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做舊的老白茶到底長什麽樣?實拍圖拿給你看,有圖有真相

2024-05-06美食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正選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之前有位外省茶友不相信,白茶散茶也能做舊。

按他的想法,現在外面看到的做舊老白茶,幾乎全是黑乎乎的茶餅,散茶哪裏有人做舊?

很顯然,對方將白茶做舊想得太簡單。

白茶的做舊,類似假古董、假文物。

透過各式做舊手段,將一款茶喬裝偽裝一番後,再對外標註高齡身份。

譬如,宣傳成十幾年陳老茶。

譬如,講一段故事,將其包裝成海外出口再回流的老茶。

譬如,告訴你這款是茶農珍藏的祖傳老茶,90年代存到現在,接近30年陳……

故事不斷,偽裝不斷,貓膩重重。

生產做舊茶的人,從來不局限於散茶、餅茶。

只要有造假利潤空間,便能源源不斷批次生產出各式「老茶」。

魑魅魍魎的劣質做舊老白茶裏,今天特意找出一款散茶素材。

透過一組圖,手把手帶大家看破背後貓膩。

【2】

一、碎茶多,極少完整葉片

拿到一款茶後,初步先看整體。

圖中的這款茶,任誰看了都得搖頭。

因為茶葉有些碎。

細看全域,看不到幾片完好葉片。

將表面的幹茶撥到一旁,底下更是鋪滿一層碎葉。

超過十之八九,全是斷裂碎葉。

這樣的茶單看品相,就沒有檔次感。

二、整體用料低端,摻雜大量茶梗

考慮到幹茶是易碎品,一款茶在加工完畢後,後期但凡磕到碰到,都會造成碎茶損耗。

幹茶稍微有些碎,在鑒茶時只能算是外觀印象分不高,不算品質硬傷。

但細看整體的幹茶用料,也不容樂觀。

制茶原料太過粗糙、粗老。

一大筐幹茶內,茶芽占比極少,零星稀疏。

剩下的絕大多數,都是粗老葉、茶梗、蠟片、寬葉……

從制茶經驗看,這麽粗老的用料,意味著茶味淡薄、帶粗老味、不耐泡。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此低端的用料,做不出好茶葉。

三、大量黑褐色梗葉出現

木桶的「短板效應」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當我們在鑒定一款老白茶時,不妨借鑒短板效應思路。

即,找出明顯的缺點。

圖中這款具體年份不詳的「老白茶」,整體觀感並不舒服。

裏面大部份的茶梗與葉片,顏色呈現不自然的黑褐色。

話說,這些黑褐葉是怎麽出現的?

照常密封保存,將一款白茶存8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

也不至於將原本以綠為主的葉片,360度大跨越,轉變成黑乎乎的顏色。

這種黑褐梗葉的出現,源於制茶不當。

通常,將一批茶青收回來後,沒有及時攤開。

厚厚的堆放在角落,悶在茶堆當中的茶葉既難透氣,也不能順利散熱。

時間一長就會被悶堆、渥堆。

制茶期間被渥到的梗葉,烘幹之後便是這樣的黑褐色。

成堆湊近聞,還帶有不新鮮的悶味、漚堆味,並不好聞。

四、芽頭表面的茶毫稀疏,顏色偏黃

茶毫廣泛分布在白茶的細嫩芽葉上,茶毫稀少,說明這款茶采老了。

但從圖中的茶芽細節看,它屬於「局部斑禿」。

圈起來的位置,茶毫幾乎掉光了,突出了暗黑底色。

這種局部脫落的茶毫,說明制茶時受到機械外力影響,造成茶毫損毀。

單獨一根兩根茶毫稀疏,脫毫明顯,不能證明什麽。

但從整體上看,它的茶毫顏色很古怪。

呈現偏黃、灰黃的顏色。

這放在老白茶身上,絕對不自然。

白茶的芽葉陳化,是同步進行的。

新茶時,芽頭表面的茶毫顏色尚光亮,呈現銀白、亮白色。

逐年久存,存成老茶後,會慢慢轉變成花白、暗白色,色彩飽和度下降。

但不會出現由白轉黃,若有,證明它並非自然陳化。

而是經過渥堆做舊後,導致的「做舊整容後遺癥」。

五、嫩葉背面沒有毫

仔細翻看一圈下來,雖說沒有泡開試喝,但心底在懷疑這不是福鼎原生的茶。

而是來自外地產地。

因為它的樹種,不像福鼎當地的大白茶、大毫茶。

引起這番猜測的原因是,它的嫩葉背面幾乎沒有毫。

熟悉白茶的茶友都知道,用福鼎大白茶、大毫茶做出來的幹茶成品,最顯著的外觀特征是,芽葉表面多茶毫。

從茶芽表面,到葉片背面無一不是,密密覆蓋。

而這篇展示出來的負面茶葉樣品裏,它的葉片背面沒有茶毫。

粗老成熟葉片的背面,伴隨葉片自然發育成熟後,茶毫大量脫落也就算了。

關鍵是連緊挨著茶芽、相對偏嫩的葉片背面也沒有毫。

憑此細節可以推測,這不僅是用料粗老那麽簡單。

而是它的茶樹品種,從一開始就不適制白茶。

只是隨便選了便宜的外地茶青,潦草加工粗制得來。

六、幹茶反差色明顯

整體一眼看去,十之八九都是黑褐色葉片。

能依稀保留綠色的葉片,極少。

前文已經分析過,這種黑褐葉屬於渥堆做舊產物。

黑褐色占比越多,說明渥堆嫌疑越大。

但奇怪的是這堆茶當中留有個別綠色葉片,看著並沒有被渥到的痕跡。

一綠一黑,形成鮮明的反差色。

這放在一款茶身上,並不自然。

像一個人的膚色,暖白色、暖黃色、粉白色等基礎膚質不會貿然改變。

白茶的基礎色,也是如此。

不會出現九成「衰老」,一成「尚新」。

這種新老反差色對比,說明這款茶在做舊時摻雜了小心思。

大部份采用渥堆做舊,然後摻了少部份自然陳化的幹茶,混淆視線!

七、出現大量木質化硬梗

曾經回答過一個提問,帶有茶梗的壽眉能買嗎?

這得分情況看,白茶壽眉采茶樹嫰梢一芽三葉、一芽四葉為原料。

連芽,帶葉,帶茶梗一起采下。

買壽眉時遇到茶梗,再正常不過。

但正常情況下,壽眉的茶梗不應太粗糙。

看幹茶,僅是嫩嫩的梗莖。

泡開後上手捏一下葉底,茶梗是柔軟的,舒展鮮活有彈性。

而圖中的這款茶,不僅用料低端,含有大量粗老梗葉。

細看茶梗,還是硬邦邦的木質化硬梗。

這說明,內在茶味早已流失。

這樣的茶,哪怕悶著喝,也喝不到多少滋味!

八、葉片卷縮現象明顯

白茶壽眉的幹茶裏,葉片宜舒展。

自然舒展的葉片,說明制茶時,茶葉沒有被拘束。

反之,如果一款壽眉當中,大量葉片卷縮、蜷縮在一起,不是什麽好事。

這種卷縮葉,說明在制茶之初的攤晾環節,茶青堆疊在一起。

或是攤晾不及時,或是堆得特別厚。

總之,葉片在互相交疊之後,葉片沒有大手大腳攤開。

最終制出來的,就是大量蜷縮葉。

好似晾衣服,剛從洗衣機裏拿出來的衣物如果沒有抻平,而是直接晾。

最終曬幹出來的襯衫、T恤等,全是皺巴巴的。

對白茶攤晾萎雕而言,攤晾不及時,或者攤晾太厚,會導致做出來的茶帶悶味、不鮮爽。

憑此小小細節,能窺見不少制茶缺陷!

【3】

今天拿出來展示的這款「老白茶」,問題貓膩多多。

除了上述盤點出來的外觀缺陷外,幹茶取出來時還帶有一股發酸的悶味。

在買茶時,即便再不懂茶,看到這類具體年份不詳的老茶千萬別買。

因為它的外包裝上,沒有任何產茶年份資訊標註。

而是直接印刷了三個明晃晃的大字——老白茶。

其實,這一看就是假的。

正兒八經的白茶,擁有明確命名規範。

年份+品類是最基礎資訊,不可或缺。

比如,2018春壽眉、2017白露餅、2013白毫銀針、2015高山白牡丹……

憑借詳細生產年份,才能推算出一款茶的具體年齡。

如果連基礎的生產資訊都沒有標註,這樣的三無茶何談可信度?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註【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