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南翔小籠為啥出名?

2024-03-05美食
嘉定南翔的小籠,是名氣響得呱啦啦的中華名點,俗稱南翔饅頭、緊酵饅頭,但是它最初的名字卻叫南翔大肉饅頭。它的成名與南翔的古猗園有關。
一百多年前,上海的文人雅士常到南翔古猗園吟詩作畫,探古訪幽,飲茶會友。
當時,南翔鎮上有位姓黃的老板,在隆興橋南堍開了一家日華軒糕團店,由於生意不景氣,便讓養子黃明賢挎著竹籃到古猗園裏兜售叫賣。這時的黃明賢年方十五,聰明伶俐,生性乖巧,既會做生意,又能說典故,因此頗得遊人歡喜。黃老板病故後,二十歲的黃明賢便繼承父業,經營起大肉饅頭。
黃明賢接手日華軒糕團店後,制作的大肉饅頭餡大味鮮,但同行欺他不是本地人,處處排擠他。於是,黃明賢又只好挑著饅頭籃,到古猗園中叫賣。
每天,他準時到園內的畫舫不系舟上,滿座正在賞畫吟詩、臨窗觀魚的遊客,便會紛紛掏錢買他的肉饅頭,即肉包子,但都是只吃肉餡,不吃面皮,將包子皮捏碎拋入池中餵魚取樂,還逗引池中放養的白鵝展翅拍浪,前來搶食,湖面上一時熱鬧非凡。黃明賢的兩籃大肉饅頭,一售而空。久而久之,只要黃明賢的身影一出現在不系舟上,鵝群自會遊來,魚群頓時聚攏舟邊,遊人便紛紛購買他的大肉饅頭,憑欄投餌,觀魚賞鵝。古猗園因之遊人大增,黃明賢和他的大肉饅頭竟成了園中一景。
南翔鎮上另幾家饅頭店,聽說古猗園生意好做,也都擠過來搶生意。黃明賢便動起腦筋,改進制作,想出了「重餡薄皮」和「以大改小」兩條妙計。他將一兩面粉搟成薄皮,制成十只形如荸薺的小饅頭,玲瓏小巧,逗人喜愛;以精肉為餡,拌以雞湯肉凍,撒入研細的芝麻,按不同節令拌入蟹粉、春筍、蝦仁,並規定每只小包子必須褶皺十四折以上,蒸熟後必須不破不爛,晶瑩透明。這一招,使黃明賢的小饅頭一舉成名,成為了皮薄、汁多、餡大、味鮮的獨家美味。由於是在古猗園裏叫賣兜售,又是用小巧的竹蒸籠蒸制的,所以遊客皆稱之為古猗園小籠饅頭,呼朋邀友,相約前來,大快朵頤,古猗園小籠饅頭甚至比南翔還要出名。為了擴大影響,提高聲譽,拒絕冒充,黃明賢決定當眾獻技。
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古猗園張燈結彩。黃明賢在白鶴亭內擺上八仙桌,放上二十只小碟,每碟中放入一只剛蒸透出屜的小籠包子,親自一一戳破餡皮,流出的汁水都正好剛滿一碟。觀眾數百余人,贊聲不絕,爭相購買。
黃明賢的小籠饅頭在南翔出名後,他又在古猗園北門對面開了一家松鶴軒饅頭店,也常常是顧客盈門,供不應求。後來,旅居滬上的南翔人,在上海的城隍廟和西藏路,也開起饅頭店,都掛名南翔小籠饅頭,至今聲名不衰。如今,南翔小籠包還做成冷凍食品,遠銷香港、日本和東南亞各地。
【嘉定民間故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