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陜西寶雞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對外釋出一則訃告,沈重悼念該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張永利,張主任於是2024年10月20日1時8分不幸病逝,將生命永遠定格在46歲。
訊息一經傳出,立刻在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無數網友在震驚之余,心中湧起難以言表的悲痛。
10月21日,張永利去世後的第二天,寶雞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釋出訃告,正式宣告這位醫學先鋒的離去。訃告詳盡地介紹了張永利生前的學習與工作歷程,稱他是醫院重癥醫學科的拓荒者,擅長嚴重創傷、嚴重感染等疑難危重治療,因為能力卓越所以身兼多個要職。畢生致力於重癥醫學領域的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為寶雞市重癥醫學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對於眾人最為關切的死因,訃告僅簡單提及因病醫治無效去世,具體病因未作進一步闡述。
早年陜西日報就曾經發文表彰過張主任,2014年,35歲的張永利被寶雞市中心醫院任命為科室主任,正是在他的帶領與指引下,該院的重病醫學科得以發展壯大,搶救成功率更是從最初的不到70%提升到90.2%,張永利也蹭榮獲很多獎項和提名,是經驗非常豐富的一位好醫生。
重癥醫學科成立之初,他不是在病房與其他醫生交流經驗,就是在辦公室搞研究讀專註,在如此忙碌的情形之下,張主任還此報考了在職研究生。
眾所周知,醫生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兼數職並予以重任的張主任,除了常規診治工作之外,平日還需要學習搞學術研究。
46歲,本應是一位醫生職業生涯的黃金階段,精力充沛且臨床經驗豐富無比。張永利的突然離去,對他的家人而言,猶如晴天霹靂;對他奉獻一生的醫院來說,更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時光回溯,7月31日,寶雞市中心醫院迎來一位重癥患者。張永利親自率領團隊,果敢地為患者實施體外膜肺氧合(ECMO)技術手術,並且大獲成功。當時曝光的現場畫面中,張永利專註地站在手術台前,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專業,他的精神與身體狀態俱佳。誰能料到,僅僅兩個多月後,他竟與這個世界訣別。
關於張主任突然去世的原因,據知情人士透露,張主任是因為主動脈夾層不幸離世。
這本是張主任的專項領域,令人唏噓的是,張主任曾不辭辛苦的救治其他人,最終卻挽救不了自己的生命。
有不少網友透露,張主任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好醫生,他曾經幫助多少人攻克重疾,迎來新生,十余年間救無數病患於危重之時。
其同事發聲告知,他是一位好人,每一次危急會議他都是第一時間到,每一次都是他。
還有網友說,自己母親前幾年動脈夾層就是在重癥科看的,張主任是位好醫生。
從大家的發聲中可以得知張主任的真實一面,可惜他最終沒有救了自己,那麽年輕就匆匆離開了。
在張永利去世兩個小時後,他的同事在網上深情留言悼念:「現實總是這般殘酷,好人未必能一生平安。他拯救了無數生命,為 ICU 奉獻了一生,卻終究無法挽救自己。他帶著對 ICU 的摯愛離去,年僅 46 歲。在這個本應奮鬥的年紀,他留下稚子、拋下妻子,也拋下了為之拼搏一生的 ICU。他回歸自然,從小箱子換成小盒子,帶著一身的精湛醫術長眠地下。這是多少人的遺憾,又是多少人的悲痛。」
網友們紛紛加入討論,有人嘆息道:「生命竟如此脆弱。張永利醫生如此年輕有為,卻被無情的病魔奪走生命,實在令人扼腕嘆息。」也有人對張永利的奉獻精神肅然起敬:「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的擔當與使命,他的無私付出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還有人開始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們常常在忙碌中忘卻了健康的重要性。張永利醫生的離去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珍惜生命,關愛自己和身邊的人。」
張永利主任的離去,是醫療界的巨大損失。然而,他的奉獻與精神將如同璀璨星辰,永遠照亮後人前行的道路,激勵著我們在無常的生命旅程中,努力追尋價值,珍惜每一個珍貴的當下。
生命雖無常,但精神可永恒。張永利醫生用短暫的一生書寫了醫者的擔當與奉獻,他的故事將在歲月中熠熠生輝,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源泉。
中國醫生健康狀況堪憂,
醫生早亡的原因是什麽?
中國醫生健康狀況十分堪憂,這是不爭的事實,據【中國醫生健康指數調查報告】顯示,近6成的醫生健康水平不及格,處於亞健康狀態,35歲以下的年輕醫生,健康狀況尤為悲慘。
醫生英年早逝接連不斷,大掌發現,造成醫生壽命短、健康狀況堪憂的原因很多,主要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繁重的工作、較大的壓力
這是中國醫生最致命的殺手,中國患者多,人均醫生占有量極低,大型醫院總是人滿為患,這就使得醫生不得不像流水線上的醫療工人一樣不停地忙碌著。之前我們曾發文,一個醫生一天之內竟然看了160個患者的門診量!
據2016年一項數萬醫生的健康調查發現, 77.8%的受訪者表示每天要工作8~12小時,16.4%的受訪者表示每天要連續工作12個小時以上,高達67%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連續工作過36個小時, 如此情況,醫生猝死現象怎麽可能避免得了?
此外,高壓工作及環境也是主要原因。
一項發表在Circulation子刊上的研究表明,醫生的健康狀況與其所處的工作環境可謂是「息息相關」。
這項研究以工作環境最為「惡劣」的介入科醫生為研究物件,發現與其他科室醫生相比,介入科更易發生皮膚損害、頸背部及膝蓋等病痛以及白內障。而且,在導管室呆得越久,健康狀況越差!
這項研究共納入746位醫務工作人員,包括心臟介入醫生、心電專家、護士和技術人員,共有466位長期暴露於輻射,平均在導管室的工作年限為10年。
研究發現,與其它科室的同事相比,在導管室工作的醫務人員皮膚損害的患病率會增加4倍多(8.6% vs 2.0%),頸背部及膝蓋等病痛增加近6倍(30.2% vs 5.4%),白內障增加近5倍(4.7% vs 0.7%),如果在導管室工作16年以上,以上各種風險會明顯遞增。
飲食不規律、運動量太低
醫生經常一忙就是一天,有時候上廁所的時間、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飲食非常不規律。
一項近萬人的投票調查,結果顯示,飲食不及格的醫生占比高達78.2%,普遍存在飲水量不足、飲食不規律等問題。
另外,參與調查的醫生每周平均運動時間不足3小時,焦慮情緒尤為突出,心理處於亞健康狀態。
曾記得一位同事告訴我,他每天下班後都累得要死,上班各種壓抑,回家後什麽都不想幹,就想躺著刷手機,或許這個原因占比也很大。
我們的社會和患者,對醫生要求太高了,總想讓他們成為無私奉獻的偉大天使,總想讓他們放棄一切自身利益,成為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錯了,他們不想成為被硬捧上天的天使,他們也不想變得偉大,他們只想做平平凡凡的人、活生生的人、具有喜怒哀樂的人、能夠陪伴父母子女的人。
他們不想接受一切捆綁在自己身上的道德枷鎖,可他們擺脫不了這把枷鎖,這把枷鎖要把他們 累死、壓死、氣死、窮死 ,只因為他們是中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