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阿爾茨海默病開山研究學術造假?別來沾邊兒!

2024-06-09健康

最近阿爾茨海默病(簡稱「AD」)發病機制學術造假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事實到底如何?讓我們來抽絲剝繭,還原真相。

一、學術造假事實,有人捏造了一種β澱粉樣蛋白亞型——Aβ*56

2006年,美國的Sylvain Lesné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動物研究[1], 聲稱發現了一種可溶性β澱粉樣蛋白(簡稱Aβ),因其體積正好是56單位(kDa)大小,遂命名Aβ*56。 給健康小鼠註射這種蛋白會誘發認知障礙,Sylvain據此提出或許它就是AD「頭號致病嫌犯」,該發現為其贏得了眾多榮譽和關註。但16年後學術打假者發現Sylvain的研究影像存在 多次人為處理痕跡 ,而且多位科學家也曾試圖提純Aβ*56,均未果,Aβ*56極大可能是捏造的。這就是這次學術造假的事情經過。

那麽Aβ*56造假能否顛覆Aβ過度沈積導致AD這一說法呢?當然不能!

二、Aβ過度沈積致病學說早已成立超過30年,Aβ*56造假僅涉及學說冰山一角

Aβ蛋白斑塊沈積(俗稱「老人斑」)在1960年被首次發現,1991年探明了Aβ的產生過程,是由一種澱粉樣蛋白前體裂解而來,因其形態不穩定而容易發生沈積。自此提出了Aβ過度沈積的猜想。Aβ*56造假則發生在該學說成立很多年以後。

Aβ其實是一個「大家族」,包括3~4單位的單體、9~54單位的可溶性寡聚體、75~5000單位的可溶性原纖維,和體積超過5000單位的大型不可溶纖維和斑塊,遠遠不止56單位這一種[2,3]。研究已證實,可溶性的Aβ寡聚體和原纖維具有超過斑塊的神經毒性[4~8],是Aβ致病學說的關鍵角色。 目前已在腦組織、腦脊液和血液中實實在在地檢測到了這類Aβ亞型

因此Aβ*56造假無法動搖Aβ過度沈積學說作為AD主流發病機制學說的地位。

Aβ過度沈積學說有關的新藥不受影響,靶點與造假蛋白毫不相幹

抗Aβ單複制抗體的清除目標包括各種形態的Aβ。中國2024年獲批的侖卡奈單抗主要清除可溶性Aβ寡聚體和原纖維[9],正在進行中國III期臨床試驗的Donanemab則會直接結合不可溶斑塊。 現有新藥無一例外,都不是以Aβ*56為靶點設計,Aβ*56造假與新藥研發可以說是毫不相幹

事實上,Aβ單抗的臨床試驗已獲得重大突破,侖卡奈單抗的臨床試驗透過影像學、腦脊液和血液檢查觀察到大腦Aβ沈積減少,臨床認知量表評估的認知障礙惡化速度也明顯減慢[10]。Donanemab的國外III期研究也顯示類似的結果[11]。Aβ單抗的研究進步並未受學術造假影響。

結語

這次學術造假被各界廣泛關註,給醫學界敲響了警鐘。但大肆報道也導致了事實的扭曲和誇大,令部份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產生了誤解。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真實可靠的科研成果,助力開啟AD管理全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Sylvain Lesné, et al. Nature. 2006 Mar 16;440(7082):352-7.
  2. Huang YR, et al. Int J Mol Sci. 2020 Jun 24;21(12):4477.
  3. Söderberg L, et al. Neurotherapeutics. 2022 Oct 17.
  4. Ghosh S, et al. Int J Biol Macromol. 2023 Jun 1;239:124231.
  5. Shea D,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9 Apr 30;116(18):8895-8900.
  6. Vadukul DM, et al. FEBS Lett. 2020;594(21):3490-3503.
  7. 孔繁軍, 等.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2. (9): 1569-1571.
  8. 石鏡明, 等.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2018. 34(2): 213-220.
  9. Cummings J, et al. J Prev Alzheimers Dis, 2023.
  10. Dyck CH, et al. N Engl J Med. 2023 Jan 5;388(1):9-21.
  11. Sims JR, et al. JAMA. 2023 Aug 8;330(6):5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