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肝郁是怎麽變成氣虛的

2024-06-24健康
【黃帝內經】之智慧,猶如深邃的海洋,首次提及「五郁」之說,乃木郁當達其枝,火郁應發其焰,土郁宜奪其勢,金郁需泄其銳,水郁則折其流。這五郁之論,正是基於五運六氣的宏大宇宙觀而誕生,猶如天地間的自然法則,無物不遵。
【醫學正傳】中詳述六郁,即氣、濕、熱、痰、血、食六者,它們如同六道交織的繩索,相互牽絆,相互影響。氣郁則濕滯,濕滯則熱生,熱郁則痰結,痰滯則血凝,血凝則食積,這六者互為因果,相因而病。
【丹溪心法】卷三-六郁篇更是明確指出,氣血沖和,則百病不生;一旦有怫郁,則諸病叢生。人身諸病,多生於郁,猶如種子埋於土壤,若不得陽光雨露,便難以生長。蒼朮、撫芎,這兩味草藥,如同春風化雨,總解諸郁,隨證加入諸藥,則如錦上添花,功效倍增。
凡郁皆在中焦,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猶如撥雲見日,使氣機得以通暢。若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此乃中醫之妙用也。
戴雲所言:「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道出了郁的本質。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此乃傳化失常,六郁之病由此而生。氣郁者,胸脅痛,脈沈澀;濕郁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寒則發,脈沈細;痰郁者,動則喘,寸口脈沈滑……種種癥狀,皆因郁而起,需以醫術解之。
對於人體的健康狀態,內經中所述的五郁,其中木郁實則就是肝臟的郁結。在五郁之中,木郁占據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有「凡郁皆肝病所使」之論斷。在丹溪所論的六郁之中,氣郁則是核心,其後再衍生出濕郁、痰郁、熱郁、血郁、食郁等。盡管丹溪的六郁與內經中的五郁在表述上有所差異,但兩者都強調了「郁」在人體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如丹溪所言,「人身萬病皆生於郁」,可見六郁之義與五郁之宗是殊途同歸的。
深入探討郁證的基本病機,我們不難發現,其成因多種多樣:或因心願未達成,或因突然遭受刺激,或因貧窮困頓,或因過度思念,這些都可能導致肝氣郁結,疏泄失常。進一步地,脾失健運,心失所養,臟腑陰陽氣血皆可能出現紊亂。其中,郁癥與肝臟的關聯最為密切,但心、脾二臟也常被波及。
從病理性質上看,郁癥有虛實之分。初期多以氣滯為主,並可能伴隨血瘀、化火、痰結、食滯等現象,這些都是實證的表現。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可能發生變化。火郁傷陰可能導致陰虛火旺、心腎陰虛;脾傷則可能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心神失養,進而形成心脾兩虛,由實轉虛,最終轉為陰虧血虛之證。病程長久,隨著影響的臟腑不同以及氣血陰陽的耗損程度不同,可能形成心、脾、肝、腎等臟腑的虧虛病變,這些都需要我們細致入微地觀察和診治。
對於郁證的治療,我們不能簡單地采取消散之法。因為郁證本身就可能導致氣血陰津的虧損,過度消散只會讓虛者更虛。
當我們深入解析「郁證初期」,也即眾所周知的肝郁氣滯證時,不禁感嘆這其中的奧妙與復雜。這一證候,其核心在於肝臟的疏泄功能失調,如同河道堵塞,導致氣機淤滯。在臨床表現上,人們常常因情緒抑郁或易怒,頻繁嘆息,胸脅或腹部感到脹滿竄痛,甚至咽部有異物感,頸部出現癭瘤,脅下出現腫塊。對於女性而言,更可能伴隨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痛經等癥狀,嚴重時還可能引發肥胖。這些,都如同身體的警示燈,昭示著肝郁氣滯的嚴重性。
為何肝臟的疏泄功能一旦受阻,就會導致氣滯呢?這背後,其實隱藏著情緒的微妙影響。不期而遇的驚嚇、無端的煩惱、牽腸掛肚的思念,這些負面情緒如同沈重的石塊,壓抑並沈降在心頭,與肝臟那素喜條達、生發的特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抗,使得肝氣無法順暢生發,進而導致了肝的疏泄功能嚴重受阻。這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病理過程,更是情緒與身體相互作用的生動寫照。
隨著病情的發展,肝郁氣滯的初期會逐步演變。初期以氣滯為主,伴隨著血瘀、化火、痰結、食滯等實證。然而,當病情進一步惡化,進入肝郁的後期,可能會因火郁傷陰而導致心腎陰虛,或因脾傷氣血生化乏源,心神失養,進而引發心脾兩虛的證候。這一系列的演變過程,宛如一幅精細的畫卷,將肝郁證的進展描繪得淋漓盡致。
從這張細致的路線圖中,我們可以洞察到生命的微妙變化:肝郁證,若不能在萌芽階段得到妥善治療,或是因誤治而錯失良機,其後的發展軌跡便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終點——氣血陰陽的極度虛弱。
眾所周知,肝郁必然牽動氣滯的序幕,而氣滯又如同連鎖反應,終將引領至氣虛的深淵。因此,在疾病的晚期,治療的核心應圍繞補益進行,旨在養正祛邪,恢復生命的和諧與平衡。
中醫的氣虛,其內涵之豐富遠超常人想象。在【黃帝內經·素問·刺誌論】中,我們讀到:「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這裏的「氣虛」特指「陽氣虛」,陽虛則體內寒冷。然而,另一種氣虛,則是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陰氣和陽氣同時衰弱,這時的表現並非偏於寒或熱,而是表現為生命力的衰退,如同「少氣無力」一般。
氣郁與氣虛,兩者如影隨形。肝郁之人,往往也伴隨著氣虛的困擾。氣虛之下,臟腑的運作如同失去動力的機器,逐漸減緩,直至停滯。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減弱,肝膽的疏泄升降功能失調,肺主治節的權力受損,腎的藏精納氣主水能力下降。這一系列的變化,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旦開始,便難以阻擋。

臟腑功能的紊亂,不僅影響到了脾胃腸的消化吸收,更使得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變得困難,而代謝產生的廢物也無法及時排出。本應氣化的物質沈積體內,逐漸轉化為脂肪,堆積在皮下,形成了肥胖的源頭。因此,肥胖癥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氣虛的體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註意到周圍人時常發出深深的嘆息?這些嘆息聲背後,往往隱藏著無數的心事。工作壓力如同山巒般沈重,同事間的微妙關系如薄冰般易碎,夫妻之間的不和像是難以逾越的鴻溝,鄰裏間的紛爭更是令人不勝其煩。這些煩惱和壓力,如同隱形的枷鎖,束縛著我們的心靈。
偶爾的一聲嘆息,或許只是短暫的釋放。然而,當這種嘆息變得頻繁而難以自抑時,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或許是心靈深處發出的求救訊號——你抑郁了!
我們常說「怒」,這個字由「奴」和「心」組成,意味著心靈被束縛,如同奴隸一般。當人被置於不公的境地,自然心生不甘,憤怒便油然而生。中醫認為,怒是肝之誌,它如同烈火,能燃燒我們的鬥誌,激發我們的勇氣。然而,當怒火過旺,便會灼傷肝臟,導致肝氣郁積,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歷史上,牛臯因笑而逝,而金兀術則因怒而中風身亡,這便是怒的極端表現。
再來說說「悶」。這個字形象地描繪了心被門所困,無法逃脫的困境。當我們的心靈被束縛,無法自由呼吸時,自然會感到疲憊和抑郁。唉聲嘆氣,成為我們釋放內心壓抑的一種方式。這種郁悶,先是心中有了郁結,而後才有了沈悶。因此,肝氣過旺易使人發怒,而肝氣不足則易使人抑郁。氣虛之人,常常是肝郁之人;反之,肝郁之人,也往往是氣虛之人。這就是中醫對於情緒與身體健康之間關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