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吊兒郎當的「吊」,到底是什麽意思?

2024-06-27文化

小時候上學,斷不了要被老師罵。遲到早退啦,沒戴紅領巾啦,忘記完成作業啦,課堂上好好聽講啦,老師就會生氣。

老師一生氣,就瞪圓了眼,鐵青著臉,伸出右手食指,說一句厾一下我的腦門:「看你這吊兒郎當的樣子!看你這吊兒郎當的樣子!書也不好好讀!話也不好好聽!將來能有什麽出息!」

一直弄不明白老師經常說的「吊兒郎當」的啥意思,好幾次想問,但又怕老師生氣,只得憋回去。

不過呢,老師大部份時間是不會生氣的,有時候她還會跟我們一起跳繩、丟沙包、搶籃球,不管輸了贏了,老師都會瞇起眼睛「哈哈哈」地笑,半天直不起腰來。

老師長得很好看,眼睛大大的,眉毛彎彎的,梳著兩個短短的麻花辮,用纏著紅絲線的橡皮筋紮起來,就像電影【海島女民兵】裏的海霞。

▲ 電影【海島女民兵】劇照

老師是山東人,無論課上課下,都講著很好聽的普通話,這讓我們非常著迷。因為我們學校的老師大都是本地人,不會說普通話,課堂上念課文都用方言,有時候拉長了聲調,像是山西梆子裏的長髯老生捋著胡須在念白,怪聲怪調的。

老師的宿舍就在學校隔壁,有時候到校早,我們便會蹲在院子裏看老師吃飯,順便有一搭沒一搭地跟老師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

比如,冬天為什麽看不到蒼蠅蚊子?美國人的鼻子為什麽長得那麽高?台灣有沒有拉煤的解放牌大卡車?

見老師有問必答,還笑瞇瞇的,我就知道老師此時的心情應該很好,便問道:「老師,吊兒郎當的‘吊’,在【新華字典】裏只有一個讀音diào,四聲,可老師總念成diǎo,三聲,這是為什麽呢?

▲ 老師和學生

老師把手中的筷子停下來,微微仰起頭,嘴裏輕聲地嘟囔了好幾遍,半天才說:「咦!果然是這樣的,我還真沒註意到呢。」

我又問,吊兒郎當是啥意思呢?老師說,就是作風散漫、態度不嚴肅,站沒站相,坐沒坐相,不像個讀書人該有的樣子。

我又問,吊兒郎當的「吊」指什麽呢?老師怔了怔,突然就紅了臉,揮揮手對我說上課鈴聲快響了,趕緊去學校。

及長,跟著白頭發老教授學習古代漢語,慢慢弄明白吊兒郎當的「吊」到底是指什麽,也弄明白了老師為什麽會臉紅。

吊兒郎當的「吊」,其本字應該是「鳥」。

日本愛知大學編纂的【中日大辭典】收了「鳥兒鋃鐺」這一詞條,註音為diǎo er láng dāng,辭典解釋說它表示「馬虎、不認真」的意思,同時還特別交代說它也寫作「吊兒郎當」。

那麽,為什麽「鳥」字在【中日大辭典】中的註音為diǎo(音同「屌」)呢?

▲ 日本愛知大學編纂的【中日大辭典】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鳥,長尾禽總名也。象形。都了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鳥,本指長尾禽,讀音為「都了切」。

「都了切」,是古代一種常用的註音方法,叫反切法。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為了幫助人們識字,古人發明了很多註音方法,如讀若法、直音法、反切法等,其中「反切法」的影響最大、使用範圍最廣。

所謂反切,簡單來說,就是把兩個容易辨識、極為常見的字,合在一起,第一個字取其聲母,第二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然後聲韻調相切,這個生字的讀音就拼出來了。

▲ 古代典籍【說文解字】

比如,上文提到的「都了切」,「都」字的聲母是d[得],「了」字的韻母是iao[腰],聲調為三聲,音韻調相切,用現代普通話擬音,即為diǎo(音同「屌」)。

到唐宋時期,「鳥」字的讀音一直是diǎo(音同「屌」)。

唐朝孫愐編纂的韻書【唐韻】中,「鳥」字的註音仍然是「都了切」。

北宋官修韻書【集韻】,以及元代黃公紹所編韻書【韻會】,對「鳥」字的註音均為「丁了切」,讀音與「都了切」相同。

▲ 古代字書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經常把這個「鳥」字掛在嘴邊。

比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時候,對眾潑皮說:「你那夥鳥人,休要瞞灑家,你等都是什麽鳥人,來這裏戲弄灑家。」

武松醉打蔣門神的時候說:「休言你這廝鳥蠢漢,景陽岡上那只大蟲,也只打三拳兩腳,我兀自打死了。」

▲ 電視劇【水滸傳】中李逵的劇照

張嘴閉嘴離不開「鳥」字的,當屬黑旋風李逵。在劫法場後,李逵說:「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在那裏快活,卻不好?不強似這個鳥水泊裏!」

得知朝廷派人來招安,李逵怒不可遏,罵道:「招安,招安,招甚鳥安!」

那麽,梁山好漢嘴裏的這個「鳥」字又是什麽意思呢?

梁山好漢常說的「鳥」字,不讀niǎo(音同「裊」),而是讀diǎo(音同「屌」),指男陰,這是個詈辭,詈辭即罵人話。

罵人是不文明的,尤其是涉及性器官的詈辭,甚是粗鄙。但是,誠如梁實秋所言,「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罵人的人」。所以,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要回避這類字眼,但在研究語言文字的時候是不必排斥的,並且也不能排斥。

▲ 音韻學家、方言學家李榮先生

著名音韻學家、方言學家李榮先生曾經說過:「就學問本身說,這類禁忌的字眼常常造成字音的更改、詞匯的變化,對認識語言的現狀跟歷史,都是很重要的。」

從文獻記載上看,大約在唐代中葉,「鳥」這個詞衍生出了新的義項,即男性生殖器。

唐代有位女詩人叫李秀蘭,是浙江吳興人,自小聰敏,智慧過人。據五代王仁裕【玉堂閑話】記載,李秀蘭五六歲的時候,父親抱著她到後花園去玩,李秀蘭見滿目薔薇,生機蓬勃,便詩興大發,即興吟詩一首,其末句雲:「過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她父親卻非常不高興,因為詩中的「架卻」,諧音「嫁卻」,才五六歲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亂,長大後恐為失行婦人。

▲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唐代女子

正如其父所言,李秀蘭的確不怎麽安分守己。後來出家作了道士,更是常與眾多男文士往來,不明不白的,因此流言蜂起,攻擊之聲嗡嗡不絕。但她毫不在乎,繼續我行我素。

據【太平廣記】記載,「秀蘭嘗與諸賢會烏程縣開元寺。知河間劉長卿有陰疾,謂之曰:‘山氣日夕佳’。長卿對曰:‘眾鳥欣有托’。舉坐大笑。」

眾人笑什麽呢?二人所說的,都只是陶淵明的詩句罷了。平平常常兩句詩,何笑之有呢?

其實,笑點不在詩句,而是在詩句的隱喻。

▲ 唐代彩繪女陶俑

「山氣」諧音「疝氣」,暗指河間知府劉長卿的「陰疾」,即陰囊腫大。而「佳」諧音「加」,此句指李秀蘭隱晦地說劉長卿的陰疾日益加重了。

劉長卿聽後,順桿子往上爬,說自己的「鳥」雖然「眾」,即腫大得很,但好在有解決的辦法,即「有托」,用夾帶之類托著,系在身上。

「鳥」字本義指飛禽,尾巴長與短不重要,只要長著一對翅膀,能飛到樹枝上,那就叫「鳥」。

樹上的鳥怎麽就變成了褲襠裏的「鳥」,由於在文獻資料中很難查到相關記載,所以有些令人費解,估計是這兩者在外形上有相像之處的緣故吧。

▲ 小鳥兒

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在漢語的共同語以及地方方言中,以禽類暗喻男陰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除了「鳥」,「雞雞」「雀雀」「鴣鴣」等也都被用來喻指男陰。

最初的時候,人們把「鳥」喻指男陰,多半是為了逗樂,並沒有詈罵的意思。

比如蘇軾【東坡佛印問答】中,就記錄了這樣一件趣事,東坡與佛印說:「古人常以僧對鳥,如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雲:‘時聞啄木鳥,疑是叩門僧’。佛印曰:‘今日老僧卻與相公對。’」佛印的言外之意是說,我是老僧,若與你相對,那麽你就是「鳥」。

▲ 蘇軾與佛印塑像

蘇軾與佛印是意趣相投的摯友,兩人感情很好,經常開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

「鳥」成為詈辭、臟話,是後來的事情。在元明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會讀到「鳥」被作為詈辭來使用的記載。

比如,元代王實甫雜劇【西廂記】:「赫赫,那鳥來了。」

元代無名氏雜劇【爭報恩三虎下山】:「若救不得呵,則我這大桿刀劈碎鳥男女天靈蓋。」

明代湯顯祖【牡丹亭】:「明知山有虎,故向虎邊行。鳥漢哪裏去?」

明代淩濛初【拍案驚奇】:「那鳥婆娘可恨!我已殺了。」

這些用例中的「鳥」,都是罵人的,表「卑下」「齷齪」之類鄙夷義。

▲ 元雜劇壁畫

拿生殖器官來罵人,對於那些註意措辭文雅的人來說,實在是別扭,況且還讓天上飛來飛去的鳥兒躺著中槍,難免讓人感到尷尬。

出於避諱的需要,大概在臨近元代之際,兼表飛禽和男陰的同一語符「鳥」字,在讀音上出現了分化:指稱飛禽時采用新的讀音,即今音niǎo(音同「裊」),指稱男陰時則維持舊音「都了切」,即diǎo(音同「屌」)。

元人周德清編纂的【中原音韻】中說:「鳥,尼了切,音裊。」這個時候,「鳥」字不讀「端母」,即今音d[得],而是讀「泥母」,即今音n[訥]。

由於元代前後,「鳥」字分化出兩個讀音,為了更加準確表達的需要,人們又造出一個新詞專門指代表男陰義的「鳥」,這就是「屌」。

明代最為通行的字典【字匯】解釋說:「屌,丁了切,貂上聲。男子陰。」

在金人董解元創作的【西廂記】裏就出現了「屌」這個字:「怎背誦華嚴經呵?禿屌!」

在不同版本的【董西廂】中,有的寫作「吊」,有的寫作「弔」,有的寫作「」(字形見下圖),皆為同音異寫。

▲ 元雜劇壁畫

「屌」這個字出現以後,很快為社會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屌」字不但充滿貶義,說出來更是不雅,所以在已經明確「鳥」專指飛禽,「屌」專指男陰,或記寫有關詈辭的情況下,很多人依然寫作「鳥」,甚至故意讀錯。

如,1998年播放的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對白中凡是出現帶「鳥」字的詈辭時,演員們都不讀「都了切」,即diǎo(音同「屌」),而是讀成「尼了切」,即niǎo(音同「裊」),為的就是有意消磨其粗穢性,使之趨於「雅化」。

「吊兒郎當」這個詞也是這樣的,其實際形式本來應該是「鳥兒郎當」,或「屌兒郎當」,為了避諱的緣故,人們便找了一個讀音相近、字形相似的「吊」字來代替。

▲ 古代典籍【正字通】

行文至此,我們還會覺得「吊兒郎當」這個詞,跟「儀容不整、作風散漫、態度不嚴肅」這些規約意義好像風馬牛不相及,甚至是南轅北轍。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郎當」的含義。

在古代漢語中,「郎當」一詞有很多義項,其中之一便是「疲軟無力貌」。

如,湯顯祖【邯鄲記】:「聖恩未報,一病郎當。」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三〇:「張文潛軟郎當。他所作詩,前四五句好,後數句胡亂填滿,只是平仄韻耳。」

【水滸傳】第一〇二回:「(王慶老婆)便把王慶臉上打了一掌道:‘郎當怪物!卻終日在外面,不顧家裏。’」

吊兒郎當,本來指男陰之「疲軟無力貌」, 意指不雄起,不勃發,借以諷刺他人松垮作風,沒有積極向上的朝氣,即【現代漢語大辭典】裏面講的「儀容不整,作風散漫,態度不嚴肅或不認真等」。(張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