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所以,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也是北方某小山村原汁原味的習慣。記得小時,經常吃的主食是饅頭,烙餅,包子,餃子,花卷,面條什麽的。而且人們為了避免吃的東西單調,對面食各種的「搞花樣」。比如,僅是餅一項,就有什麽發面餅,蔥油餅,燒餅,油餅,千層餅等等。
小時候,天天吃面食,那時候對包子,花卷和饅頭就比較疑惑,感覺這三個是同一類東西的不同組合類別罷了。花卷是加了一些配料並且被五花大綁的饅頭而已,而包子則是吞了更多配料的饅頭而已。本質上都是面粉和配料按照不同的比例和方式的組合,只是起了不同的名字而已。
但進入城市生活了多年之後,突然發現,面食已經很少出現在餐桌上,不知不覺中,連喜歡吃面食的習慣也改掉了。
而究其原因則是面食太難做了,尤其是揉面團也就是「和面」這個攔路虎太難了。
~~~~~~~~~~
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苦學過和面哈?我一直感覺和面工是一類「技術工種」,先取一些面粉,然後淋上適量的溫水,然後開始用手攪拌,如果一切順利,然後就可以開始揉面團了。在這過程中,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如果你一直掌握不好水量和面量,可能很快你的面袋子就見底了。
而且,就算你不小心揉成了面團,還要考慮不同主食需要的面團條件不同,比如作饅頭的面團需要更濕一些,而如果包餃子,則需要更硬一些。
假設讓你分別學習和面和制作咖啡,估計,你都可以品嘗自己沖泡的咖啡了,揉面團這種高級技能,你也未必能掌握。
而反觀蒸米飯,你所需要記住的就是要洗米,放上高於米一指肚的水量,插上電開啟開關就好。這麽一對比是不是蒸米飯就很「天使」了?
~~~~~~~~~~
其實,在電飯煲出來之前,在北方蒸米飯也是一種「技術活」,這也導致我小時候很少吃米飯。
記得那時候,我家鄉確實是真的「蒸」米飯。洗完米之後,會放在大鐵鍋裏面用水煮,直到生米變成熟飯,然後,放在一種廚具上,繼續蒸,這樣就獲得了兩種東西,分別是粘稠的米湯和蒸米飯。
那時候,吃一次米飯所需要的折騰量,也不亞於過一次節。
但隨著電飯煲的興起,瞬間在這場廚房的爭奪戰中,米飯取得了優勢,因為它變得足夠簡單。
而反觀和面,雖然市面上已經有和面機這種器材,但和人手工和面相比,依然有口感上的差距,以至於到現在,和面依舊紋絲不動地擔任著攔路虎的角色。
~~~~~~~~~~
雖然說面食和米飯,但這就很像我們的人生中的感悟。
1. 雖然我們很多人的起跑線是一樣的,但有些人在奔跑的過程中,不斷地改掉影響自己效率的難題,不斷地積累微小的優勢,等到有一天,這些微小優勢的積累,成為了我們無法追趕的差距。
2. 不要去相信所謂從小培養的習慣是刻在骨子裏面的,習慣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個頑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會放棄堅守習慣而選擇高效。
3. 你贏過對手所依靠的,未必是肉眼可見的巨大優勢,可能只要微小的優勢就好,前提是自己不斷地去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