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幽門螺桿菌,根除越早,胃癌風險越小!

2024-03-11健康

中國是胃癌大國,據2018年的統計數據,每年新發胃癌46萬,死亡近40萬人,幾乎每一分鐘都有人因胃癌死亡,占到全球的一半。

早期胃癌發現率很低於15%,85%以上的患者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5年綜合存活率低於40%。

以中國胃癌高發地區的分布來看,問題首先出在飲食上,而且很有「地方特色」,它們的共同點是愛吃鹽漬的食品,比如腌豬肉、鹹魚、鹹菜和海產品等。

在其中又以山東省臨朐縣、遼寧省莊河縣、福建省長樂縣最為代表性。

胃癌的發生是個多種因素共同長時間作用的結果,除了飲食習慣、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免疫因素等,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

前一個屬於飲食習慣,有明顯的地域特征;透過健康教育可以得到改善;

而幽門螺桿菌感染則是全國大面積的感染,感染率高達 40%-60%,多數地區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20歲以下人群的感染率更是高達37.1%。

研究表明,感染幽門螺桿菌後,會出現以下病變:

所有患者100%可出現慢性活動性胃炎,

大約 15%-20%的感染者可能會出現消化道潰瘍,

大約5% -10%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

大約 1-3%(一說3-5%)的患者可出現胃癌、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

3%是什麽概念?

假定中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50%,就會有近7億人感染;

假如這7億人不做任何治療,最終會有3%的人罹患胃癌;

7億人的3%是多少呢?

2100萬!的確是一個令人恐怖的數碼!

因此不得不說,預防胃癌,是關乎國計民生、民族復興的大事。

而預防胃癌,最可控的因素之一,就是預防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和對已感染人群的管控。

公認的Correa教授提出的「腸型」胃癌發生模式,其演進過程為:

正常胃黏膜-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腸型胃癌。

在這個過程中,幽門螺桿菌扮演了主要角色:見下圖所示——

研究表明,90%的非賁門部胃癌的發生,歸因於幽門螺桿菌感染;

因此,幽門螺桿菌被認為是「胃癌的元兇」,早在1994年就被WHO列為一級致癌因子,與臭名昭著的砒霜、黃曲黴毒素、甲醛齊名。

所以說,預防和管控幽門螺桿菌,就是預防胃癌!

那麽,什麽時候根除幽門螺桿菌最好呢?

研究表明,在胃癌發生的鏈條當中,越早除掉幽門螺桿菌,收益越大。

比如在淺表性胃炎階段,可以阻滯或延緩萎縮性胃炎的形成, 幾乎可100%預防腸型胃癌;

在腸化輕度異型增生階段有可能逆轉胃黏膜的病理狀況;

無癥狀人群治療後可降低50%風險;

胃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可降低70%;

早期胃癌治療後復發風險降低70%!

中國相關指南建議對於兒童、青少年,除非有必須治療的指征(主要是潰瘍病),不建議常規進行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根除治療;

而對於成年感染者,越早進行根除治療,感染者獲益越大。

由於萎縮性胃炎一般在40歲以後形成,所以建議在18-40歲根除最為有利。

對於還沒有發生萎縮性胃炎的感染者,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幾乎可以完全避免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癌的發生;

對於輕中度的萎縮性胃炎,可能實作逆轉或延緩其進展;

對於已經發生萎縮性胃炎伴腸化、不典型增生的感染者,根除治療雖然可以大振幅降低其胃癌發生風險,但不能夠完全避免;


小結:

1、建議沒有抗衡因素的成年人,都要檢測和根除幽門螺桿菌;

2、在淺表性胃炎階段根除治療,幾乎可100%避免腸型胃癌的發生;

3、對於已經發生萎縮性胃炎的感染者,可以改善或者逆轉胃黏膜組織學狀況;

4、已經發生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的感染者,根除治療後會降低胃癌風險,但不能完全避免,根除後20年內仍然存在一定的胃癌風險,仍需定期檢查隨訪。

5、 無癥狀感染者同樣面臨胃癌發生的風險, 由於腫瘤發生的年輕化,對於無癥狀的35歲以上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當先進行內鏡檢查了解胃內情況,然後再進行根除治療。

6、幽門螺桿菌真正成功根除後,再感染率很低;其5年再感染率大約在2-3%。

7、幽門螺桿菌成功根除後,可部份逆轉萎縮性胃炎、腸化、輕中度不典型增生,逆轉發生的時間多在根除成功後5-10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