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子 —— 撣子。
用羽毛 制作的,稱「雞毛撣子 」,主要用於拂去灰塵。
軍隊在參加校閱時,是十分講究軍容嚴整,皮鞋武器擦得鋥亮,一塵不染,這個時候就需要撣子了。但是校閱時,手裏拿著雞毛撣子又不好看,所以就將撣子做成帽子裝飾的一部份—— 盔纓 ,用的時候摘下來,用完後抖摟幹凈再插回帽子上,不僅實用還能增強軍人的威嚴和氣勢,以使軍容壯觀、鼓舞鬥誌 。當然,這樣做的同時也讓軍人看起來更加美觀。
盔纓
古代軍人的頭盔上那一簇毛叫做盔纓,以獸毛或鳥羽插在頭盔頂上的銅管裏。
中原王朝原本用雉翎為纓,一般兩到三根,
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土,就有了現在常見的矛頭狀尖刺底部壓紅色絲纓,
或者盔頂有管狀物,裏面添入盔纓。
盔纓材料,早期盔纓用的著是漂亮野雞尾羽,往後也有用的是牛馬尾毛、染色的絲麻纖維等。漢唐才正式出現絲纓,元明以後才出現了影視作品那種常見的矛槍頭狀尖刺、底部披著紅色絲纓,或者盔頂上有豎管,以利插入盔纓。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在【牡丹亭牝賊】記載:「選高蹄戰馬青驄,閃盔纓斜簇玉釵紅。」證明了明代當時的盔纓正是紅色絲纓。
歐洲中世紀時,騎士頭盔上也裝飾用染色鳥毛或馬尾制作的盔纓,方便敵我雙方辨識和指揮,與中國盔纓作用大同小異。
盔纓在古代戰爭發揮的作用主要是五種:一是標明了古代戰將的高階軍銜等級和身份,只有高階軍官才有資格在頭盔上裝飾華麗醒目的漂亮盔纓;二是古代軍官率軍作戰沖鋒敵陣時,後面的部隊可以看清主官攻擊敵人的方向,以利快速跟隨作戰;三是在戰場上混戰廝殺時,方便讓遠處的人辨識敵我,避免誤傷自己人;四是盔纓起了風向標作用,這如同現代海軍水手軍帽的飄帶,感受天氣風向,方便利用風勢火攻、利用風向控制射箭精度或以利背風處攻擊迎風難以睜眼的敵人;五是盔纓起了把手作用:頭盔外形相對圓潤光滑,單手難以抓提,一遇戰事突發,戰將一手抓取冷兵器,一手難以抓取頭盔肯定措手不及,故盔頂上的盔纓能方便單手快速抓提按戴頭上速戰,避免了耽誤戰機。 [1]
參考
-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835bbb2f9d83d926a7039d93&lemmaId=10003167&fromLemmaModule=pcBottom&lemmaTitle=盔缨&fromModule=lemma_bottom-tashuo-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