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中國「尷尬」的5種餐點,本地人當「寶」,外地人根本就吃不慣

2024-01-22美食

俗話講「民以食為天」,中國人是最看重吃食,也最愛在吃食上做講究的。

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即便不習慣,但也對這些餐點的存在感到見怪不怪了。

然而當外地人第一次試吃這些地方特色時,卻發現根本吃不慣。究竟有哪些地方美食的處境十分「尷尬」呢?它究竟該不該被稱作「美食」?

混世魔王:北京豆汁兒

「我來北京只幹三件事,吃烤鴨,涮羊肉,喝豆汁兒!」

這是很多人去北京旅遊時的三大「誓言」,畢竟除了繁多的歷史遺跡外,北京最出名的東西恐怕就是這三件獨具特色的老北京傳統美食了。

然而當外地遊客們真正吃到豆汁兒以後,卻忍不住直呼其是「世界上最奇葩的黑暗料理」,沒有之一。

無數人描述豆汁兒為「餿臭的老頭兒胳肢窩洗豆水」,深感它猶如潲水一般的味道讓人難以下咽,即便是做了一萬遍心理準備,也難以堅持下去。

臭得出彩,酸得離奇,這是北京豆汁兒的口味特點。且作為一個本身就好似餿臭的食物,它竟然還有保質期,完全經不得長途跋涉。

這也讓豆汁兒的傳說在口口相傳間,傳出了一絲魔幻的意味,成為一種讓人恐懼又好奇的食物。

豆汁誕生於一次偶然,最開始的時候,他只是粉坊師傅制作綠豆粉的副產品,也就是綠豆糊殘渣酸液所發酵制成的一種食物。

據聞豆汁兒的歷史悠久,早在遼宋時期就已成為了北京民間的一種大眾化「美食」,初嘗覺得渾身難受,心理崩潰,但是有些人卻就愛好這一口特殊氣味,即便排上長隊也要來上一碗。

不過即便被稱為「北京民間美食」,但北京民間卻仍有大部份人難以接受豆汁兒,可以說是一個被本地人愛著,但又被本地人也嫌棄的尷尬早餐。

它本來是沒有什麽名氣在的,然而到乾隆一十八年的時候,有臣子上奏乾隆說有新興之物名為豆汁,可以降火解膩。

乾隆聽後便叫人將豆汁引進皇宮,召集群臣共嘗以後,在座大臣無不拍手叫好,豆汁兒之名便傳了出去。

汪曾祺曾在作品【豆汁兒】中寫道: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雖然酸臭難忍,可豆汁兒的確是個好東西,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粗纖維和蛋白質,有著祛暑清熱、健脾開胃的功效,也難怪梅蘭芳常常喝豆汁兒滋潤嗓子。

面中沙漠:武漢熱幹面

說起奇葩尷尬的早餐,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武漢「過早」文化中火熱的熱幹面。

武漢是中國三大火爐城市之一,夏季高溫難耐,為了防止面條變質,當地人常常會在其中加入食用堿,制成熱幹面的前身,切面。

每到清晨上班上學的時候,街上便會出現各種熱幹面的小攤或是門店,當地人紛紛駐足購買,即便是時間緊急,他們走著路也要將這碗面吃完。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武漢人每年都要幹掉六百萬碗熱幹面,可以說過早之中除了熱幹面,那邊只剩下熱幹面以外的早餐。

然而走出武漢以後,很多人卻表示難以接受熱幹面。其原因就正如熱幹面的名字一樣:真的太幹了。

除了堿水面以外,芝麻醬也是熱幹面的特色之一,沒有芝麻醬,那熱幹面便不能被稱為熱幹面。

但正因有了它,濃厚的芝麻醬緊緊地包裹住了每根面條,將面條上所剩不多的水分全部吸幹,導致熱幹面的口感不僅黏糊,還非常地抻人,哽得人直捶脖子。

細數網上對於熱幹面的評價,無一例外地是在詢問「太幹吃不下去怎麽辦?」「熱幹面怎麽做才不會太幹?」

再加上其實有很大一部份人並不喜愛麻醬的味道,兩個理由一疊加,熱幹面自然也就很難走向全國。

狂野早餐:河南胡辣湯

作為河南的地道早餐,胡辣湯的賣相看上去的確有些糟糕,讓人不禁對河南產生疑惑:不是農業大省嗎?怎麽就吃這個?

然而之所以能成為全省早餐中的扛把子,狂野的胡辣湯自然不是什麽泛泛之輩。

清晨起個大早,沿著街邊找到一家看上去平平無奇的胡辣湯早餐店,佐著油條灰餅一起下肚,那股食物的醇香讓人感到幸福滿足。

胡椒的胡辣味是這道早餐的靈魂,在辣椒還未傳入中國以前,不管是河南也好,還是極愛吃辣的西南地區也好,都有用胡椒、花椒、姜、茱萸等驅寒暖胃。

大早上來上一碗胡辣湯,提神醒腦又能暖胃驅寒,吃完以後整個人酣暢淋漓,精神抖擻。

但對於很多外地朋友來說,胡辣湯的存在就是一種災難,首先是外觀上不夠美觀,讓很多人難以突破心理防線,去吃上一口看上去極有可能踩雷的早餐,壞了一整天的好心情。

其次便是胡辣湯辛辣的口感,讓無數習慣了清淡早餐的人們倍感疑惑,早餐搞這麽多香料做什麽,這口味會不會太雜了?

最後最主要的問題便是胡辣湯的勾芡問題,許多地方做湯並不會勾芡,然而胡辣湯卻在勾芡以後顯得格外濃稠,胡椒味也隨之變得濃郁。一旦技術不到家,就會產生粘膩的口感,不僅勸退外地遊客,更勸退本地人。

南海奇葩:海南糟粕醋

若要說什麽美食走不出本地,那當屬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海南鋪前糟粕醋了。這是一種非常開胃的美食,有人拿它做鍋底、有人拿它做開胃小菜,自然也有人拿它做早餐午餐。

在當地人的眼中,糟粕醋有著一種「點石成金」的魅力,這種由酒糟發酵而來的醋酸似乎天生帶著一種平衡之力,可以為食物再添一絲酒香、米香、醋香以及椒香。

食用糟粕醋的時候,往往會加上一些蔬菜、海菜、海鮮以及動物內臟,吃一口酸辣開胃,口齒生香,如果再往其中添上海南特有的腌粉,似乎也是一種不錯之選。

不過對於糟粕醋究竟是何時誕生的,又是誰發明的,在糟粕醋的發源之地鋪前鎮,卻並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只是當下的很多人都感覺,這似乎是一種從小見到大的美食。

關於糟粕醋的起源,當地有著兩種觀點。一是從古至今,因為地理位置原因,海南與東南亞國家的來往較為密切。

泰國有一道世界名菜叫做冬陰功,不論是外觀還是口味來看,兩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處,所以很多人便認為這是兩地商人交流溝通得來的產物。

不過吃過冬陰功和糟粕醋的人都會明顯地感覺到,說他們同出一脈似乎有些勉強。

另一種說法來自於海南鋪前當地的一戶釀酒人家,因為海南本地本就有著釀造米酒的習慣,且作為酒糟的的產物,糟粕醋的由來似乎顯得更加合理。

要想制作一瓶正宗的鋪前糟粕醋,需要將釀酒後的殘渣繼續加工,蒸好酒飯拌上酒曲,然後放入大缸內等上一月的發酵時間。

等到酒曲在高溫高濕中發酵為天然的醋酸後,便可對其加水稀釋,然後高溫蒸發掉殘剩的酒精。拌上辣椒油和蒜頭油以後,一瓶地道的糟粕醋就制作好了。

糟粕醋酸辣可口,開胃生津,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講,糟粕醋卻和黑暗料理無異,很多人吃不慣它的醋酸味,更享受不來其中夾雜的各種海鮮、內臟,對於非沿海人來說,這道菜簡直可以用「腥酸至極」來形容,是絕對不會再碰一次的存在。

走不出省:廈門沙茶面

除了海南三亞以外,福建廈門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濱海勝地,每至春秋時節,來到這裏旅遊的遊客可謂一波接著一波,數量驚人。

當你走在廈門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是福建特色美食沙茶面的身影,並且隨時隨地都有人前去光顧。

沙茶面起源於東南亞,在中國主要分為閩南沙茶與潮汕沙茶。沙茶醬是整碗面的靈魂所在,主要制作調料有蝦幹、魚幹、蔥姜蒜等。

對於喜歡吃沙茶面的人來說,它是一種甜香爽口,油而不膩的美食,就像 在糟粕醋一般,帶著一種非常奇妙的鮮味。

但是對於很多外地遊客來講,一口下去卻滿是濃厚的魚腥味,吃起來讓人倍感惡心。

堿水油面、炸豆腐、鹵大腸、蝦仁、沙茶鹵湯、綠豆芽是一碗沙茶面的標配,當你走到廈門,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門店都在說自己是「最正宗」,但幾乎所有人家的沙茶面味道都不一樣。

這直接導致了遊客在慕名前往的時候,難以購買到旁人所推薦的那家口味。

更何況沙茶面之名或許還不及糟粕醋來得名氣大,很多人也是走到廈門以後才聽說有這麽一個傳承許久的特色美食。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螺獅粉、臭豆腐這樣的奇葩美食也能享譽全國,相信這些美食也總有一天能碰見對的人,走出當地,火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