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乳癌,篩查骨轉移,多久做一次骨掃描比較合適?

2024-06-10健康

面對乳癌骨轉移,

骨掃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靈敏,非常靈敏,

及早發現骨轉移,

可以為治療贏得寶貴時間。

然而,

骨掃描的核素輻射讓人心生顧慮!

不可以頻繁檢查,

多久檢查一次骨掃描比較合適呢?

乳癌骨轉移概況

骨轉移是乳癌的一種遠處轉移方式,它往往不僅局限於骨骼的某一特定部位,而是有可能在多個骨骼部位同時或相繼出現。

骨轉移在軀幹骨部位尤為常見,這些部位的骨骼結構錯綜復雜,血供相當豐富,因此,很容易成為癌細胞侵襲和生長的首選目標。比如,胸骨、骨盆、肋骨、胸椎以及腰椎等區域,在乳癌患者初次骨轉移時,往往是首先被波及的部位。

乳癌術後,發生骨轉移的中位時間大約是3年。其中,大約1/4的骨轉移病例在術後的兩年內便會出現,還有大約1/3的患者則會在術後的2-5年骨轉移。

骨轉移的癥狀

乳癌骨轉移初期階段,患者往往難以察覺到明顯的癥狀,有可能錯過治療最好的時機。隨著時間的推移,骨轉移的臨床癥狀逐漸顯現出來,卻給患者的生活質素和健康狀況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局部疼痛 是骨轉移極為常見的癥狀。疼痛的程度和性質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普遍趨勢是隨著病情的逐步惡化,疼痛感也會逐漸加劇。通常,疼痛的具體部位與骨轉移發生的部位相吻合,例如,腰椎發生轉移可能引發腰痛,而胸椎轉移則可能導致背痛等癥狀的出現。

除了帶來劇烈的疼痛,乳癌骨轉移還可能引發 局部腫脹 。這是因為腫瘤細胞在骨骼內不斷生長,從而破壞骨骼結構並引發周圍軟組織的腫脹,隨著病情的加劇而逐漸擴大。

由於疼痛和腫脹的影響,患者往往 難以進行正常的運動活動 ,甚至可能出現肢體功能喪失的情況,活動受限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還可能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嚴重後果。

除上述癥狀外,乳癌骨轉移還可能引起其他一系列癥狀,如骨折、高鈣血癥等。這些癥狀的出現通常意味著病情已經較為嚴重,需要立即采取治療措施。

骨轉移早發現的意義

及早進行骨轉移篩查,以便迅速辨識復發情況,立即啟動全身性解救治療、骨改良治療,這對於提高患者的生存時間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旦骨轉移被明確診斷,若未能迅速采取有效的幹預措施,⚠️ 大約1/3的患者將在接下來的3個月內面臨病理性骨折的風險,甚至出現脊髓壓迫。 這些並行癥不僅會對患者的生活質素造成明顯影響,同時也會明顯縮短患者的生存期,對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有臨床研究顯示, ➡ ️那些在確診骨轉移後三個月內便及時開始使用骨改良藥物的患者,其骨相關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於那些延遲至三個月後才接受相應治療的患者。

相當一部份骨合並內臟轉移的患者,起初只是出現了骨轉移的癥狀,但由於未能及時接受篩查和診斷,延誤,直至內臟轉移發生,才可能意識到已經遠處轉移,治療晚一些,效果大打折扣。若能在早期階段就準確診斷出骨轉移,那麽患者預後就要好很多了。

骨掃描

骨掃描是一種廣泛用於鑒別惡性腫瘤是否存在骨轉移的醫學手段。檢查時,會向患者體內註射一種名為 99mTc核素 標記的藥物。經過數小時的等待,藥物會在骨骼中分布,隨後進行拍攝,以觀察骨骼對放射性核素的吸收情況。

如果檢查顯示某處骨骼吸收並濃集了更多的核素訊號,即代謝性明顯增高,意味著這個部位存在骨轉移的可能,靈敏度非常高!

一般情況下,骨掃描核素註射量通常為25mci,其對應的 輻射劑量大致為4.2mSv, 對比參照,常規CT平掃檢查的輻射劑量大約3mSv左右,而增強CT掃描的輻射量則大約達到10mSv。

註意,99mTc核素半衰期相對很短,為6個小時,一旦將其註入患者體內,放射性強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迅速減弱。若在24小時之後,距離患者1米遠時,輻射劑量是原來的1%,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輻射劑量還會進一步下降。

總體上, 一次骨掃描對患者產生的輻射量大約相當於兩次常規CT檢查。至於對其他人的影響,這主要取決於他們與患者的距離以及核素的代謝時間。一般而言,如果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或檢查時間超過24小時,基本上就沒有太大的輻射了。

骨轉移的診斷

骨掃描ECT是骨轉移篩查常用的方法,優勢是能夠實作全身顯像且靈敏度較高。但是它的特異性不夠強,有假陽性,且無法精確展示骨破壞的程度等。當骨掃描檢查結果呈陽性時,需要進一步CT或MRI等影像學進行檢查,以便明確診斷。

CT是常用的影像學檢查,鑒於乳癌骨轉移多發生在軀幹骨,所以在隨訪時特別關註CT的骨窗影像,有助於我們及早發現骨轉移。

MRI在脊柱部位轉移竈的影像檢查中,對侵犯範圍表現出色,尤其是軟組織的顯示。X線通常作為伴有癥狀的骨痛或疑似病理性骨折患者的首選診斷方法,但並不適用於早期篩查評估。

PET/CT以其高靈敏性和特異性而著稱,通常用於全身腫瘤病竈的排查或明確轉移範圍,但費用相對較高,用的少一些。

實踐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以及可用的檢查手段,選擇適當的影像學方法來進行骨轉移的篩查與診斷。通常情況下, 骨轉移的篩查主要依賴於骨放射性核素掃描(ECT),而在確診階段,我們則更多地依賴於電腦斷層掃描(CT)。

多久查一次骨掃描?

實際當中,對所有患者都進行骨轉移常規性篩查不太現實,也存在「過度」檢查的弊端,因此,我們需要有針對性,針對復發高風險人群進行骨轉移篩查才可能變得有意義。

目前,關於骨掃描的檢查頻率尚未有明確的推薦意見。

臨床決策中,需要全面考慮。包括腫瘤的具體特征,如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分期、組織學分級以及病理分子分型等;同時也要考慮所采取的抗腫瘤治療手段,比如手術方案、系統治療方案以及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此外,患者自身的條件,如年齡、絕經狀態等,也是決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只有綜合這些因素,我們才能做出更為合理和科學的臨床決策。

高復發風險人群?

國家衛健委指南定義為:

淋巴結轉移超過4枚;

淋巴結轉移1-3枚並伴有其他危險因素。

其它危險因素?

比如, ➡ ️激素受體陽性HER-2陰性時組織分級G3、腫瘤大小超過5cm, ➡ ️或多基因檢測結果顯示高危, ➡ ️或者HER2為陽性。

對於復發高風險人群,建議每年進行1次骨掃描檢查,5年後可改為每2年1次。

對於復發低風險人群,目前,還沒有推薦骨掃描常規性篩查骨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