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中國最低調的吃菌子大省,輕松實作「菌子自由」

2024-07-18美食

提起吃菌子,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雲南,殊不知其實隔壁的 山地大省貴州 ,也是一個自然條件天賦異稟的中國食用菌大省。

眾所周知,貴州多山。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貴州全省 92.5%的面積都被山地、丘陵占據 ,與夏季平均氣溫24℃的獨特「夏涼」氣候一道,共同孕育了豐富的植被類別,共同組成菌子們的「快樂老家」。在群山間, 雞㙡菌、紫花菌、白參菌、金耳、鹿茸菇、紅托竹蓀、黑牛肝菌、灰樹花、羊肚菌 等各式山珍悄然生長,直到成為貴州人手中的鮮美食材。

色彩斑斕的貴州「菌物宇宙」。 攝影/吳學文、陳中、視覺中國

菌物種類足夠豐富,自然也給了貴州人吃菌子的無限可能。傳統黔菜中,「無辣不歡」的 辣子雞菌子火鍋 、龍裏 肉餅雞 、省級非遺織金 水八碗 等依然在當代人的餐桌熠熠生輝;而走進 「黔菌」品牌推薦體驗品鑒餐廳 ,更多本地美食元素與國際化料理方式創意結合,則為黔菌帶來了更多風味可能,盤縣老火腿雞㙡、幹椒菌菇關嶺黃牛肉、奶漿菌芝士藍莓、竹蓀臘肉麪包……新一代貴州廚師不拘一格,用世界美食的格局來打造更多元的黔菌宇宙。

夏天,是吃菌子的好季節。 攝影/吳學文

如今夏菇正當時,7月7日-7月11日,地道風物團隊聯袂多位菌物及美食專家學者和大V共同開啟 「吃菌子 來貴州」風物之旅 ,歷時5天4晚,穿越貴州5個地市州,追溯黔菌的美味奧秘。

風物之旅·黔菌探訪團。 攝影/吳學文

如果你也是菌子愛好者,那麽這份黔菌美味指南,你絕對不可錯過!

-01-

主題菌宴,

品嘗黔菌的傳統與時尚

想要了解帶有貴州特色的菌子會是什麽風味?

當然是要先飽餐一頓,用味道說話,所以風物之旅的第一站,就是去貴陽市區的 黔蘑菇 吃午飯。餐廳以 「貴州野生蘑菇」 為主題,結合貴州各地特色食材和應季時蔬,油雞㙡拌絲瓜尖、盤縣老火腿雞㙡、老貴陽辣子雞燜紫花菌、幹椒菌菇關嶺黃牛肉、酸湯菌菇雜燴……就連西南地區常見的 竹蓀羊肚菌湯 ,喝前也要先沖一勺貴州的 三七粉 ,調出鮮甜,力求用貴州當地物產打造黔菌獨有滋味。

野生菌陳列在餐廳入口處,種類繁多。 攝影/吳學文

為了嘗到第一口新鮮和保持菌子最佳口感,凡是涉及燜、煮都是現場烹飪,簡單洗凈的各式菌子和搭配食材一起下鍋,隨著鍋內溫度上升,在咕嘟咕嘟聲中散發出迷人香氣,盡情向每一位慕名而來的食客展示黔菌的天然鮮香。

除了新鮮現做,透過 在烹飪中加入本地特色食材元素 ,達到1+1>2的風味效果也是黔蘑菇的拿手好戲。拿最出彩的盤縣老火腿雞㙡來說,用與宣威火腿、金華火腿齊名的中國三大火腿之一: 盤縣火腿 做配,加入新鮮紅椒絲和雞㙡菌清炒,先感受火腿濃郁的鹹香猛地沖擊味蕾, 用鹹味最大程度激發雞㙡菌的鮮甜 ,再配合雞㙡菌清新爽脆的口感,滋味妙不可言。

盤縣老火腿雞㙡,鹹鮮味美。 攝影/吳學文

如果想要吃到更加傳統、地道的貴州做法,那麽距離貴陽市幾十公裏外的龍裏縣便是絕佳去處。開在百年老宅中的 聚龍堂肉餅雞 ,敢直接拿菜名做招牌,味道自然不俗,預先用整雞燉好雞湯和蒸熟的肉餅一起做湯底,再加入各式野生菌燉煮,沒有過多技巧,全靠土雞、土豬的濃郁香氣和菌子自身鮮美為這道菜增色。等二十分鐘菌子煮透,用帶著濃烈焦香的貴州糊辣椒蘸肉,撈出口感不同,飽吸肉香的各種菌子: 爽脆的竹蓀、牛肝菌;口感微韌的雞㙡菌、羊肚菌;軟糯的金耳…… 一次實作吃菌子大滿足。

花樣繁多的野生菌,統統可以下進肉餅雞裏。 攝影/吳學文

同樣富有貴州特色的傳統吃法還有,織金縣的省級非遺 「織金水八碗」 。在坐落在群山之間的 織金飯店 ,我們吃到了以「上洞八仙」命名,充滿當地特色食材的八道水烹菜肴,以最原始的滋味,展示來自大山的饋贈:竹蓀、香菇、薏仁米、可樂豬……沒有刺激的調味,只品嘗貴州大山風味的鮮香一面。

織金水八碗,當地紅白喜事宴席必備。 攝影/吳學文

感受過 傳統料理方式下,黔菌的原生態鮮美 ,自然也不能錯過,新一代黔菜領軍人物以黔菌為靈感創作出的全新創意料理。在貴陽的 泉上·美食會 餐廳,本地特產的各種菌子與外地食材、烹飪技法結合,比如讓人耳目一新的 奶漿菌芝士藍莓 ,在甜品制作過程中加入鮮美多汁的奶漿菌汁,做到外觀與普通甜品無異,吃到時卻能感受到奶漿菌特有的香氣,再用酸甜口的藍莓綜合掉多余的甜膩,入口十分清新。黔菌不但可以搭甜品,也能和海鮮一起組成「鮮味暴擊」,將 刷把菌和海參同燒 ,濃稠的湯汁裹著微韌的菌子與軟糯的海參一道,鮮味明顯提升。

掃把菌燒海參,「山珍海味」的具象化。 攝影/吳學文

能做甜品,能做菜的黔菌,當然也能做主食,擺盤不輸星級餐廳的 茅草菌海鮮撈面 ,面條口感爽滑,少量海鮮作為點綴豐富口感,味道柔和的茅草菌被海鮮湯汁浸染入味,不斷豐富黔菌在食材組合上的無限可能。新一代黔菜大廚們,憑借著對本地特色菌子的充分了解,不斷引入全新烹飪元素,為最初來自大山的原始風味,提供更多風味呈現。

茅草菌海鮮撈面,這一餐的完美收尾。 攝影/吳學文

-02-

貴州群山間的食用菌宇宙

有了舌尖上 對黔菌風味的初步印象, 帶著對低調黔菌的好奇,風物之旅的第二站來到位於貴陽市花溪區的 貴州省生物研究所 。如果說貴州省野生菌資源豐富,靠的是自然條件天賦異稟,那麽今天我們能品嘗到如此豐富的黔菌風味,絕對離不開貴州幾代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

貴州省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向準老師, 正在查閱菌菇相關檔案。 攝影/吳學文

自然條件下生長的野生菌,既是大山的無私饋贈,也暗含著許多未知風險。 不同菌種該如何區分?眾多野生菌物中,哪些可以食用?美味的野生食用菌,又該如何人工馴化栽培? 一切問題解開的背後,都離不開貴州省科研人員的努力。田野調查、保育區劃分、標本收集、食用菌本土品種開發……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不斷增加的研究成果,為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館內藏有各類菌種數千種。 攝影/吳學文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1980 年由貴州科學院馴化栽培成功的紅托竹蓀 。作為清香型竹蓀品種,紅托竹蓀憑借口感爽脆、久煮不爛的特點,廣受海內外消費者青睞,其人工馴化栽培技術的攻克,為織金縣成為 「中國竹蓀之鄉」 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

紅托竹蓀有著「真菌皇後」的美譽。 攝影/吳學文

在生物研究所,收獲了滿滿菌物理論知識後,我們決定走上街頭,看看 當地人是怎麽吃菌子的?

新鮮采摘的紫花菌,是當地人家的煲湯好物。 攝影/吳學文

貴州飲食與菌子結緣已久,當地人有記載的吃菌史,可追溯到明代。無論是和肉湯同煮激發菌子鮮香,還是透過煎炒保有菌子最佳口感,貴州人總能為不同菌子,找到最佳烹飪方式。而想要 兼顧菌子的鮮美與安全 ,大型野生菌市場無疑是個好選擇。

龍裏縣觀音村的野生菌市場 ,距離貴陽市區不過幾十公裏,是當地最具規模的野生菌交易區。新鮮采摘的菌子經過分揀,按照種類被分在不同小筐,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現采現賣,終日與菌子打交道的攤位老板娘,簡直是食用菌分類學界的「掃地僧」,各種菌子的名稱、吃法都能娓娓道來。

攤主正在熱情介紹各類野生菌的吃法和味道。 攝影/吳學文

先說挑菌子,最基礎的要求是 不能「開傘」 (即菌子的菌蓋逐漸開啟成傘狀),當地人認為菌子開傘後風味和營養價值都會有所損耗,無論哪種品種,一旦開傘價格都會大打折扣。然後 不同品種的菌子,又會有各自適宜的做法 ,適合煲糖水的金耳,配青椒炒的雞㙡,適合煲滋補湯的紅菇等,只要菌子夠新鮮,烹飪方法倒是都不復雜。本地人常常是先到市場上揀選「靚貨」,再確定當天「選單」。

@蘸鹽(上),@老豬的碎碎念(下), 饒有興趣的在挑選自己喜歡的野生菌。 攝影/吳學文

看著攤主竹籃中的滿滿收獲,很難不對上山采菌子心動。於是我們特意來到, 龍裏縣的林下種植基地 ,想象中是一人一大筐的「大棚式」采摘體驗,但進山之後才發現,因為前一天沒下雨,菌子完全不好找,一行人拼拼湊湊,加上野生的紫花菌才湊出小半筐。正當大家互相安慰下山時,遇到同樣來撿菌子的本地大姐,滿滿一竹籃收獲,立馬「打臉」還在猜測基地是不是沒菌子的我們。據大姐說,她們早上八點就上山了, 想撿菌子要細心,也要耐心

林下采摘「初體驗」。 攝影/吳學文

-03-

到食用菌工廠,吃最新鮮一口

說到人工栽培食用菌,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平菇、木耳、金針菇等菜場常見的家常品種。而來到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不斷壯大的貴州,則會發現食用菌人工栽培的範圍早已擴大到各種珍稀品種: 「真菌皇後」紅托竹蓀、藥食兼用的白參菌、口感爽脆的黑牛肝菌、膠質豐富的金耳 等無一不為,黔菌解鎖更多美味創造可能。

人工栽培實作了一年四季的白參菌自由。 攝影/吳學文

位於畢節大方縣的 農投菌業 ,是全國唯一的白參菌工廠化生產基地。不同於野外生長的白參菌是不規則片狀分布,人工栽培的白參菌呈現漂亮的花朵狀,菌蓋上天鵝絨般的質地,更是讓它多了幾分「美貌」。在技術人員的介紹中,工廠化栽培的白參菌各項指標穩定,直接生吃也沒有任何問題。

@浪入銀河的細菌(上),近距離觀察金耳;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下),在出菇房直接試吃。 攝影/吳學文

從大方縣出發,一路驅車趕到紅托竹蓀的主要產地織金縣,在林下基地感受一朵朵成熟期「雪裙仙子」帶來的視覺與味覺雙重震撼。納雍縣的 金蟾大山公司 有全國最大的紅托竹蓀菌棒生產工廠,其主要栽培的清香型紅托竹蓀是竹蓀家族的珍寶。

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了解到 紅托竹蓀采摘共分三步 :首先,拿三根手指捏下傘帽;然後輕輕轉動傘把,使裙傘與底托分離;最後,輕輕擦拭即可。除了傘裙是我們通常說的食材「竹蓀」,采下的傘帽也是被當地人稱為「素毛肚」的清炒美味。

@趕尾人(上)@黃塊塊(下),體驗紅托竹蓀采摘。 攝影/吳學文

離開畢節再往南走,來到貞豐的 宏臻菌業 ,這裏有全球最大的黑牛肝菌生產基地。黑牛肝菌,作為牛肝菌家族中唯一可以人工馴化栽培的品種,直接打破了牛肝菌作為「時令山珍」不易獲得的稀缺性,實作全年穩定供應。

牛肝菌,從野生到人工。 攝影/吳學文

黑牛肝菌的深加工產品上,子公司「牛夫人」更是自主研發了 凍幹片、菌湯包、菌菇醬 等多種黑牛肝菌風味食品。結束廠區參觀後,工作人員直接將新鮮的黑牛肝菌切片與辣椒、蒜末等佐料同炒,做成試吃,炒好的黑牛肝菌依然不失 爽滑 ,入口 脆嫩鮮美 ,好吃到根本停不下來。

爽滑細嫩,口感絕佳的牛肝菌美味。 攝影/吳學文

菌子,是貴州125.8萬座山頭的慷慨饋贈 ,千百年來貴州人對菌子的不斷探究,使得黔菌不斷被打造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重要名片。來到貴州,品嘗黔菌美食,了解黔菌文化,探訪黔菌工廠,走進黔菌山林,如今正 不再低調的黔菌,值得更廣闊的未來!

來自貴州大山的饋贈,必將走向更遠的地方。 攝影/陳中

文|棘

圖片編輯|吳學文

首圖|陳中

封圖|陳中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