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0年代浙江釀酒業攤飯法釀酒和榨酒煎酒之工藝及黃酒之名稱
一九三0年代浙江釀酒業攤飯法釀酒、榨酒、煎酒之工藝及黃酒之名稱
(乙)攤飯法 每紅用糯米一石四鬥至二石不等,視酒之濃度而異。其浸米時間,比較長久,紹興本地產之糯米,浸二十日,無錫丹陽等處產之糯米,約需浸半月,但浸米之時間,又隨氣候寒暖而判定之。浸米完了後,將米與水漿分離蒸熟,其蒸時間,每次約需三十分鐘,乃平鋪於竹編之筵上攤冷之,普通俟蒸米(筆者註:飯)溫度降至攝氏六十度左右時,可得下缸,惟遇下缸時,天氣過冷過暖,則攤冷之溫度,必需變更,冷時較高,暖時較低。當蒸米(筆者註:飯)倒入時,缸中先置三漿四水,或三漿三水,或三漿五水,依釀酒之品質而不同。所謂漿者,浸米之水而含有米汁者也,用此漿時:務去其沈澱物。
米(筆者註:飯)既下缸後,乃傾入酒娘九斤,麥曲三至四鬥,工人二人,各持木耙混合攪勻,使全體溫度至攝氏三十二度時,乃覆缸蓋與缸衣,經過十余小時至二十余小時,即開頭耙,故入缸完畢之當夜,須註意其發酵情形,距開頭耙後六至十小時,即天二耙,此兩次開耙之操作,最為重要,若頭耙時間較遲者,二耙須較早,頭粑較早者,二耙須較遲,以調節之。自入缸至開耙完畢,大概需一星期,此後可任其在缸中繼續發酵,不必再加人工,其貯藏用酒缸或改疛入酒壇均可,俟七十日隨發酵完足,始可榨取,將酒與糟粕分離。
榨酒之器,皆以木制,為橫桿壓榨式,高約一丈二尺。榨箱星長方形,長約四尺半,寬約三尺半。榨袋概綢制。用酒醪灌於綢袋中,以竹箬縛其袋口,疊積於酒槽上,約百余個,酒袋因重疊之故,酒液即從槽底之溝流入缸內。迨其初酒流盡,始加榨蓋於綢袋上,蓋上遞加榨枕,同時取板桿,一端插榨柱上,又一端遞加重石,以橫桿壓榨作用,壓十余小時,致袋內酒液盡量流出後,始將綢袋內糟粕取出。是稱糟粕,可制造燒酒之用。
榨得之酒,謂之新酒,或曰白酒,含有微生物,殊難久貯,故需入鐫煎之,一經燒煎,名曰老酒,其每鐫可容酒二百五十斤許,煎沸之程度,約攝氏五十六度,至酒中泡沫集中一點,以竹篩除去之,一達沸點,立即灌入壇內,越時取飲,是酒色白帶青,故名竹葉青。該酒貯藏多年,然後取飲者,則謂之曰花雕。若煮酒殺菌時,更加炒糖著色料,致色呈黃褐者,則稱之曰狀元紅。凡釀造時,米量特別加多者,則謂之加飯酒。釀造時不用水,而以酒代水,再與糯米、麥曲混和發酵者,渭之善釀酒。總之白酒、新酒、老酒、竹葉青、花雕、狀元紅、加飯酒、善釀酒等,名稱雖多,實皆米酒(筆者註:現稱黃酒)之一也。至路酒、市酒等名稱,乃以行銷地點而別,銷外路者曰路酒,銷本地者名市酒,無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