰,做為祖先棲身之地的墳墓,更是極為重要的物質載體。土葬並不是簡單地處理屍體,更多的是祭奠逝者,慰藉生者,表達孝道。上千年來,這片土地的風土民俗未因任何事情改變。換言之,土葬在這片土地上流傳千年,早已成為了當地人的習慣。殯葬改革是大勢所趨,只是政府也應該尊重上千年的傳統民俗,平衡經濟發展與傳統民俗的關系。接下來繼續討論沈丘縣的喪葬習俗。

在逝者被確認去世當天,由逝者的晚輩,通常由兒女為逝者擦拭身體,整理儀容,換上新衣,讓逝者走的體面些,即「小斂」。

逝者遺體停放於正廳中央,正廳設為靈堂,靈堂墻上不能有任何彩色的裝飾貼紙,壁畫等均不可。逝者去世後便需要家人片刻不離地守在逝者旁邊,也就是「守靈」。逝者旁邊放有玉米稭稈和被褥,逝者子女跪坐在稭稈上陪在逝者身旁。聽奶奶說守靈最初是為了避免「假死」現象。還有一個原因是以前農村條件不好,老鼠,蠍子多,若屍體無人看管放置在屋內,會被老鼠啃食。

逝者遺容整理結束後,親屬將逝者面部覆蓋白布,並用白布捆住雙腳。面部覆蓋白布,原因有二。其一:為了防止「假死」,若有呼吸會被很快發現;其二:逝者去世後,可能會出現面部扭曲,容貌受損情況,這麽做是為了避免嚇到前來吊唁的親戚好友。死者還會被捆住雙腿,我在調查中聽到有諸多說法,大致分為以下三種:一、人在去世後,身體會僵硬變形,雙腳會自然分開,捆住雙腿可以使屍體挺直,便於放入棺材,也使逝者走的更為體面;二、則是自古以來便如此,也就照做了;三、避免「詐屍」就像僵屍電影中的僵屍嚇到別人,防止死後成為僵屍嚇人。此說法較為戲謔,大多數人還是更傾向於第一種說法。

由於技術的發展,「冷櫃」(也稱「冰棺」,即水晶棺)的出現可防止屍體受侵害或者變質,因此逝者家屬在逝者去世後便會聯系喪葬公司,將屍體放於水晶棺中。逝者正前方放有一張案桌,桌上放有逝者的遺像,蘋果,老式糕點,熟肉等貢品。逝者去世當天,逝者親屬便會將訊息告知村民以及逝者其他親屬,通常由逝者長子擔任報喪人身份,每通知一戶親戚,都要在門外行跪拜禮,哭著告知家中家人去世的訊息,不得進入別人家中,否則則會沖撞人家,這也是中華的傳統禮儀「跪門報喪」。

當天下午會進行「招魂送魂」儀式,聽說不招魂不送魂便會找不到路,沒有食物的供養,這個孤魂就會成為一個最悲慘的餓鬼,永遠輪回於異地,長久地漂泊,入不了輪回,無法投胎轉世。執事者將招魂幡放於門前,村中執事人在逝者家中點燃的紙錢,將逝者生前穿過的衣服放於房屋高處,高聲呼喚逝者姓名,待魂魄招來後,逝者子女親屬跟隨執事人將逝者魂魄到村西的風水寶地,到達目的地之後執事者會點燃鞭炮,逝者親屬三跪拜,哭泣送離。

逝者去世的第二天,訊息一般都傳遍了村莊,村子裏的凝聚力在喪禮時體現的最為明顯。村子裏無論誰家中有喪事,家鄉人總會「搭把手」。一場喪禮,幾乎全村人都會參加。手巧的婦人會幫忙縫制孝服,孝帽,孝帶等,孝服由簡易的白布對折縫制而成,款式簡單,一般比較寬大,用布條系著以調節長度。孝帽上有麻,也就是「披麻戴孝」並在逝者子女鞋上縫上白布。孝服由逝者子女穿戴,其余參與葬禮者均在腰部系一條白布條,也稱為「孝巾」。在縫制過程中往往會帶來剪刀,線,繩等,逝者家屬使用這些東西需要給予幾枚硬幣,且物品所有者必須收下否則表示對逝者不敬,也有人說這一舉動寓意是消災。借用的物件,需要在逝者家中放置三天後才能拿回。

圖1 :孝帽

拍攝地點:周口市沈丘縣

拍攝者:周小夢

拍攝時間:2022年8月20日

為了方便吊唁,通常會在正廳門口設靈棚,靈棚內放有帶貢品的案桌以及棺材,棺材剛買回來需要刷防腐漆,待漆幹後,眾人便會將逝者放入館內。入棺時,長子扶頭,女兒扶腳,其他人扶身體,合力將逝者放入棺材內,女兒會念叨:」您別害怕。」棺材內有鋪有蓋,鋪的必須為純棉被褥,枕頭為黃色小方枕,棺材內放有一套新衣。逝者入棺後,便將棺材板合上,在棺材頂部放置「長明燈」。「長明燈」在出殯之前不能熄滅。據長輩說這是為逝者點燃的一盞燈,為亡靈指引歸途,勿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幫助逝者到達另一個世界。在【佛教·賢愚經】第三卷中,記述了長明燈的典故:長明燈之所謂「長明」,寓意佛教育引領眾生的精神,具有長久不滅的特征,眾生在混沌的塵世中,可依據長明燈找到向佛之路。

長明燈是以棉線為燭心,以香油為燃料,待碗中的香油耗盡,燈便會熄滅。因此需要有人寸步不離地守著,註意碗中的香油,時不時添進香油。棺材正前方放有三根點燃的香火和貢品,與長明燈相同,三根香火也不能熄滅。在家鄉人看來,香火是連結人間,上天,陰間的橋梁。不止喪禮,拜佛也需要香火,香火可以表達人間的親人對逝者的想念,再者香火自古以來也有傳承之意,香火的延續,也意味著後代的傳承,所謂「不孝有三,無後最大」,因此香火與長明燈相同是萬萬不可熄滅的。

圖2 :靈棚

圖片來源於網絡

村中懂喪禮習俗的長者會幫忙制作孝棍,五色旗,畫八卦陣等。孝棍又稱「哭喪棒」,即是柳樹棍上裹滿白布,若父母在世時,孩子孝順,就砍長一點,細一點的柳棍,若不孝順,則反之。孝棍的作用一是防止孝子悲傷過度,力不能支,支撐孝子所用,二是人們相信送葬時多妖魔侵擾,孝棍可以庇護逝者親屬。「柳」同「留」自古也有送別之意。五色旗的五色分別是藍白紅綠黃,五色旗旗桿為麻桿,旗面形狀為三角形,用於為新墳圈地。逝者家屬在下葬前會請風水先生選定埋葬地址,埋葬位置尤為重要,若位置不好,可能會影響後代人的運勢,一般位置多靠近祖墳,待選定後風水先生便用五色旗將墳地圈起來,意味著這塊地已經被占了。

未至中午,逝者的親屬均會趕來吊唁,根據吊唁者與逝者的身份關系不同,吊唁方式也不同,有的鞠躬,有的跪拜。相同的是每位前來的吊唁者均會哭喪。跪拜的吊唁者在棺材前的草席向逝者三叩首,一旁有手持紙錢和火棍的老者,每當有人過來向逝者磕頭,老者便將手裏的紙錢放入棺材前方的鐵盆裏燒掉。棺材放置靈棚正中央,兩旁鋪草或棉被,逝者的親屬,多為幹兒子孫子孫女跪於棺材兩旁。棺材邊的守棺人需向前來跪拜的吊唁者行三叩首回禮。逝者子女則需要在大門前向來吊唁的親屬行跪拜禮,這些親屬的輩分多與逝者平輩或高於逝者,逝者子女通常在距離吊唁者幾百米外便開始跪拜。

第三天也是出殯當天,逝者親屬會早早在天未亮之前便趕過來。在親屬差不多到齊後,便會再次將棺蓋開啟,由子女在棺材裏面放入少量綠豆,小麥,玉米,高粱,黃豆。並讓親屬依次再見逝者的最後一面,這也是入殮儀式。入殮時,禁止吊唁者哭泣將眼淚灑於逝者遺體,否則會招致不吉利。親屬見過最後一面,隨後眾人便合力將棺材蓋上,在棺材閉合處放上紙錢,用鐵釘將棺材牢牢釘住,即「大殮」。釘棺材的時候逝者子女會重復說:「您別害怕」。棺材釘完後,便被放上車運往墓地,逝者長孫懷抱逝者遺像走在隊伍最前列,逝者子女由兩人攙扶,長子左手持引魂幡,右手持哭喪棒,邊行邊跪,跪拜不計其數,隊伍前進緩慢,哭聲貫穿全程。

圖3 :引魂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到達墓地,挖掘機早早地便挖出一個能夠放入棺材的大坑,待將棺材緩緩吊起放入坑內後,逝者親屬在棺材上覆蓋一張草席,再由逝者長子向棺材扔三鐵鍁土,先由長子來掘三鐵鍁土,就能夠產生一種撫慰的感覺,畢竟長子更容易讓逝者安心。再由執事者將準備好的五谷雜糧扔向女兒兒媳,兒媳女兒用衣服接住,代表接住好運,接住的五谷雜糧帶回來放到門後或者糧倉裏,可保佑來年豐收。接著女兒、兒媳將饅頭用力砸向棺材,扔饅頭代表財運,饅頭彈起越高表示後世越有福氣。最後點燃煙花爆竹,如此之後便可覆土。覆土後,將原放置於棺上的長明燈置於墳上用磚石壘成的小洞裏,將引魂幡插在墳旁並在墳前點燃紙錢,逝者親屬沖著墳墓行三叩首,便可離去。

葬禮結束後,家屬將逝者衣物燒毀,其一是認為逝者衣物不幹凈,會招致不好的東西,不興留在家裏。其二是防止生者睹物思人,招致悲傷。並且逝者家中三年春節不可貼門聯,不可辦喜事。「門聯和喜事」都代表了歡樂,若不滿三年貼門聯則會被視為「不孝」,是對死者的大不敬。家中若有人去世,是不歡迎去鄰裏串門的,尤其是去家中有小孩子的家庭,聽奶奶說是因為小孩子可以看到鬼神。


在這次喪禮上還出現了一個插曲,逝者孫女的孩子,一個九個月的小男孩,第一次回姥姥家是外曾祖父去世,小孩子剛進到挨著逝者屍體的側屋,便開始不停哭鬧,聲音極大,斷斷續續的哭,持續將近兩個小時,小臉漲得通紅,周圍人也很著急,怎麽也哄不好。 後來年長的老奶奶去「問」,做法是將線繩的一端系一塊石頭,另一端系上一根細木棍,在盛滿水的碗上放上呈「十」字擺放的麥稭稈,嘴裏念念有詞,觀察石頭的擺動方向。 「問」後發現是孩子母親已經去世的二姨來看小孩子,原因是孩子母親吊唁途中經過了孩子母親的二姨家。 老奶奶再取點面粉放入水裏,再用手指沾點水混有面粉的水點在小孩子的額頭上,嘴裏念念有詞,大概是: 你別來了,咋這麽不懂事,遠遠地看著就行,別給孩子說話。 儀式結束不一會兒,小孩子便停止了哭鬧,熟睡了。 這種鬼神之事,鄉村民眾「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鬼神色彩的思維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人們慰藉。

圓墳是葬禮的最後一步,三天過後便可「圓墳」,圓墳參加的人較少,一般都是與逝者關系較為親密的直系和旁系親屬。圓墳當天兒子會早早起床,將墳的形狀修整,弄得圓些。待女兒女婿等較親密的親屬來後,再一起去墳地,親屬去往圓墳時需系孝服孝帶,到達墓地,需先圍著墳轉三圈。女兒女婿會帶來紙錢,花圈,貢肉,紙紮的房子,汽車,童男童女等現代物件,希望逝者在另一個世界有錢用。紙錢在墳前燒盡需要充分燃燒,不然逝者在陰間收到的便是破爛的錢,是花不出去的。圓墳當天紙錢燒時也有講究,將紙錢點燃後,長子會給旁邊的墳地燒點,也就相當於送禮,為逝者處好鄰裏關系。燒紙也有時間限制,必須在正午12點之前燒完,據說是因為過了12點陰間就收不到來自陽間的錢了。紙錢燒完後會在墓地旁點燃煙花爆竹,子女嘴裏會念念叨叨「起來使錢了」,意思就是,喊故去的親人收錢。圓墳完畢離開墓地在返回途中眾人需將孝帶撕毀。圓墳結束,親屬會聚在一起吃頓飯,一來是為了商議逝者後續遺產處理方式,二來是為了答謝賓客的幫助。圓墳結束後,一場喪禮基本完成。

圖4:紙紮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喪禮的儀式很繁瑣,近年來社會輿論對鄉村喪禮習俗也褒貶不一。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過於繁瑣的表象習俗鋪張浪費,確實不值得提倡。但目前家鄉的喪禮也在簡化舍棄一些表象的儀式,如樂隊表演,鳴炮,專門的哭喪者等,也在提倡厚禮薄葬,但從古流傳至今的習俗,不是一時半會便能舍棄。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喪禮不僅是給逝者靈魂安息,也讓生者表達孝道,寄托哀思。我認為這麽繁瑣隆重的喪禮不僅是提醒生者珍惜眼前人,也是在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因為死亡從來不是終點,遺忘才是。人死如燈滅,靈魂本就是件可信可不信的事,但當面對親人去世的時候,倒是希望世上真有靈魂一說。

周小夢,女,周口沈丘人,信陽師範學院法學與社會學學院2021級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已讀【鄉土中國】【江村經濟】【殯葬文化與殯葬改革】【死的困擾與生的執著】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