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漢武帝是第一個觀眾?皮影戲如何跨越兩千年|文化中國行

2024-06-14文化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雖然這是一首打油詩,卻清晰描述了皮影在藝人手中,隨著傳統樂器的伴奏翩翩起舞,又透過表演者之口將歷史傳說娓娓道來。

今年5月,恭王府結合昔日在府內表演皮影戲、養皮影戲班子的傳統,推出「世間日月 影中乾坤——2024恭王府館藏皮影精品展」,在3個月的展期內,把從17箱、9000余件藏品中遴選出的200余件精品示人。作為傳統美術與傳統戲曲巧妙結合的獨特藝術品種,皮影跨越千年,見證著歷史的痕跡。

據【漢書·外戚傳】記載,武帝在愛妃李夫人故去後思念難當,有位叫少翁的方士稱能招回她的靈魂。於是夜秉燈燭,布置帷帳,放好酒肉,讓武帝待在另外的帷帳內,遠遠望見形似李夫人的美貌女子,在帷帳中時而靜坐,時而徐步。武帝愈發思念心切,吟道:「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而來遲!」之後命樂府中各位音樂家配以管弦歌唱詩句,並親自作賦悼念李夫人。從這個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皮影戲的幾個特定要素:燈光、帷幕、人影、唱詞。這個西漢時期的愛情故事,被很多人認為是皮影戲的最早文字記載。

宋代是皮影戲發展的黃金時期,成為最受市民熟悉的文藝活動之一。北宋張耒【明道雜誌】中寫道,京師有一位富家子弟對皮影戲甚是喜愛,尤其是關羽的「鐵粉」,每次皮影戲演至關羽受斬時,他都為之傷心流淚,不得不讓弄影的人暫停一日方可繼續,還因此被其騙了筵席祭祀關公,讓周圍無賴占了便宜,這是後話。但可以想象當時的皮影制作之逼真、表演敘事之精湛。

據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京城裏面「瓦肆」很多,「大小勾欄」50余座,「可容數千人」,演出的「百戲」劇目不可勝數,其中有專門演皮影戲的場地。每到佳節,城裏各地都設有樂棚,人山人海,從白天到夜晚,唱腔與音樂不絕於耳。除了大型的樂棚,還有很多臨時搭建的小棚子,供普通百姓娛樂消費,可見官方管理細致,也認可這種大眾娛樂方式。南宋範成大有詩寫道「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可見,到了南宋時期,皮影戲內容豐富,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

竹山傳統皮影劇目【三代四狀元】。張汀/攝

同時,皮影戲的道具材料也發生變化。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更有弄影戲者,元汴京初以素紙雕簇,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妝飾,不致損壞。」可見皮影的前身是「紙影」,後來出於避免損壞、延長使用壽命的考慮,換成了皮革。

皮影甚至還被套用到燈具和食品之中,如宋末元初周密創作的雜史【武林舊事卷二·燈品】中提到,有按影戲妝染之法制成的「羊皮燈」,還有彩繪騎馬人物的「沙戲影燈」;而「卷六·鲊羓」中,提到了有名為「魚肉影戲」的一道特色美食。此外,【夢粱錄卷十六·分茶酒店】中,有一種食品名叫「影戲算條」,其實就是薄如蟬翼、可以透光的豬肉窄條,與現在我們熟知的「燈影牛肉」異曲同工。

一種技藝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形成抱團發展趨勢。隨著皮影戲的日趨流行,皮影團體——「繪革社」出現了。有了協會就有了組織做「靠山」,皮影戲的資質也自然高了些。南宋時期的皮影戲,不僅為百姓娛樂,還常被召進宮去表演。

【武林舊事】中記載,「繪革社」裏面有「鏃影人」,專門負責刻鏤。據【百寶總珍集】所說,一個箱子裏面的影偶甚至達到1200多個,「水晶羊皮五彩裝」。由此可見,南宋時期,從皮影衍生出的制作工種也是越來越「卷」,逐漸細分,對操作也提出更高要求。

明代的皮影戲繼承了唐宋以來的敘事方式,重點表演歷史故事。瞿佑【看燈詩】中說:「南瓦新開影戲場,堂明燈燭照興亡。看看弄到烏江渡,猶把英雄說霸王。」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也作為參與專案加入演出。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皮影戲又迎來一個鼎盛時期。當時很多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諸多王府養班漸成風俗,當時的灤州影戲藝人李脫塵在【灤州影戲小史】中記載了禮親王府養皮影班的情況:「影戲遂於康熙五年隨禮親王入關,居其邸第。有八人專司影戲事,每月給工銀五兩,食宿皆備。」齊如山在【故都百戲圖考】中對北京各王府「養班」情形的描述:「從前各王公府多好影戲,如怡王、肅王、禮王、莊王、車王等府,皆有影戲箱,及吃錢糧之演員。」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8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是集繪畫、雕刻、音樂、歌唱、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民俗藝術。

法國著名電影評論家喬治·薩杜爾在【電影通史】第二部份第一章「電影的前驅——皮影戲與幻燈中」,把中國皮影戲稱作「電影的先驅」。而電影剛剛傳到中國時,也被稱為「影戲」。

2019年,恭王府博物館研究人員在調研薊州皮影時發現了周金良收藏的薊州皮影班主李富的影夾和相關皮影拓稿,同時發現「光緒年間恭親王府在薊州西龍虎峪鎮柳官莊佃戶李富的收租執照」。

2020年閉館期間,恭王府非遺策展團隊開啟了17箱塵封已久的舊時皮影作品。塑膠、紙張、驢皮、牛皮……從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不同材質、不同部位、不同地區、不同風格,融匯時代特色的皮影,在工作人員的手中測量記錄、分類整理,成為恭王府民俗館藏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