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時尚

泰國的服飾有什麽特點?

2018-12-31時尚

這回答在我寫了6000字配了100多張圖,完成大半後,整個草稿沒了。目前的回答是我又重新寫的,小管家答應幫我排查,目前快一星期了沒有結果,所以提醒大家長圖文回答還是用連載更新的方式安全點,另外別寄希望於能找回,丟了就趁還記得趕快從新寫。

泰國服飾風格整體分四個區域:泰北、泰南、泰東北和中部。

暹羅人 / Tai Siam

中部的暹羅人是現代泰國人的主體,暹羅傳統服飾繼承大城王朝(信武裏王朝太短不談),整體服飾風格和大城王朝一脈相傳,而大城風格則是從素可泰王朝發展而來。

素可泰王朝時期:

這個時期的泰人剛脫離高棉人的統治,整體還很弱小,並沒有留下對服飾的文獻。素可泰服飾實際源自對雕塑、繪畫作品以及西方人記載的想象和還原,整體並沒有擺脫高棉文化的影響。

女裝:平民纏絆尾幔(โจงกระเบน),地位高的婦女纏長紗籠裙,披在腳上層層疊疊,同時系一條大腰帶。 胸前或脖子上可能會佩戴一塊布,也可能就那麽裸著。貴族服飾來自雕像和西方人的記載,自己看吧(左圖)。

泰國人畫的貴族服飾想象圖

男裝:平民纏短款絆尾幔(โจงกระเบน),富裕階級穿長款,下擺放後面或側面,同時系大腰帶。普通人一般都不穿襯衫,貴族才會穿襯衫。

泰國人畫的平民服飾想象圖

โจงกระเบน:稍微介紹下絆尾幔,直接用一塊布纏出來,紗籠裙也是,長短和是否拖尾取決於布的大小。我想全文偷懶服飾的款式、配件、相關名稱這些部份內容,不然太復雜了。而且轉譯成對應規範中文很困難,放泰文或音譯又沒人知道是什麽。

素可泰蘭甘亨雕像

我這有張Cos帕堯國王南孟的照片,鑒於兩位國王是同學兼好友,扮相直接參考吧,反正都是想象的。另外這也是有依據的,事實上當時的素可泰文化和泰北的傣系還很類似,更準確的說接近當時佬系族群。(這部份後面會繼續說)

這些高棉系國家的國王帽子我介紹下,叫พระมหาพิชัยมงกุฎ ,是婆羅門傳統的加冕儀式性皇冠。除皇冠外還有劍(พระแสงขรรค์ชัยศรี)、權杖(ธารพระกรชัยพฤกษ์)、金扇和金拂塵(พัดวาลวิชนีและพระแส้จามรี) 及寶履(ฉลองพระบาทเชิงออน)。

加冕五件套,象征君權神授,人物形象穿戴持有這些配件的一定是婆羅門宗教傳統(泛印度文化)國家的國王。

配圖是:拉瑪四世的加冕儀式,不過我覺得是後期他擺拍紀念而已。

大城王朝時期:

大城確立了現代泰國服飾的基調,在繼承高棉文化的基礎上,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大城時期的服飾有留下文獻和繪畫記錄,泰國的一些影視劇對此作了還原,雖然依然屬於對歷史的再創作,但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普通人哪能穿那麽好),我就不用抽象圖了,以泰劇【天生一對】服飾為例。

下身:男人和女人根據身份不同,穿著的方式也不同。如果是普通人,男人和女人都會穿絆尾幔或紗籠。 地位較高的男女,多穿長款系腰帶後披在腳上,士兵們會穿長褲以方便戰鬥。

上身:女性遮蓋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種,布(束胸)、披肩、莎麗、蓋住雙肩的毯子等。也可以穿尖領、前面有開衩的襯衫。 男子肩上披一塊斜布,平時並不穿襯衫,實際只有貴族在正式場合穿襯衫(熱啊)。

大城王朝時期風格服飾合集

大城時期的印度-波斯風格宮廷服飾,這個時期的大城是個商業性很強的城市,和印度中東方向貿易頻繁,從1651年開始,宮廷服飾就受到印度-波斯地區影響,這也是為什麽大城服飾會開始有獨立於原來高棉帝國服飾的風格。很多人以為現代泰國傳統服飾=高棉(吳哥時期)服飾,素可泰時期問題不大,不過從大城時期開始就慢慢不完全是了,反而現代柬埔寨傳統服飾受暹羅影響很深(具體看後續的高棉篇)。

這個高尖帽叫ลอมพอก,源自波斯文化,一般帶這個的都是皇室和貴族(大臣或使節)。

現代創造的大城「傳統」服飾風格,相當於國內的影樓風或漢服裏的仙服。

曼谷王朝時期:

暹羅傳統服飾的發展經歷了傳承傳統、全面西化和再度回歸傳統三個階段。

具體如下

拉達那哥欣時期(Rama1-3)

拉瑪一世至三世國王統治時期的著裝繼續采用大城府風格,但它針對社會不同階層實行了各自嚴格的著裝規範,整個泰國社會越來越偏向於保守和守舊。這個時期依然缺乏影音記錄。

拉瑪四世時期(1851-1868)

拉瑪四世是拉瑪二世的兒子,本是王位第一繼承人,但20歲出家期間父親病亡。異母兄弟被貴族推舉為國王,他被迫只能在外遊蕩了27年,期間了解了下層人艱苦的生活,也接觸了大量的西方傳教士、水手和商人,像他們學習了各種西方文化和知識。這讓他深刻感受到西方殖民主義的威脅,成為國王後致力於泰國全面的改革。為了顯示暹羅不是一個「野蠻」國家,他命令貴族們開始改變服飾。順便說下他就是電影【安娜與國王】中的國王原型,為兒子聘請的英國女教師,塑造了未來全面西化的拉瑪五世。

1862年拉瑪4世和他的皇後,可以看到他的著裝開始西化,這個時期的照片都是國王和貴族。

看他的子女就知道具體風格了

拉瑪四世期間的拉達那哥欣風格(大城)皇室服飾

拉瑪4世時期的政府官員

1865年暹羅貴族

拉瑪四世時期的暹羅婦女服飾

拉瑪五世時期(1868-1910)

1872年的朱拉隆功

朱拉隆功是個很開明的國王,致力於全面學習西方的改革。總之他塑造了現代泰國的根本,包括君主立憲制和文化多元化、包容的社會風氣等等,不過這回答重點不是這方面。我們只需要知道典型的朱拉隆功時期服飾風格是這樣的,而且還把其他泰人王國的傳統服飾都帶偏了。

現在知道這種風格的泰國傳統服飾怎麽來的了吧

中後期還變得越來越華麗,加上各種繁復的蕾絲

朱拉隆功中後期風格傳統泰服

1883年的曼谷郵差,可以看到服飾西化的程度已經下沈到什麽程度了。

1900年初穿傳統服飾的的公爵(最高爵位貴族)

五世期間穿傳統服飾的暹羅富裕男子

19世紀末的曼谷,曼谷的有軌電車開通於1893年,所以時間大約就是那幾年。可以看到城市體面階級的服飾,已經全面的變成了現代服飾。

我覺得有必要提醒的是,同時期的曼谷底層依然是這樣的,不過大家肯定不關心這時期農民裹布的流行款式,我們還是繼續盯著體面人看吧。

1890年的普通暹羅婦女

富裕點的衣服是泰絲做的,不盯著上流社會,根本沒什麽可寫的。

現代服裝階段(Rama6-Rama8-今天)

這部份我不打算講,直接看圖吧,看泰劇的一定見過這些小洋裝。整個流行風潮一直持續到今天,已經和傳統服飾沒什麽關系,頂多算有泰國風格的西式小洋裝。這是所有國家同時發生的,現代服裝取代各民族傳統服飾的行程。

1941年曼谷上流社會舞會,婦女穿著的傳統服飾

可以看出當時的泰國傳統服飾都非常的制式化

所以這裏還必須講一個人,鑾披汶·頌堪,泰國歷史上著名的獨裁者。他從1934年擔任陸軍副總司令和國防部長後,事實上已經取代了國王的政治地位。1938年接任國家總理並兼任國防部長、內務部長和陸軍總司令等職位時,實際已經掌握了整個國際家的一切權力。

所以上面的Rama8世(1935-1946執政)其實一點權力都沒有,但這些都不是本文的關鍵。重要的是頌堪是大泰主義的推崇者和執行者,強制推行的【泰族習慣條例】第十條公約規定:所有泰國人民都要穿政府所規定男性或女性的服裝(具體細則省略)。

這些規範人民如何著裝的詳細要求,是為了徹底摧毀泰國各族群的傳統文化,用現代(西方)的襯衫、長褲、鞋襪等元素融和成制式的國服,以催生一個具有統一國族認同的新泰族。客觀去看待就是,當時泰國起碼有幾百個民族/部落/民系,如果不這麽做,國家會直接散架。這條規定一直執行到了1961年才廢除,直接摧毀了泰國的傳統服飾。對國家有利的一面是,現在的泰族是一個國族概念,身份證上泰族人口占比97.5%,後面要寫的各種Tai其實都是國內的民系概念,不是真正的少數民族。

拉瑪9世時期(1946-2016)

拉瑪9世大家比較熟悉,就不介紹了。其實他本人穿著比較隨意,雖然多才多藝但對服裝並不熱衷,畢竟他的形象人設是親民,不然也不會被叫做「農民」國王。

不過他出了名的疼老婆呀,所以這裏要說的是他的皇後斯麗吉。斯麗吉年輕時很漂亮,不然拉瑪九也不會「一生只愛一人」,反正她要什麽珠寶和服飾,拉瑪9都會竭盡全力滿足她,因此斯麗吉的形象一直是非常精致的。

這麽愛漂亮的一個女人,在1960年準備開始陪同拉瑪9世出訪歐美國家時,有感於當時的泰國傳統服飾審美無法與國際接軌。泰國女性居然沒有可以穿著出席宴會、儀式、慶典等正式活動的代表泰國的民族服裝(禮服)。

1960年泰國上流社會服飾

1960年Rama9和斯麗吉穿著,這麽看確實是完全沒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於是斯麗吉召集歷史學家和服裝設計師,從歷史上的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曼谷王朝各時期汲取文化元素。並加以創新和改良,選用色彩絢麗的泰絲,輔以泰國傳統文化中的花紋、幾何線條等圖案,以大皇宮的建築命名,設計出了8款女性傳統暹羅服飾作為禮服。

分別是:ไทยอมรินทร์、 ไทยบรมพิมาน、ไทยจักรี、ไทยจักรพรรดิ、ไทยจิตรลดา、ไทยดุสิต、ไทยเรือนต้น、ไทยศิวาลัย。

雖然這些服裝更像是皇室禮服,但也成了現代中部暹羅風格泰服的源頭,更進一步影響和塑造了蘭納、伊善等其他文化區的現代泰國傳統禮服發展,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熟悉的各種泰國「傳統」服飾。

具體款式特點我就不介紹了,網上相關的服裝設計方面解析很多,基本都是轉譯同來源泰文資料的,我再折騰一遍幹嘛。我的回答重點在於風格,放幾個圖感受下就行了。

普通泰國人的自娛自樂,都是現代暹羅風格「傳統」服飾,以後只要看到這種風格就知道是一種中部風格了。至於是什麽朝代元素嘛,泰國人自己都不在乎,衣服好看就行了。

主要的泰人族群,但可不是就這些,歷史照片的主人都是對應族群王國的公主、皇後、貴族,很有參考性。

下圖是壯泰語族台語支的遷徙路線圖,現在明白為什麽我說素可泰人在當時還和傣系差別不大,而且和佬系還很接近。

泰國的Ethnic Groups分布圖,雖然轉譯一樣,但概念和中文的少數民族不同,先放在這裏,後面可以用來查詢對應族群分布。下文所用的Tai是泰族,說明是一種泰人族群。而Thai則是泰國人,說明並非泰人族群,請註意分辨。

接下來會整理泰國各地區,各民系對應的傳統服飾,歷史照片非常難找,我只能盡力而為。所以暫時無法解決部份民系傳統服飾,究竟是歷史上就存在,還是現代新造的「傳統服飾」。這個定義差異可以看下面連結的回答。

本文基於介紹服飾的文化風格層面,而不是論證服飾文化標準層面,服飾歸類有爭議請見諒。

傣泰民系:

蘭納人(泰北人)/Tai Lanna

泰國北部服飾風格的代表是蘭納王國服飾,而蘭納王國是由清盛王(傣沅主體)、帕堯王(傣泐主體)、素可泰王(泰人)共同建造清邁城後建立的國家,因此蘭納風格本身就以傣沅和傣泐的風格為主要元素,同時因為歷史上蘭納王國的強盛,且哪怕1774年清邁城被暹羅攻破後,也是以附庸國形式獨立存在到1892年才被暹羅正式吞並。所以在泰北各傣民系的概念之上,還存在一個共同的蘭納人認同。一個泰北人覺得自己在蘭納人概念外屬於什麽民系,只和他的自我認同有絕對關系。

蘭納三王紀念碑

典型的現代蘭納風格「傳統」服飾,小碎花、細條紋、鮮艷又淡雅的顏色。不過已經深受斯麗吉改良後的暹羅皇室風格影響了。

這些都是廣義現代蘭納服飾或叫泰北服飾,文化元素來自各泰北傣民系。

我拍的帕堯府多堪代縣遊神,各政府部門隊伍持牌手的合影,這些都是有身份的人。可以看到這個群體理解裏的蘭納服飾是什麽樣,不過受暹羅皇室風格嚴重。

南府普明寺壁畫裏的蘭納服飾

1873蘭納國王因他農/King Inthanon和他的妻子

19世紀末蘭納王國的貴族夫人們,襯衫的蕾絲風格來自暹羅朱拉隆功西化風格的影響。

我盡量選一些相對傳統的照片,來自19世紀末20 世紀初,清邁和南邦地區著名的3家照相館。能來拍照的都是當時的富裕家庭,可以看出哪怕那個年代,泰北傳統服飾風格都已經不純粹了。文化融合是人類的主流,在泰國這種多元文化且開放區域,非要定義某種風格的嚴格標準是不現實的。

集體照更能貼近普通人的穿著

接下來開始介紹泰北各民系服飾,本文民系按泰國概念分,盡量照顧國內傣族分類。但對不上或有出入我真沒辦法。 兩邊同一名稱的實際概念(範圍)有客觀事實差異,這種自稱(自我認同)問題無解,,牽涉到國內的以國內標準為準,請自行轉化。

泰沅(阮) / Tai-Yuan

蘭納人的主體,廣泛分布泰北蘭納八府。和西雙版納傣泐有直接關系,清盛國王孟萊的母親是西雙版納王國公主。泰沅只是南下得早,並非當地真正的原住民,早期清盛王國國民就已經包含大量的傣泐。

泰沅的傳統服飾非常難定義,因為更早之前沒有相機記錄,現代又和上述蘭納服飾重疊嚴重,普遍用來代表的是下圖這種類別。現代的民系「傳統服飾」一般都比較追求傳統,不會弄得太華麗太誇張,主要華麗是要舍得花大價錢的。

1920年傣沅婦女,和上面暹羅服飾一樣,這一時期都是一種制式傳統服飾。

1941年傣沅婦女

傣泐 / Tai Lue

現代堅持這一認同的群體,主要分布在泰北清萊、帕堯、南邦、南和老撾北部地理獨立區域,以及中國西雙版納和老撾北部。很多族源上的泰泐人目前的自我認同是蘭納人,但基本不排斥傣泐這個歷史來源概念,畢竟蘭納人概念是大於泰泐和泰沅這類民系的。還保持純粹泰泐/泰沅之類認同的,其實都是泰國的Ethnic Group(少數民族)概念。

泰泐服飾風格非常明顯,很好區分,是除傣沅外,泰北服飾最顯著的特征。

帕堯府清堪縣傣泐傳統服飾風格

我們在節日時也會穿這一風格傣泐服,但不會堅持只穿這類,大部份時間穿蘭納風格傳統服飾。屬於普遍的有傣泐族源認同,卻以蘭納為主要文化背景的群體的正常行為。

帕堯清堪府網紅傣泐老奶奶,我一共拜訪過她3次。

她還在售賣的一些傣泐服飾,她的觀點大致總結也是有風格而無標準。

1905年帕堯府清堪縣傣泐服飾

未知地區傣泐服飾,泰國同一民系不同地區服飾都會有差別,不僅限於傣泐。甚至有些民系還會受到附近生活的其他民族影響,改變自己的服飾文化元素,所以真沒什麽標準可言。

傣傭 / Tai Yong or Tai Nyong

主要分布在泰北的清邁和南奔地區,地區性民系,其實就是遷移過去的蘭納化傣泐後代。泰國這些XX人的自稱往往來自於歷史上族群聚居城市名稱,更像是國內的XX縣人概念。

照片就不貼了,和傣泐基本沒差別,國內很多時候會直接把他們當作傣泐。

傣痕(泰坤)/ Tai Khun

主要分布緬北撣邦(景棟為其中心)、中國雲南、泰國清邁清萊地區、老撾北部也有少量。這個民系和傣泐很像,泰國資料的說法有兩種,13世紀就從雲南遷來和後期的泰國傣泐遷徙(被緬甸俘掠人口),個人認為兩者同時存在並不沖突。

人口劫掠和強制移民這類說法貫穿全泰各民系各民族族源論,根本原因是熱帶地區植物生長速度非常驚人。一塊地如果拋荒,一年就長成灌木林,三年後就會變成小樹林,這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生產力倒退。所以當時的戰爭目的,往往只是反復摧毀各王國的主城和文化(典型的有阿育他亞城被緬甸催毀),劫掠所有對手的核心人口,帶回自己控制的區域強迫成為勞動力(低等奴隸階級自由人,非黑奴模式),這也是為什麽泰國各民系會那麽混亂的根本原因。

泰國影視【溯愛】復刻的景棟公主服飾

1907年拍攝的景棟公主和她的隨從們,泰國影視劇復刻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並非現代泰服那種無中生有。至於讓平民都穿得漂漂亮亮,這種誇大生產力行為也很正常,畢竟大家沒興趣看演員就穿著一條布走來走去。

服飾確實和傣泐非常像

傣痕的歷史照片,時間未知。

傣雅(撣族、泰雅) / Tai Yai

和蘭納人概念類似的緬北主體傣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整個緬北撣邦高原(不止是撣邦行政區)、泰北夜豐頌和清邁清萊北部山區。族源同樣非常混亂,看資料族群內包含大量其他的泰泐、黑傣、佬族等族群。最好將他們理解為緬甸化的傣泰人。緬甸把他們稱作撣族,在泰國叫泰雅人,我在泰北碰到一支泰雅人告訴我祖上是從雲南新平遷徙來的,那不就國內的花腰傣麽。泰雅人村落我去過不少,實際差異並不小,並沒有一個完全的標準。

圖片用的是緬甸撣族

泰北傣雅人,緬甸那邊我不清楚,泰北傣雅風格最明顯的特征是衣服特別花,顏色特別鮮艷。

這是我實際拍的泰北清萊府山區傣雅人

夜豐頌傣雅村落豐收祭 https://www.zhihu.com/video/1751239627305144320

夜豐頌府傣雅人

現在來看歷史照片,標註為撣族普塔卡利公主的首席女仆

這個族群還有個顯著特點是愛戴傳統的竹鬥笠

1910年撣邦集市的傣雅人

泰北的一支傣雅人

但同時又自稱花腰傣,認為傣雅人其實是幾百年前從雲南新平遷徙來的傣族,名稱來自當時的雅城,而不是泰國人所謂的外來泰。但傣雅人在緬甸叫撣族,所有的撣族都是花腰傣明顯不可能,起碼其他傣雅村落也不認。這種自稱和分類問題只要實地跑得夠多,就知道按國內分類是不現實的。

1900年清萊傣雅人,我總覺得帽子怎麽像傈僳人的。

1977年夜豐頌府城的傣雅人,這個府地理上是撣邦高原的一部份,在很晚的時候才隨著城主投降並入蘭納王國,所以這裏的府城居民更像又被蘭納化的撣族。

這圖被參照於不同自稱的人群,我找到的時間最早的是傣雅,也有部份標註是苗族。

傣那 、德宏傣族/ Tai Nua or Tai Nue等類似發音

主要分布緬北、雲南、泰北、佬北,國內大類叫德宏傣族,但族群內部還能繼續細分成很多小支系,比如住平房的才叫傣那,住竹樓的叫傣德等等。而緬甸把傣那視為撣族的分支,泰國則根據自稱有不少叫法,比如住的城市/地區名稱等。

泰北傣族橫跨4國,加之又是山區,同族群連不同村落差異都很大。這導致分類叫法十分混亂,一個個介紹不現實也沒必要,我只會寫主要的。

這兩張圖是國內的,被泰國人用來介紹德宏傣那服飾。如果能形成共識,那麽新的傣那服飾風格特點就是紗籠裙擺和相關配色風格。也不用覺得奇怪,只要衣服夠好看,各國傣那都覺得好看,全買來穿很快它就是了。

泰國這邊一般用圖是這樣的,但這屬於新造的批次型民族服飾,類似淘寶上那種「民族服飾」演出服。

歷史上的西雙版納傣那移民

泰北的傣那

這支是移民到老撾北部的傣那

黑傣 / Tai dam

主要分布雲南、越北、老撾、泰東北,走另一條遷徙路線的傣系族群,和上面介紹的傣差異性較大。

泰東北黎府的黑傣,我在黎府農村的時候,感覺這裏即像又不像泰北文化區,但又和其他典型的伊善地區有不小的差異。畢竟這個地理單元,是橫斷山脈和伊善高原的過渡區。

另外要說的是,歷史上的暹羅人對老撾越南北部山區的傣民族並不熟悉。這波人裏面恐怕也會有白傣等類似傣系群體,總之都被混在一起了。

1925年越北Son la 黑傣婦女

90年代越北黑傣婦女

傣阿洪 /Tai Ahom

其實泰北和周邊都沒有這支傣族,順便整理。分布印度阿山姆邦,歷史上阿山姆王國的主體,圖片用的是印度的。

搜的現實照片

歷史上阿山姆國王的繪畫

泰佬民系:

伊善人(泰東北人)/ Tai Issan

泰國東北部服飾的代表是伊善風格,這又是個類似蘭納的大概念。但伊善更接近地理概念而不是文化或民族概念,伊善人100%國籍上是泰國人,但從族源來看80%以上的伊善人其實是佬族,從這個角度看佬族(老撾人)的主體其實在泰東北。其余20%伊善人主要是高棉族群,且集中在四色菊、素林、布裏蘭三府,泰國地域黑笑話中經常嘲笑這裏其實是柬埔寨。呵叻府因為是伊善高原門戶,烏汶府因為是泰人控制和進攻高棉王國的重鎮,都有很多族群是中部移民(具體見上面的族群分布配圖)。

典型的現代伊善風格「傳統」服飾,所用的花紋和配色都是泰佬系民族的傳統文化元素,可以發現格子或大間距條紋很流行,顏色多為穩重的色調,並且愛用橘色。

暹羅皇室風格泰東北服飾,註意看是不一樣的。

這套風格也很獨特

泰東北文化中心孔敬府孔敬大學新生遊行,這種感覺就是典型的現代伊善風格。

朱拉隆功時期的伊善婦女服飾

1919年那空帕依府普通婦女服飾

1923年廊開府富裕階級婦女服飾

未知年代

接下來是泰東北各泰佬民系介紹,其余的高棉族群等會單獨按所屬的族源語族分類,不過要強調的是泰東北的高棉族群現在也是說泰語的。

老撾人 / Tai Laos

主要分布在老撾、美國和柬埔寨,泰國也有但這是一種「少數民族概念」,來自近現代的老撾人新移民,只不過他們還在堅持老撾人認同。出現美國的原因是因為越戰,類似的還有老撾苗族和瑤族。

來自老撾的圖片,萬象塔鑾節現場,和伊善風格有延續性和一致性。

老撾婦女,可以發現是一樣的風格。

瀾滄王國最後的國王和皇後,照片應該是60-70年代拍的。

佬溫人/Tai Wiang

佬溫人算比較大的族群,但根據泰國官方統計也才5萬,主要分布在泰國中部各府。來源於歷史上,暹羅王國強行遷移泰東北地區的泰佬族群至中部充當勞動力。類似原因形成的族群還有很多,Tai Khrang、Tai Ngaew、Tai Phuan等。

只不過在他們在不同地區繼續堅持自己的佬族文化傳統,根據來源地的不同自稱成了不同的民系。現在知道泰國的Ethnic Group概念是什麽了吧,更像是國內的武漢人、寧波人、成都人概念,除那些和泰族有明顯差異的山地民族組外,這些Ethnic Group身份證上都是泰族。總之你覺得你是外星人都沒事,你說的算,但身份證上就是Thai(泰南三府也是)。

泰國中部素潘武裏府的佬溫人,所以不管你在哪個地區突然看到一大片其他地區風格的民族服飾,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這種情況。

泰國中部差那府佬溫人

泰國中部汶幹府佬溫人,總體都是這種藍色風格,也沒歷史照片,不知道彼此是怎麽統一的。

Tai Lom

主要分布於泰北和泰東北交界的黎府至中部彭世洛、碧差汶等府,自然遷徙的泰佬族群。

Tai Ngaew

主要分布於泰北和泰東北交界的黎府至中部彭世洛、碧差汶等府,自然遷徙的泰佬族群。

普泰人 / Phu Tai

主要分布泰國中部和泰東北湄公河延岸府、老撾和越南,屬於泰佬民族,但語言和北部泰語有關。這族群形成歷史很有趣,1779年吞武裏王國攻打瀾滄王國,在瑯勃拉邦附近的一座城市抓了些士兵和農民,在當時的暹羅人認知裏,他們是「老撾人」。但現在看他們其實是黑白傣(佬化傣人),所以關於這些人記載就很搞笑,被抓後一直吵吵鬧鬧的居然是必須把他們和老撾人分開。

Google轉譯不太準:上圖什麽黑白腎部份,說的其實是黑白傣,從這裏也可以證明目前的黑傣裏面也有白傣或更多的傣族群。

沿湄公河移民的泰人族群有很多,又是一種不同路線的族源形成。事實上泰東北除高棉三府外,還可以細分成幾個文化區,湄公河文化區就是其中之一,這點我作為福建人在去過後是能理解的。

他們創造的民族服飾還是有特點的

沙功那空府泰普人婦女,衣服底色就是黑。

潘人/Tai Phuan

主要分布泰東北、老撾湄公河延岸中下遊至柬埔寨,泰佬族群,曾經建立過歷史上的川壙王國(現老撾地區)。

泰國潘人服飾

老撾潘人服飾

老撾的川壙王國博物館

歷史照片,還原還是有歷史依據的。

Tai Saek

主要分布泰東北湄公河延岸和老撾,湄公河中遊泰佬族群,以黑色服飾紅色配飾為主要特征。

Tai Khrang

主要分布泰國中部、泰東北和老撾,這是一支原來生活在瀾滄王國瑯勃拉邦省的泰佬民系,被暹羅士兵捕獲,遷徙至中部肥沃的土地種植水稻,為軍隊和首都供應糧食。

新創的服飾風格,不太像伊善反而更像蘭納,看過Phu Tai的烏龍後,我總覺得這些被從瑯勃拉邦(蘭納文化區)抓來的人其實有很多是傣不是佬。

這套才有伊善風格

素潘武裏府普通Khrang民眾

Tai Yoy

主要分布泰東北和老撾湄公河沿線,泰佬民族。

沙功那空府Tai Yoy婦女

Tai Nyaw or Tai Yo

主要分布泰東北和老撾的湄公河沿線,一路到柬埔寨。

卡倫人 / Tai Kaleun

主要分布泰東北和老撾的湄公河沿線,來自老撾的布勞族(Bruu People)移民,現在屬於說伊善話的泰佬族群,但比較有意思的是,布勞族是說越南語的群體。這種不同族群間互相同化的案例,在整個中南半島非常的多,比如泰國華人。

那空帕依府卡倫人婦女

下面兩張圖和民族民系無關,是泰東北這個地區的地方服飾概念,一北一南款式喜好上差異很大,大體上就是從傣-佬(混合區)到高棉區的風格區別。

北部黎府的伊善風格服飾

南部呵叻府的伊善服飾

南部泰族 / Tai Southern

這裏只寫信仰佛教的南部泰族人,泰南服飾我一直比較懵。因為泰國南北跨度實在要大,我沒辦法把車從泰北直接開過去,沒車就很難跑村社區域,單純去海島度假是接觸不到傳統文化層面的。

15世紀的中南半島地圖,可以看到大城當時的版圖剛抵達現在的素叻他尼府,更南的地區還屬於馬來王國。可以推測的是,泛印度的高棉文化整體對泰南地區影響並不長,這點在我收集資料的時候感受很明顯。服飾總體要麽直接是中部暹羅風格,要麽就是馬來-娘惹這個類別。

現代泰南「傳統」服飾風格主要是這類,照片是泰南選美佳麗,很典型的娘惹服飾風格。上身穿的都是Kebaya(緊身襯衫外套),一種發源於爪哇島、巽他島和峇里島,並廣泛流行於Java文化區(東南亞各群島地區)的服飾。

我拍的馬來西亞馬六甲娘惹服飾店

圖片是普吉島華人婚禮,裏面服飾風格可多了。所以泰南的問題是,靠服飾無法分辨誰是泰人、華人、馬來人或峇峇娘惹,只有廣泛的服飾風格存在,各民族都會混著穿。

娘惹(The Nonya)服飾風格來源說法很多,我選用其中常見的一種:最早起源於印度尼西亞泗水,由嫁給中國土生華人的爪哇婦女發明,她把中式長袍和Java長裙搭配穿著,這種穿搭方式到了19世紀已經被新加坡和馬來亞當地的馬來人和海峽華人婦女廣泛采用。

最早的搭配(最右)和其他地區服飾差異,這個時間段個人覺得叫服飾搭配風格合適點。

之後開始發展並有了雛形

娘惹風格形成,但個人覺得這只能算娘惹服裝款式,目前這種花得不行的娘惹藝術風格到底在哪產生,還沒找到可以說服我的資料。

【小娘惹】裏的娘惹服飾,這套非常的經典,上身的長袍是中式長袍變種,下身是Java文化區的長裙(Baju Panjang)。這才是最早娘惹風格對應的服裝款式,但目前娘惹已經成為作為一種藝術風格,擴散到所有的服飾類別。

一些精致的泰南娘惹風「泰服」照片

這套是典型的Java風格

偏向泰服風格的一組,結合起來有點土

歷史泰服從當地富裕階級馬來人婦女的老照片看,其實和中部差異並不大,不發了。

最後放一段影片,17年在印尼峇里島拍的,峇里島是印度教文化區,可以感受下穆斯林化之前的Java泛印度文化。

峇里島村民祭祀 https://www.zhihu.com/video/1752359375338205184

當時也受邀參加過他們的祭祀活動,在來泰國半長居之前,我熱衷於在印尼跳島旅行。只是當年對這些東南亞人文興趣不大,拍的照片也不多。現在感覺挺可惜的,沒順便了解下Java文化,不然這部份內容也不會這麽難寫。

印尼各類Java傳統服飾,這樣就可以明白娘惹這類別風格是怎麽從這地區演化來的了。

部份印尼省份的

印度尼西亞現代傳統服飾

現代的傳統風格禮服

泰國馬來人和穆斯林泰族 / Thai Malay and Tai Muslim

這兩的區別不用解釋吧,這部份不介紹了,不然穆斯林服飾又是一大篇,關鍵我也不懂。

伊斯蘭風格

馬來-印尼地區各民族服飾合集

馬來人的歷史穿著

德拜人 / Thai Takbai

比較特別的一支穆斯林泰國人,主要分布在鬧獨立的泰南三府:惹拉、北大年、那拉提瓦和馬來西亞,目前屬於非泰族的穆斯林族群。但他們語言是一種泛泰北方言,和上面說的Phu Tai語最像,所以一定是從北邊遷徙過來的。至於原生族群不知道,如果和Phu Tai情況一樣,那麽最早大概率也是瑯勃拉邦附近的傣族群。他們居住的Takbai區域,是泰南穆斯林獨立恐怖主義地區之一,如果從族源看還挺諷刺的。

Sakai People等

南島系原住民,馬來半島最早的居民,這類別在泰南有幾支。世界範圍沿著太平洋到處島嶼都有類似的族群,不介紹也沒衣服看。

另外一支

孟-高棉人 / Mon-Khmer

高棉人 / Khmer

15世紀前的高棉帝國(吳哥時期 802-1431),在繼承這一地區的真臘、扶南、陀羅缽地(Dvaravati)、羅斛(Lavo)等泛印度國家文化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高棉文化。於1010年至1150年達到鼎盛(吳哥窟建立),是中南半島地區核心文化源頭之一。

當時東南亞整個地區,深受南印度帕拉瓦王朝和遮婁其王朝影響,全面接受了印度文化。這是陀羅缽地、三佛齊(Java)、羅斛、Simhanavati(傣人政權,清盛王國前身)等古國服飾想象復刻圖。

這也讓中南半島除越南外,都成了泛印度文化區,壯泰語族的「泰化」實際上就是一種「高棉化」。泰人第一朝素可泰是高棉文化的忠實學習者,談泰服一定要講高棉文化,至於東南亞泛印度服飾真正源頭印度服飾就算了,真沒這個本事。

但這也讓現在的泰國和柬埔寨對文化服飾等的來源和歸屬長期爭吵不休,客觀看暹羅文化和服飾是高棉文化的繼承者,但不等於就是現在的柬埔寨文化。從1431年遷都金邊開始,高棉帝國進入【黑暗時期】,成了暹羅和越南反復拉鋸的戰場,1603年後柬埔寨徹底淪為兩方的附庸國,皇室一直被暹越輪流控制,只能不停尋求和依靠西方各國保護。

先發一組,來自泰國高棉三府素林府的現代高棉「傳統」風格服飾,其實和伊善風格差別不大。高棉服飾確實是這區域的服飾源頭,缺乏大城、曼谷這種體量的王國都城,伊善地區很難獨立於高棉文化創造出自己的服飾風格。

先來看柬埔寨歷史照片,1860年高棉女王Ang Mey和她的仆人,發型也是典型的大城王朝風格。兩邊整體在這個年代風格差異不大,但以17-18世紀大城王朝鼎盛時期的國力來說,已經是高棉文化繼承者大城王國反向影響柬埔寨了。這時的柬埔寨處於烏棟時期(1620-1863),因引入越南保護,被趁機移民和越化徹底失去下柬埔寨(胡誌明地區),遺失出海口被迫與世隔絕200年。直到1863年引入法國保護,1867年開始高棉王國成為法國殖民地後才開始接觸世界。

暹羅被割讓的土地

1900年金邊柬埔寨勞動婦女著裝,和同時期曼谷勞動婦女差異不大,底層日常服飾一直都沒有設計可言。

1900年初金邊富裕年輕人著裝,同時期(朱拉隆功)的曼谷市民都已經穿西裝打領帶了,從這個角度看這時期高棉文化被保存在柬埔寨,反而暹羅西化後丟棄了。

富人階級

1900年金邊西索瓦國王最愛的6個子女

1900年柬埔寨西索瓦國王

西索瓦王朝公主

其他一些皇室照片,可以看出這個時期柬埔寨服飾到底是什麽風格, 但其實這就是暹羅拉達那哥欣時期(Rama1-3)風格的高棉服飾。

修復圖,這應該也是一位公主

1930年法國統治時期金邊富裕家庭,服飾也隨著西化了。

第一王國(1953-1970)期間的柬埔寨開始現代化,現代服飾進入日常生活。

這一期間柬埔寨的傳統文化開始復興,照片是1965年的柬埔寨長公主諾羅敦·帕花黛維(Princess Buppha Devi ),她是施漢諾的長女,舞蹈家,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團導演和柬埔寨文化藝術部部長。

以上高棉內容參照Dr. Paul Cravath【花中的大地:柬埔寨舞劇的神聖奧秘】這本專業柬埔寨文化戲曲研究中對她采訪的一段話作為總結:也許是時候重新考慮現代(傳統)服裝理念了。柬埔寨舞蹈風格,特別是服裝,自15世紀以來深受泰國的影響,我們今天看到的精致(傳統)服裝是近代演變而來的。

而後續因為眾所周知的自毀性原因,吉普賽徹底摧毀了自己的傳統服飾。如果搜10年前的柬埔寨傳統服飾,會得到這樣的畫面。

如果用Google搜高棉服飾,依然是淘寶廉價民族演出服風格。其實這種現代批次制式「傳統」服飾泰國也有很多,上文泰國服飾圖片中大量出現。這不是高棉服飾風格的問題,而是柬埔寨經濟和社會發展度問題,除材質因為購買力問題很廉價外,還缺乏好的傳統服飾設計師和手工生產者,這是傳統服飾市場規模問題。

好的柬埔寨高棉風格服飾也有,但問題是設計風格復制現代暹羅皇家服飾風格,細節靠純粹堆砌奢華元素。看到這裏的人應該都已經發現,泰國那些精美漂亮的現代「傳統」服飾,除斯麗吉創造的外,基本都是近20年才被設計創造出來的現代「傳統」服飾,歷史上大家都不是那一回事。文化的再創造不是問題,但再創造的軟實力差影響就大了。

查資料的時候,不可避免的看到大量泰柬的文化爭議,個人覺得這張漫畫很傳神。泰國文化確實像是在高棉文化(吳哥王朝)基礎上打扮得五顏六色的彩色斑馬。但現代的柬埔寨人,是否還能單憑歷史和地理位置代表所有的泛高棉文化?如果可以,這套彩色裝扮的所屬權又是誰的?那麽現在的印度人是否又能代表歷史上所有印度地區對整個泛印度文化擁有所有權?

孟族 / Mon

因為中國人對東南亞歷史了解不多,這裏需要再簡單科普一個概念,暹羅:暹是暹國(大城王國),羅是羅斛國(華富裏王國)。羅斛1349年征服了暹國,暹國在素攀武裏的王室1409年又復了國,中國史籍從此稱大城王朝為暹羅,暹羅實際是孟人和泰人共同建立的國家。蘭納王國也是滅了孟人的哈利奔差王國後才崛起的,類似歷史數不勝數,所以孟人主體和文化實際都已經融入了暹羅/蘭納人中。看完上面那些民系來源,應該知道當年人口遷徙、互相同化和融合究竟是怎麽來的。

歷史上的孟人也被叫成西高棉人,泛指高棉帝國以外高棉人族群。泰國目前這塊土地上曾經的孟人王國叫陀羅缽地,這是孟族建立的非中央集權多民族城邦王國,6-11世紀中南半島眾多泛印度文化王國之一。去談陀羅缽地服飾究竟什麽樣沒有現實意義,只需要知道是一種南印度風格非常重的服飾,泰國人做的復刻想象圖是這樣的。

除湄南河平原孟人融入暹羅人外,現代孟族分布得到處都是。維基百科孟族服飾配圖如下,來自緬甸的Mawlamyine,緬甸那邊孟族確實都這麽穿,這和他們在緬甸分布區域的文化有關。

緬甸各主要民族服飾配圖

而且這一風格已經成了現代孟族服飾代表,網上一搜全是這類,因為緬甸孟族多且獨立於緬族之外,民族自我辨識意識強,他們會一直推他們的服飾代表。

其實這些一看就是批次制造的通用「民族服飾」罷了,非要說就是緬傣佬北部地區風。怎麽來的我很清楚,最早某個村商量著搭配的,然後地區族群內部流行起來罷了,流行得夠廣就成了代表服飾。可你以為這麽穿的才是孟族?先看下中部沙末頌堪府孟族服飾,只能說毫無關系。現在的中部孟族大多是19世紀又從緬甸遷來被安置在此的,文化和習俗已經被周圍環境改變,誰知道他們為什麽要選這套服飾來代表自己。

其實不同民族都可能會穿這類衣服,覺得好看罷了。只要是通用民族服飾,撞衫的多得是,這段話把我上面精心整理的民系服飾部份內容毀掉大半,但其實這才是本文的核心觀點:

所以本文是介紹性文章,不是專業性文章。我也不是什麽民族服飾博主,只是喜歡在泰國到處跑的人文旅遊愛好者,純粹帶大家看看大概的區域或民族風格,一些民系服飾我覺得他們自己都選得隨意得很。

總之文化是用來討論的,不是用來確立標準的,有標準就不會有融合,只會限制文化的進步發展。

蘇族 / Tai So

比較復雜的一個群體,簡單總結就是主要分布在泰東北和老撾湄公河沿岸的孟人族群。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他們的原居住地在泰國中部,拉瑪3世時期被強制遷往此地。但融合了大量其他的族群所以被認為是泰人,信仰類似瑤族的萬物有靈。

制式的代表服裝是這樣的

復原得比較考究的一組

1906年烏隆他尼府Tai So 婦女

奎人 / Kuy or Kuay

奎人的故鄉範圍從泰國東北部的呵叻高原南部,東至老撾南部的湄公河沿岸,南至柬埔寨中北部。跨越三國的山地原住民,常年被誤認為是高棉人,但其實是高棉人的近親族群,兩者平行關系,族群形成和承擔大象飼養的群體有關。

奎人的大象祭司,負責尋找和馴服大象

1900年的奎人武士(這就是象兵群體了)

克木族 / Khmu People

主要分布老撾,越南、中國、泰國少量,國內被歸入布朗族。這是佬北的原住民,在泰人南下後被迫遷往更高的山區。Khmu這個詞被認為和高棉的Khmer同源,但屬於不同族系的孟高棉族群。

服飾典型的北部山地民族風格,看到這類別的風格就是北部地區的山地民族各族群。

德昂族 / Paluang people

主要分布泰緬和雲南山區,主要服飾特點是腰部的裝飾物。

布朗族 / Balang

主要分布雲南泰國和緬甸,泰國的這麽穿感覺是受國內影響。

Bru people

主要分布越佬泰山區,名字意思就是生活在森林裏的人,他們是說越南語的佬系群體。上面介紹過的卡倫人就是被遷徙到湄公河沿岸後改說泰語的Bru People。

Nyeu people

主要分布泰東北、老撾、緬甸的孟高棉族群

Lua people

主要分布撾北和泰北山區,脖子飾物比較特別

泰國越南人 / Thai Vietnames

這個群體在老撾萬象和對面泰國廊開府都挺多的,他們是近代越南人。

Chong People 等

主要分布在泰東和柬埔寨交界的山區,屬於和高棉人平行關系的原住民孟高棉族群。

Nyah Kur 泰東北在猜也彭府山裏的孟高棉部落,實際上這種部落概念族群,是不可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的,接下來類似的族群就不介紹了

藏緬語族

緬族 / Burmese

緬族現在的傳統服飾的代表是Longyi ,而且顏色非常花哨。這是近現代批次廉價民族服飾的普遍風格(大紅大綠大花,中國當年也是),從這裏就可以知道上文說過的泰雅人,也就是緬甸的撣族服飾花哨風格從哪來。文化的流行實際就是這麽一回事,流行風格和經濟發展度有絕對關系。

1880年的緬甸Longyi

1906年

整體變化史

但Longyi其實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才傳入的,在殖民時代之前,緬甸服飾的代表是下圖的樣子。

女士:Htamein 男士:Paso

緬甸服飾也是個大類,個人能力有限就不展開了。但必須知道的是,緬甸服飾和暹羅、柬埔寨都不一樣,是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而且也在歷史中影響到了暹羅服飾。

下面介紹泰緬交界的藏緬語族少數民族

因為住泰北,這部份少數民族接觸最多,而且我覺得他們的服飾也最有特色(北部山地民族風格)。除克倫人外,這個群體基本都分布在雲南、緬甸、泰國、老撾交界山區,少部份能分布到印度,這也是泰北(少數民族)服飾特色的一部份。

克倫人 / Karen People

克倫人其實是個大類,主要聚集在緬甸的克倫邦、緬甸東南部和泰國。克倫人有很多分支,具體看上面的語族,合並介紹吧。

克倫分布太廣太雜人口太多了,坦白說我真不了解他們,在泰國我見到過的克論人多數是隔離區難民。單純搜圖的話現代克倫民族服飾太亂,我用稍微早期的照片。

這張的頭巾和服飾是我印象中的克倫人特色

1968年夜豐頌府克倫人

克倫人支系實在太多,根據分布的地區,都有獨立的名字,就不詳細介紹了。畢竟本文說的是泰國服飾,不是泰國少數民族服飾。但有一個支系大家一定聽過:長頸族(巴東族)/ Padaung,他們也是一種克倫人,最早只在夜豐頌府的巴東縣聚居。

3大特色類別

早期的照片

克欽人 / Kachin People

主要分布緬甸克欽邦至撣邦、泰國和雲南少量。

泰國清邁府克欽婦女

雲南的

傈僳族 / Bisu or Lisu People

我拍的夜豐頌府傈僳藝人 https://www.zhihu.com/video/1752110794601521152

緬甸的

拉祜族 / Lahu People

這族群怎麽哪個地方的衣服連風格都完全不一樣,我就配個圖,沒研究怎麽回事。

泰國夜豐頌府拉祜族

泰國萊興府拉祜族,萊興府和夜豐頌府的關系約等於山上山下。

緬北的拉祜族

中國的拉祜族

哈尼族 / Akha people

我挺喜歡他們服飾的,很有特色,泰北的緬甸邊境山區挺多哈尼族的,我去過好幾個村子。泰國的哈尼族據他們說有8支,服飾各不相同,但基本風格還是有一致性。

清邁哈尼族婦女歷史照片

老撾的比較不一樣,單獨貼一下。

Gong people

人口很少,其他這類別不介紹了。

苗-瑤

苗族 / Hmong People

這個大家很熟悉了,主要分布中國、緬甸、泰國、老撾和美國(越戰原因),苗族分布得也很廣,苗族支系服飾都不同,不介紹了,發部份泰國府苗族的就好。

1984年夜豐頌府苗族婦女

泰國碧差汶府

萊興府

南府

瑤族 / Mien People

這個大家同樣很熟悉,主要分布中國、緬甸、泰國、老撾和美國(越戰原因),腰族分布得也很廣,瑤族支系服飾也都不同,就不介紹了。

我拍的清萊瑤族

其他族群

泰國華人(東南沿海)/ Thai Chinese

現代泰國華人一般有需要時湊個熱鬧穿唐裝風格的服飾,比如泰國總理塞塔春節給華人拜年,不存在真正意義的民族服飾。主要發一些歷史上的照片吧,他們去的時候還是清朝,都穿清朝服飾不奇怪。

1903年,普吉島福建華人,普吉華人很多祖籍福建同安縣。泰南華人以福建籍為主,大體規律是泉州籍在普吉周邊地區,漳州籍在宋卡周邊地區。泰南和其他泰國區域華人祖籍地很不同,歷史原因很簡單,他們去的是馬六甲(現馬來西亞)地區的經濟鏈條相關產業,比如錫礦業。去過普吉或宋卡的可以看到很多大人工湖,那個就是以前的錫礦坑。至於為什麽變泰國人,因為這些地方後來被泰國占了嘛。

1902年北大年福建籍華人,其實泰南華人看服飾,都有峇峇娘惹風格。我無法分辨到底是華人還是峇峇娘惹,峇峇娘惹也叫土生華人,是長期移居後和當地馬來人融合產生的族群。從泰國到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都有。

1941年這張應該不是泰國的

峇峇娘惹目前反而有自己的現代民族服飾,我泰南篇寫不出來的原因就是這個風格已經把泰南泰服帶歪了,不知道該怎麽算。

1915年,南府華人婦女,泰北這個區域我多年調查下來。主觀感受是泰北潮州籍華人雖然不少,但並不像其他區域占壓倒性比例,反而客家華人和雷瓊籍華人特別多。

1915年清邁

1919年清邁

1902年清邁的,中國和泰國混血家庭。

1909年清萊,中國回族,泰北穆斯林群體。

1901年春武裏,潮州籍華人壓倒性比例的區域在泰國中部湄南河平原區域,這和吞武裏大帝鄭信的吸引華人移民政策(這是族源遷徙大頭)及廣東省的暹羅大米貿易有關,廣府、福建和台灣也有各自相對應的貿易族群在。

1897年曼谷

1900年曼谷

1914年春武裏

1915年清邁

泰國雲南人

夜豐頌府泰國雲南華人,肯定是沒真正民族服飾的,當然他們會穿一些中國風格的唐裝之類服飾,就不發了。

泰國印度人 / Thai Hindus

泰國錫克人 / Thai Sikhs

實在是累,晚點再更新吧

這篇回答純碼字不難,但牽涉到查泰文英文資料獲取圖片時代背景和拍攝時間的問題,還有少數民族背景資料,這些查詢和資料整理工作量太大了。手機裏的部份資料圖片,這些看著頭就疼,已經記不得對應的資訊了,知乎丟草稿的問題存在多少年了,實在是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