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有這樣一個季節,家家戶戶趕早上山,仔細尋找,只為采到一份獨一無二的新鮮,這份來自大山的饋贈只需最簡單的加工,就能化身一道美味。不難猜到,這就是自古被譽為「山珍」的菌物。提到吃菌子,人們的第一印象總是雲南,其實同屬「西南F4」的貴州,是個中國隱藏的菌子大省。
如今恰逢菌子季,7月7日-7月11日,地道風物團隊聯袂多位菌物及美食專家學者和大V共同開啟 「吃菌子 來貴州」風物之旅 ,來到這個夏菇大省,品嘗地道的黔菌風味。
貴州菌子種類豐富多彩。 攝影/Annie
我們將從貴陽出發,跨越5個地市州,在黔南龍裏縣觀音村野生菌市場,直觀感受野生菌交易現場;在「竹蓀之鄉」畢節織金縣,品嘗曾經的國宴菜品竹蓀芙蓉湯;在黔西南萬峰林,群山間體驗當地特色「黔菌宴」;最後去到銅仁梵凈山,跟著蘑菇獵人,上山找菌子……
看看究竟都有哪些「低調」的黔菌美味?這些美味黔菌的生長環境有什麽不同?而黔菌又為什麽值得一嘗?
青山綠水,黔菌味美。 攝影/吳學文
-01-
山地大省貴州,
竟有全國 80% 的野生食用菌種類
貴州,地處中國西南部雲貴高原東端,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 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積的92.5% 。副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 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溫暖潮濕,立體氣候特點突出 ,菌子采收期從4月持續到11月,可以說是全國菌子采收期最長的地方之一。
貴州的山地氣候,適合菌子生長。 攝影/陳中
特殊的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植被類別,森林覆蓋率超60%,林下資源和腐殖質土壤為蘑菇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質和生長基質,這也是野生食藥用菌繁茂多樣的先天條件。
如此,貴州成為了中國野生真菌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孕育了 全國 80% 的野生食用菌種類 。
山林裏,自然孕育的野生菌。 攝影/Debrunner
菌物生長喜山,黔西北的烏蒙山區,黔北、黔東的大婁山﹣武陵山區,黔中山原地帶,黔西南的喀斯特山區,黔東南的苗嶺一帶都能見到菌子的蹤跡。根據貴州省內不同地區「 小氣候」 ,栽培中溫型、中低溫型等多種類別黔菌,實作一年四季出菇,讓吃菌子在貴州變成一件很簡單的事。
在距離貴陽市幾十公裏外的,龍裏縣觀音村野生菌市場是尋覓新鮮采摘野生菌的好去處。本地商戶,趁著天蒙蒙亮上山采摘各種菌子,下山後直接分類售賣。
野生菌市場的商戶熱情招攬生意。 攝影/吳學文
竹籃中帶著泥土的新鮮菌子,被分類揀選到不同小框中,拿因張之洞【雞樅菌賦】聲名遠播的雞樅菌來說,按照是否開傘被分為兩個價位,鮮嫩緊實沒有開傘的可以是煎炒佳品,而已經開傘的雞樅,價格往往只要一半,是做雞樅油的好原料。
野生菌市場種類繁復,色澤鮮艷的煲湯「能手」紅菇;炒菜湯煮兩相宜的紫花菌;還有雞油菌、馬蹄菌、茅草菌、奶漿菌……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新鮮菌物,任君選擇。
野生菌市場,每日現采現賣。 圖/視覺中國
懂行的買家會摸清農戶采菌下山的時間,第一時間「瞄準」新鮮菌子,攤位存貨全看老板今天在山上的收獲,稍微晚幾個小時,可能就要錯過一天「靚貨」。
-02-
貴州菌子,有哪些奇幻吃法?
一道國宴竹蓀芙蓉湯就讓人浮想聯翩,來到貴州,菌子又能變幻出多少種美味呢?
作為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的產菌大省,貴州吃起菌子來也毫不含糊,且不說炒著吃、炸著吃,甚至這裏還能 生吃菌子 。
當然,貴州最常見、最傳統的菌子吃法是 水烹 。
煲湯,是菌子百吃不厭的烹飪方式。 攝影/吳學文
「唱戲的腔,廚師的湯」 ,想以水烹法做好野生菌,少不了一鍋好湯打底。在龍裏,新鮮洗凈的整只土雞被提前熬出濃湯,本地產的土豬肉手工剁餡,加少量蛋液,做成紮實的大塊肉餅,預先蒸熟備用。
各式新鮮野生菌子,低溫儲存在冷櫃中「嗷嗷待選」。選擇困難也不要緊,有店家提前配好的什錦拼盤,兼得「魚和熊掌」。 肉餅 放入鍋中打底,加上 雞肉 、熬好的 雞湯 ,搭配 紅棗、蔥段、蟲草花和地仙秀 等配料一鍋上桌,當做鍋底,鍋底沸騰後放菌子靜待煮熟。濃郁湯底激發出菌子的鮮香,四溢的香氣,仿佛羽毛輕輕拂過,引著人反復和店家確認「還不能吃嗎?」。
雞湯往往是菌子最好的搭配。 攝影/吳學文
吃菌子,守時是第一原則。說好煮二十分鐘,差一秒店家都不會給你發筷子。待到煮好,第一口總要先喝口湯,鮮美的菌子在高溫中與雞湯和肉餅的精華,融為一體,滋味濃郁自然不用多說。更妙的是,看似大雜燴的野生菌拼盤,實則在口感上各司其職: 負責爽脆的竹蓀、牛肝菌;略帶韌性的雞樅、羊肚菌;代表軟糯的金耳 ……每一口都全新味覺體驗。
滿滿一鍋的各類菌子。 攝影/吳學文
菌子鮮香,肉餅也絲毫不輸。鄉下土豬特有的豬肉香氣,配合手剁肉餡才有的咀嚼感,越嚼越香。相比之下,經過燉湯已經能夠輕易離骨的雞肉,則可以搭配貴州獨有的 糊辣椒蘸水蘸食 ,吃肉喝湯一點都不浪費。若是遇上本地人,大概還會勸你把鍋底做輔材的地仙秀,一並吃掉。這種長於原生的野菜,在他們眼中,既是葷菜調味品,也是苦中帶香的小菜。
脫骨軟爛的雞肉。 攝影/吳學文
如果說龍裏肉餅雞是濃郁的菌物盛宴,那麽 織金水八碗 就是清香竹蓀系美食的翹楚。
織金縣位於貴州中部偏西,地處烏江上遊支流六沖河與三岔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有豐富的林地資源以及適宜的氣候,是菌子生長的絕佳地帶。這裏是貴州最早掀起「菌子熱潮」的地方,也是「菌中皇後」紅托竹蓀的主要原產地。
新鮮采摘的紅托竹蓀。 攝影/陳中
水八碗 ,是當地婚喪嫁娶,宴席必備的特色美食。八道水烹菜肴,以「上洞八仙」命名,其中曹國舅烹蹄筋、鐵拐李飛蛾蛋、何仙姑釀雞茸三道菜裏用到 竹蓀 ;藍采和黑峰圓以豬肉和 香菇 為主要原料。
織金特色「水八碗」。 攝影/吳學文
除了獲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水八碗外,隨著 白參菌、鹿茸菇、黑牛肝菌、灰樹花 等珍稀菌物的人工栽培技術不斷成熟,越來越多菌物美食開始走向更廣闊的餐桌。
在貞豐縣,唯一可以人工栽培的牛肝菌—— 黑牛肝菌 ,在生產車間茁壯成長,等長到80 克左右就可以被采摘,洗幹凈切片,或煎或炒,簡單加工,就能最大程度激發黑牛肝菌的肥美香醇。而在興義縣,被日本農戶「奉若至寶」的 灰樹花 (舞茸)正在蓬勃生長,新鮮長成的灰樹花涼拌質地爽脆,搭配其他食材炒食或者燉湯都鮮美可口。
黑牛肝菌,香氣迷人。 攝影/吳學文
-03-
菌子,自然與人的交匯
菌子好吃,但菌子的人工馴化卻並不簡單。
文獻記載中,貴州食用菌栽培始見於清代,後技術趨於成熟,實作了木耳、香菇、平菇、銀耳的人工種植。1979年,貴州省設立微生物室,承擔菌物研究工作,分別在香菇、木耳、雙孢菇、平菇、竹蓀等栽培技術開展了廣泛研究。像是貴州地區享譽全球的竹蓀,就是1980年,由貴州科學院生物研究所胡寧拙先生成功馴化和栽培。
紅托竹蓀實作了人工種植。 圖/貴州省食用菌專班
透過生物所研究人員不懈努力,理論上證明竹蓀是腐生菌, 非專性腐生其竹蓀人工栽培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2016 年,貴州省將食用菌列入脫貧攻堅的重點支持產業,2019 年,又將其列入 12 個省級農業特色優勢產業。
菌物人工栽培技術的不斷成熟,為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貴州生產出的黔菌,除了供本省消費,更有約55%輸出省外,我們熟知的雲南、四川等吃菌大省都是黔菌輸出地。這裏的人們將這份山中的饋贈分享給了更廣闊的世界。
白參菌,高科技工廠化栽培。 攝影/吳學文
到了今天,被列為貴州12 個省級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食用菌產值,早已突破百億, 總體規模躋身全國前十 。在技術方面更是建成了:全球唯一的黑牛肝菌工廠化生產線,全國唯一白參菌生產基地;產量方面,紅托竹蓀、鹿茸菇等優勢品種,居全國前列。開始實作,從扶貧產業向區域特色產業的蛻變。
當地人采到山貨的豐收喜悅。 攝影/吳學文
此次風物之旅我們將邁向山野、走進工廠,沈浸式地采蘑菇、吃蘑菇,在一場場菌子盛宴中重新發現貴州地理與人文的交匯,感受黔地地道風物的歷史與發展。
跟著風物之旅,發現神秘黔菌。
制圖/九陽
文|棘
圖片編輯|吳學文
制圖|九陽
封圖|陳中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