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四位中印學者參與「環球圓桌」對話:在重要節點解讀中印關系走勢

2024-06-24健康

編者的話:隨著莫迪第三任期的開啟,中印關系將如何發展,如何減少兩國民眾對彼此存在的誤解等成為輿論關註的焦點。圍繞這些問題,本報邀請四位學者就此展開討論。

討論嘉賓:

穆罕默德·薩奇布: 印度中國經濟文化促進會秘書長

維傑·普拉薩德: 印度歷史學家、作家、政治評論家

胡仕勝: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張家棟: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印度經濟以及中印經貿關系將如何發展

張家棟: 我認為,印度經濟將繼續當前的發展軌跡,不會有顯著變化。過去20年,印度國大黨和印度人民黨各執政了10年,但經濟增長率基本相似。這表明,影響印度經濟發展軌跡的因素是印度本身,而非執政黨的意願和能力。

印度擁有獨特的經濟模式——混合經濟模式。印度經濟發展融合了多種因素,多元化、多樣化水平高,不同於在這個發展階段曾專註於制造業的東亞國家。因此,與同階段的東亞國家相比,印度經濟增長速度比較慢。但我也因此認為,印度經濟的可持續性也很高,將繼續遵循其現有的經濟發展路徑。

關於中印經濟關系,情況非常有趣——盡管一些印度政府官員和民眾希望減少印度與中國的經濟聯系,但兩國之間的貿易在過去3年實際是在增長的。2024年印度大選之後,印度對華的經濟和貿易政策將變得更加務實。現實情況是,中國當然需要印度的市場,但印度更需要中國的商品和制造業中間品。因此,經濟和貿易關系將繼續成為中印關系的重要基礎。

盡管印度政府對中國企業和人員設定了不少障礙,但雙邊貿易依然保持活躍。許多中國企業盡管面臨簽證問題等具體挑戰,仍繼續在印度營運。印度對中國很重要,反之更是如此。

薩奇布: 正如張所言,印度的經濟發展軌跡預計不會有太大變化。在莫迪政府的前兩個任期,公共企業私有化是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份,它得以實作是因為印度人民黨在議會中的顯著多數優勢。然而,未來在聯合政府中,決策需要共識,這一行程可能放緩。

可以預見,由於土地采購和地方審批所需的復雜程式,印度基礎設施專案的實施會出現延遲,在分配中央資金、專案或計劃時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向,優先考慮由印度人民黨或其聯合政府合作夥伴執政的邦。

胡仕勝: 自1991年開啟開放行程,尤其是透過大規模改革以來,印度的經濟表現展示了其獨特的經濟邏輯,它不太容易受到政府政治結構變化的影響。

與中國保持貿易、經濟和工業合作,正逐漸成為印度政府內部的一種無奈的、難以言表的「政治共識」。這種合作有助於印度政府穩定物價並抑制通貨膨脹。

新德裏可能會認真從剛剛結束的選舉結果中汲取教訓——日常生活問題很重要,食品通脹確實可能破壞選舉的預期。因此未來5年,中印經濟關系大概率會持續加強,「脫鉤斷鏈」的幹擾和「新三樣」合作的拓展同時並存,伴隨著中印關系的曲折發展。這種合作的拓展,不僅有助於印度控制國內通貨膨脹,還能增強新德裏在全球市場的出口能力,這對於它創造國內就業至關重要。因此,我對中印經濟關系的未來是樂觀的。

普拉薩德: 關於印度和中國的經貿關系,讓人意外的是,中國,而非美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雖然這種貿易是不平衡的:大約80%的貿易是中國商品進入印度,而印度商品進入中國的數量則相對有限。這與印度的生產結構有關。與許多非洲和南亞國家不同,印度並未將原材料出口到中國。此外,由於語言不同等原因,印度向中國出售的服務也不多。

在中國,有一種普遍看法認為,印度的產品質素不達標。盡管這種看法可能有些誤導,但如果印度無法給予工人合理的待遇,如果青年失業率高達45%,如果工人健康狀況欠佳,如果缺乏社會福利和健全的醫療體系,這些確實會影響到印度出口商品的質素。

無論議會的組成如何,印度和中國的貿易都很可能會繼續增長。然而,如果貿易依然不平衡,可能會成為一個危險的政治問題,需要得到解決。我們需要一個平衡、雙向的貿易關系。這將需要印度政府改善勞工條件,加強社會福利政策,改善醫療、營養、教育和交通。盡管莫迪政府專註於高成本的基礎設施專案,如高速公路,但這是20世紀的做法。印度真正需要的是21世紀的方法,例如發展高速鐵路來運輸貨物和服務。在路上,我們不需要更多的卡車,我們需要更多的列車。

邊界問題將如何影響中印關系

普拉薩德: 我們有的邊界線是當年英國殖民者劃定的。可今天,我們需要更加成熟地處理印中關系。英國人已經離開了。美國可能想插手,但他們並不掌控局勢。印中是兩個偉大的亞洲國家。亞洲的一體化被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這些爭端所阻礙。這些小的政治爭議應該被克服。

如果印度和中國能夠克服這些政治爭端,想象一下在亞洲內部可能實作的一體化水平。這兩個大國之間有許多互補性。印度是南亞的主要國家,中國是整個亞洲的主要國家。我們可以在中亞展開更多合作。例如,印度和中國都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可以共同在穩定阿富汗局勢方面發揮作用。再想象一下我們可以在東南亞共同發揮的作用,比如建設貿易走廊等。印中合作的潛力是巨大的。

印度和中國關系更廣泛問題的一部份,是美國一直試圖利用印度來圍堵中國。印度被引入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有趣的是,過去幾年,由於印度與俄羅斯的關系以及俄烏沖突,印度對QUAD和試圖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並不是那麽熱情。

不久前,美國政府成立了一個新平台,名為「小分隊」。它的成員是美國、澳洲、日本和菲律賓。這是一個有趣的跡象。這是否意味著這個包括了菲律賓的「小分隊」將取代QUAD,為印度和中國開啟一個不包括美國的安全對話創造了空間?如果真是這樣,這將是一個極好的發展。

胡仕勝: 我很高興聽到您的建議,普拉薩德先生,即開展兩國之間的安全對話,然而,我對新德裏和莫迪團隊是否會同意這一點表示懷疑。

我認為,在未來5年,邊界問題不會成為中印關系更大的幹擾。原因是,在加勒萬事件後,中印之間的灰色地帶顯著減少,雙方現在理解彼此的紅線。在大部份有爭議的地區,雙方已經建立了某種緩沖區或實際控制帶。這表明未來雙方都可以實作邊境地區的寧靜與和平,因為中印都意識到邊界問題可能帶來的巨大成本。

然而,另一個令人擔憂的發展是來自第三方的幹擾。一方面,中國與南亞國家及印度洋其他國家的關系,被莫迪政府視為對印度戰略自主構成越來越大的挑戰。這可能導致中國和印度之間,以及中國、印度和美國在次大陸、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競爭與對抗加劇。另一方面,中國將對印度與美國及其盟友的戰略合作和密切關系更加敏感,特別是當它們在南海、台灣和西藏等敏感問題上變得更加積極和介入的時候。這將成為中印關系的一個重大幹擾因素。

因此,雖然邊界問題在未來可能不會是中印關系的主要幹擾因素,但新的幹擾因素可能會浮現。

張家棟: 在這次印度大選後,中印很可能會采取更加務實的措施。盡管中印不可能完全解決邊界問題,但將尋找到新的管控方式。在過去幾年中,中印已經在很多傳統的爭端點達成了共識。過程雖然艱難,但方向是確定的、明確的。我對此持樂觀態度。

薩奇布: 我們可能忽視的最重要事情是,我們正處在一個新世界秩序的拐點上,印度和中國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兩國都意識到了這一點。

全球正在發生許多事情。美元的地位正在下降,而印度和中國已成為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全球南方」,占據全球超過80%的人口,都在寄望於印度和中國。我們不能因為雙方爭執嚴重的那些貧瘠土地而讓全世界,尤其是「全球南方」遭受痛苦。

邊界問題並非印中關系的主要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印度和中國仍未完全理解彼此,這需要印中更多的接觸和溝通。要取得進展,我們需要更多的倡議來實作更多的武漢峰會和金奈峰會。

針對中印對彼此的誤解,如何透過民間交流加以改善

普拉薩德: 作為媒體,【環球時報】團隊一定深知,盡管「全球南方」努力表達自己的世界觀,西方媒體的主導地位依然存在。我想請今天參加圓桌會議的每個人都回答一個問題:你們都閱讀哪些媒體?是非洲或南美的報紙,還是【金融時報】或【華爾街日報】?你們會看CNN嗎?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是殖民傳播秩序的受害者。我們對彼此的看法並非直接源自印度或中國,而是經常經過華盛頓的過濾。

我們本身對彼此沒有誤解,但我們頭腦中依然響著殖民主義的聲音。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更有意識地用反殖民主義的態度來閱讀新聞、理解彼此。

薩奇布: 印度老百姓對中國確實存在很多誤解。這些誤解大多是由西方媒體造成的。大多數印度人對中國的看法都來自西方媒體。我也認為,中國還可以做更多的努力。與其他大國相比,中國的軟實力仍然不足。它需要傳播真實的中國,並對抗西方的反華言論。

越來越多印度人正意識到跨越邊界爭端,集中精力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最近的一份報道突出了印度青年失業率的驚人增長速度。這裏的一篇報紙文章談到了貿易協會已經向政府要求開放與中國的商業關系。如果不開放,我們將會遭受更多損失。印度政府會意識到這一點。

盡管存在誤解,我希望我們與中國的關系,考慮到其重要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得到改善。

普拉薩德: 首先,我認為我們的媒體應該變得少一些防守性。它們應該真實、真誠地討論事實,適時展現出對局限性和困難的真實描述。這樣一來,媒體的可信度將會更高。

最近我在中國媒體上發表了一些文章,我的朋友們向我轉達了一些評論。有人說,這個「咖喱家夥」有時候說得在理。我們彼此之間存在一些奇怪的誤解,這些誤解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辯論和反思。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分享著共同的文化背景,這不僅僅是關於中國和印度的問題,而且是關乎整個亞洲的一部份。

許多年前,印度偉大的諾貝爾獎得主泰戈爾強調印度人學習、了解中國的重要性。泰戈爾在他創辦的大學發起了最早的嚴肅的中國研究專案,中國的教授們積極參與其中。我們需要在中國推廣更多的南亞研究專案,同時在印度增設更多的中國研究專案。

如果你去存取兩國的大學,你會發現,盡管我們分享著邊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但在理解彼此上,對西方的關註要遠遠超過對彼此的了解。雖然理解美國的發展非常重要,我完全同意這一點,但我們不能忘記美國並不應該是我們的唯一關註。我們需要一個亞洲的視角。因此,我非常高興能與在中國推廣印度研究的兩位教授以及在印度促進中國思想的薩奇布先生在一起。我們需要更多這樣認真的活動。

中美印三邊關系會趨於平衡嗎

張家棟: 中美印大三角中的3個國家,將很快成為世界前三大經濟體。這將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情形。然而,這種關系並非完全的三角關系,因為印度更傾向於美國,而不是在中國和美國之間保持中立。隨著印度的崛起,印度的戰略需求也會上升,戰略目標會更大、更高。美印關系可能會繼續保持復雜多面的特點,而不是簡單直接的雙邊互動。在未來5年,隨著中美印三角關系意義的提升,我們會看到一個更加平衡的中美印三邊關系。

胡仕勝: 目前和未來,中美印三邊關系的發展都將是不均衡的,尤其是在中印和中美這兩個雙邊關系陷入低谷的情況下,印美關系則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

普拉薩德: 對於印度來說,重要的不是選擇北京或華盛頓,而是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我認為,這是發展不結盟外交政策的最佳途徑。

薩奇布: 中美印是一個復雜的三角關系,印度處境艱難。美國希望印度在南海問題上與其一道對抗中國,並在其他針對中國的事務上與其協調一致。而中國則希望印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他「全球南方」事務,推動亞洲及其他地區的發展。我們對於該如何抉擇感到困惑不安。然而,印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意識到美國並非可靠的夥伴。我認為印度正在逐漸回歸理性,向亞洲傾斜。(本次對話由本報記者李艾鑫主持、整理和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