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潛心喝茶的第六天——竹與茶

2023-12-07美食

周日的成都是個艷陽天,草坪上長滿了人,就像雲南山野裏雨後長出的蘑菇。趁著陽光正好,驅車到興隆湖曬曬太陽,把前段時間買的帳篷拿出來曬了曬,順帶也把自己曬了曬,好好享受了半天日光浴,將體內潮濕陰晦之氣統統祛除。趁機泡一壺茶,小音箱裏迴圈播放積倫的歌【爺爺泡的茶】,當了一盤愜意的成都人。

露營地真有點「陽崖陰林」的意思

學完「一之源」,不知不覺已將其融入了生活。比如,周末曬太陽,並沒有在草坪,而是選擇了一處向陽的小山坡,靠著幾顆小樹,真有點「陽崖陰林」的意思。學完「二之具」,發現了一個特點,好多與茶有關的器具都采用竹子制作,采茶、蒸茶、搗茶、拍茶、焙茶、穿茶、藏茶十六件工具中,采茶的籝(yíng),蒸茶時的「箅bì」,晾茶的「篣筤páng láng」,穿茶的樸,藏茶的育,皆為竹制品,或許竹清香之氣與茶正相宜吧。

茶與竹,雖形態迥然各異,但皆為文化載體,茶質樸淡泊,竹清傲高潔,都是高尚純凈之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對文人而言,竹象征著高風亮節,家居之所有竹,立顯高雅。因此愛竹及茶,文人品茶,總愛與竹相伴,借以洗滌心境、提升意境,茶竹因而結緣。很多文人贊竹亦愛茶,「琴棋書畫詩酒茶」,常伴文人雅士左右。陸羽評茶:「上者生爛石」 ,鄭板橋謂竹:「立根原在破巖中」,竹與茶的生長環境相似,基本都在南方,竹海亦是茶鄉,國內產茶地區大多如此,如浙江安吉,竹海之名早於白茶之鄉。無論是制茶之器具,還是泡茶時,擺一席竹制茶案,竹筒取水,竹匙取茶,茶筅點茶,茶與竹,早已緊緊聯系在一起。

學完前兩節,有一點不太理解,文中說蔎(shè)為「蜀西南人謂荼曰蔎」,「巴川峽山,紉谷皮為之」。但是,作為地道四川人,這兩個說法卻一點兒也沒接觸過,也許是經歷了湖廣填四川滄海桑田,巴蜀之地,早已物是人非事事休了吧。小時候興隆湖還是一片荒地,沒想到現在會變成這樣一個網紅打卡旅拍勝地,有時候吧,可能祖上幾輩子積德,才換的後輩這一代的福報。飲水思源,吃茶同理,革命先輩的犧牲奉獻換來了如今的太平盛世,中華民族老祖宗們的智慧在歷史長河中始終福蔭著子孫後代。

茶質樸淡泊,竹清傲高潔

下面將學習的原文分享給大家。

二之具

籯(1):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2)。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者,茶人負以采茶也。(原註:籯,音盈,【漢書】所謂「黃金滿籯,不如一經。」(3)顏師古(4)雲:「籯,竹器也,容四升耳。」) 竈:無用突(5)者。 釜:用唇口者。 甑(6):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系之(7)。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註於甑中,(原註:甑,不帶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亞者制之,(原註:亞字當作椏,木椏枝也。)散所蒸芽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為佳。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襜(8):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規置 襜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9):一曰贏子,一曰蒡莨(10),以二小竹,長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棨(11):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谷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四五十斤為小穿。穿,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鉆、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塘煨火,令煴煴然(12)。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原註:育者,以其藏養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