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回了趟湘鄉,才發現鄉村是吃貨的天堂

2024-04-08美食

曾幾何時,城市美食的豐富多彩是大家心之向往。但隨著現代餐飲優先追求經濟效益,食材不可避免地摻雜著科技與狠活,「美」逐漸在美食這個字眼中淡出。

吃貨們為了追求吃的真諦,不顧遙遠的距離開車到鄉下,享受返璞歸真。太多時候忘記了食物本身的味道,也就失去了味覺的歸屬感,菜之根本食材為先,回到鄉村,才發現味之根本,一直在這最淳樸的地方。

老家湘鄉,是一個29年未曾回去的家族歷史所在地。記憶中的那片田,那條河都還在,變化的是那一間間土磚房,已經被嶄新的小洋樓替代。一公裏外,有一條街道是每月逢四逢九趕集的地方,記憶中總是聽成「豪氣蓋」,我以為是豪氣蓋世的意思,結果一查地圖,原來叫「壕基界」。

在方圓五公裏大眾點評APP上找不到一家飯店,最近的是在「井字鎮」上,那已經屬於婁底市雙峰縣的地界了。本地人才會知道哪裏有飯店,那是隱藏在民居中的家庭農場。

「左莊家庭農場」,一聽就是姓左的人開的。左姓比較稀少,但是在這裏,左姓比較紮堆。想到近日湖北一景區,推出楚國貴族半價,左姓就在「荊楚十八姓」之中。

這座家庭農場邊上就有一個大池塘,池塘邊有菜地,一條小河在菜地邊流過,河邊有幾只大白鵝在「嘎嘎」的叫聲中張著翅膀耀武揚威,幾只麻鴨就低調多了,在草地裏找著食物,比較呱噪的是那一群走地雞,一直在「咯咯咯」地叫著。我心裏冷笑一聲,再叫今晚讓你們上餐桌。

果然上的第一道菜就是辣椒炒土雞。湘鄉有一道名菜叫「叫堂雞」,我看菜式跟網上圖片頗為相似,問本地長大的堂姐,這是不是。堂姐說這就是炒雞的本地做法,「叫堂雞」辣椒會放得更多,通常兩斤雞肉得放一斤辣椒,那個辣度能把人辣苦。

到了鄉村,靠湖得吃魚,靠山就得吃雞。土雞沒別的好處,就是雞皮夠脆,平時那些良種雞皮軟塌塌的,跟這沒法比。土雞的雞皮脆得咬下去能聽到「咯嘣」的聲音。雞肉也夠結實,那切成小塊的雞肉蘸滿湯汁入口,酸辣鮮香讓人食欲大開。

雞雜自有妙用,把雞血、雞胗、雞心、雞肝煮成一大碗雞雜湯。復合的口感,濃郁的鮮味,讓人喝了一碗還想喝。

靠湖吃魚,這水塘裏的魚現撈上來,分分鐘就送到廚房煮出了奶白色的湯。要說那魚肉的鮮甜,你是能真的吃出甜味的。在湘鄉,不像湖南其他地方,會加入紫蘇葉調味,這裏會放「藿香葉」,「藿香正氣水」的那個藿香。

粉絲鱔魚湯是湘鄉菜的一大特色,這道菜要做得好吃需用土鱔魚。鱔魚去骨,雖然肉塊看上去沒現在市場上那種飼養的鱔魚肉大,但是鮮美是主打一個「誰吃誰知道」。

河蚌是一道城裏難吃到的菜肴。河蚌最嫩的部位是黃黃的那塊形似舌頭的地方。古人曾把一種海蚌稱為「西施舌」,雖風雅,但不免對「四大美人」有所褻瀆。

河蚌之味美,在於蔥姜蒜爆炒後保留的那一份鮮的本真,去其河腥味,口味的妙處,是海鮮無法比擬的。

牛排恐怕是最有口味的一道菜了,其肉質相當緊實,爽脆彈牙,味濃馥香,余味悠長。

辣椒炒肉是湘菜中知名度頗高的一道菜,也是最為常見的一道菜。在湘鄉,很多人早晨喜歡吃飯,一道辣椒炒肉,是清晨開啟每一天的正確方式。

臘肉切得很薄片,並沒有加入太多的配菜,直接配以幹辣椒一番爆炒。臘香味十足的脂肪足以將人香迷糊了,再咬下彈韌的臘肉皮,滿口盡是「年」味。

油豆腐最好吃的做法在湖南,咬開軟韌的油豆腐皮,裏面蜂窩狀雪白鮮嫩的豆腐心,飽吸了湯汁,滿口都是家鄉的回憶。

春天的時令,自然是漫山遍野的野菜。油菜花開滿了田野,那最脆嫩的油菜花菜薹,爽口中飽含春天的氣息。一盤這樣的蔬菜上桌瞬間被人秒光。

春天的小筍跟臘肉,是否寓意著冬春的交接呢?其實我沒想那麽多,主要是小筍將臘肉的滋味吸了過去,滋味更迷人。

晚餐去了一家名為「常勝」的餐館,離伯父家有二十分鐘的車程,堂哥說這家館子酒香不怕巷子深,經常有湘潭、婁底和甚至長沙的老饕開車過來吃。水魚做的是一絕,我表弟對這家的水魚那是念念不忘。

不同於飼料餵出來水魚的松散肉質,天然成長的水魚肉質看上去就很緊實,那奶白色的湯,聞上去都能感受到鮮甜。

水魚裙邊柔滑,入口即化,留下一抹清香。水魚肉結實入味,褐色的肉紋理有致,咬下去香味獨特,爽口彈牙。近三百一斤的水魚,一大盆瞬間吃個幹凈,不過癮又點了一盆。

無雞不成席,鄉村吃雞就放心大膽的吃,就連那雞胸肉都有幾分彈勁兒。

鱔魚依然是必點專案,還是湘鄉的做法,跟粉絲一起煮湯。

臘肉炒洋姜,是一道新奇的菜,洋姜非姜,又稱為菊芋,看上去像生姜,實際口感脆脆的。

帶皮的洋姜腌制後,吃上去有些甜味,滋味感覺有點奇怪,但是跟切片的臘肉炒一起,有一種以假亂真的感覺,本想吃臘肉,夾一塊卻是洋姜。

蛋糕花,也稱為湘鄉蛋卷或是蛋糕。這道菜在湘鄉的宴席上可是第一道上,謂之「頭菜」,熱氣騰騰的蛋糕花一上桌,撲面而來的熟悉氣味,湘鄉人兒時回憶瞬間湧上心頭。

壇子鹹菜跟應季的小筍炒成了一道超級下飯的小菜。舀一勺放白米飯裏拌起來,別提多有滋味了。

第二天我們要去堂姐家看看,從中沙鎮到金藪鄉,從湘鄉最南部到了最北的鄉村,經過一個叫馬坪鎮的地方。這裏的客運站旁邊有一家叫「客運酒家」的地方。老板炒得一手好菜,平時都是兒子掌廚,只有熟客來了,才親自下廚露兩手。

在這一帶,過年主菜不是扣肉,而是這道蹄髈。蹄髈看上去色澤誘人,香味一陣陣襲擊我的嗅覺,人性中對於脂肪原始的熱愛覺醒。

用刀把碩大一個蹄髈切成一片片,那白花花的脂肪一點都不油膩,只有香味,更絕的是那瘦肉,咬下去雖軟但有一絲彈韌,雖爛但不散,是土豬肉無疑了。

一只整雞配以藥膳蒸制而成,可能放了冰糖的緣故,雞湯微微有些甜味。這道菜據說只有這家能做出這個味道,很多人慕名前來學習,看完全程回去依然不得法。

在湘鄉北部,鱔魚粉絲湯有了另外一種詮釋。在這裏,紅薯粉代替了粉絲,鱔魚帶骨切得細碎,留著鱔魚骨,湯會更鮮美,在中國傳統烹飪中,鱔魚骨是吊高湯利器之一。

清爽脆口的拆骨肉和蔔辣椒炒肉是兩道下飯菜,在湘菜中,下飯是永遠的主題。不知不覺中,一碗接著一碗的白米飯下肚,吃貨成了真真正正的「幹飯人」。

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沒有一家又一家網紅店,只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鄉村小館。到這裏來,跟大自然親密的接觸,吃貨們也開心地接受著來自大自然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