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爺今年65歲,一直以來身體還算硬朗。然而,最近一段時間他總是感覺頭暈,有時候還會出現眼前發黑的情況。家人擔心他的身體,便帶他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結果,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後,醫生發現李大爺的頸動脈有斑塊。
檢查結果: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走行正常,內中膜局部增厚,較厚處約1.4mm,雙側頸總動脈分叉處均探及一混合回聲斑塊,大者位於右側約10.1x2.6mm,CDFI:血流過斑塊處充盈缺損。
結果解讀
1、血管走行正常
「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走行正常」 表明這些主要的頸部血管在解剖結構上沒有出現異常的扭曲、狹窄或畸形等情況,血管的位置和走向符合正常生理狀態。
2、內中膜局部增厚
「內中膜局部增厚,較厚處約1.4mm」,這通常提示可能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改變。內中膜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早期標誌,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引起的,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等,這些因素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進而引起內中膜的增生和增厚。
3、混合回聲斑塊及血流變化
「雙側頸總動脈分叉處均探及一混合回聲斑塊,大者位於右側約10.1x2.6mm」,混合回聲斑塊意味著斑塊內含有不同成分,可能既有硬的鈣化成分,也有軟的脂質成分等。頸總動脈分叉處是血流容易產生亂流的部位,也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容易形成的常見部位。這個較大的斑塊可能會增加血管狹窄的風險以及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4、CDFI:血流過斑塊處充盈缺損
這表明由於斑塊的存在,血流在透過斑塊處時出現了不順暢的情況,有部份區域血流未能完全充滿,這進一步提示了斑塊對血流的影響。如果斑塊繼續增大或者不穩定,可能會導致血管狹窄加重,甚至引起腦供血不足等嚴重後果。
李大爺出現的頭暈、眼前發黑等情況就是由於斑塊影響了血流,造成腦供血不足。
家人很擔心,立刻咨詢醫生,是否可以透過吃藥消除斑塊?
醫生告訴他們:對於頸動脈斑塊的治療,藥物治療是首選方案之一。但需要註意的是,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穩定斑塊,防止其進一步增大和脫落,而非完全消除斑塊。
1. 調節血脂藥物
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鈣片、瑞舒伐他汀鈣片等,能夠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減少脂質在血管壁的沈積,從而穩定斑塊。有研究表明,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可以使部份新形成的斑塊消失,但對於已經形成較長時間或較大的斑塊,效果有限。
2. 降壓與控糖藥物
多數頸動脈斑塊患者伴有高血壓和高血糖。因此,降壓藥物如硝苯地平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以及控糖藥物如鹽酸二甲雙胍片、格列美脲片等,也是治療的重要輔助手段。這些藥物能夠控制血壓和血糖水平,減少血管壁的損傷,降低斑塊形成和進展的風險。
3. 抗血小板聚集藥物
阿司匹林腸溶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能夠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斑塊脫落的風險。
既然吃藥不能消除?手術取出來總可以吧?
手術治療確實是一個能立竿見影的方法,但並不是最優解。
首先,手術治療要有明確的手術指征。
1、頸動脈狹窄程度嚴重
一般來說,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且患者有腦缺血癥狀(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黑曚、頭暈、肢體無力等)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對於狹窄程度在50% - 70% 之間的患者,如果有腦缺血癥狀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也可考慮手術。
2、不穩定斑塊
如果超聲等檢查提示斑塊為不穩定斑塊,即容易破裂、出血或形成血栓的斑塊,即使狹窄程度未達到上述標準,也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以降低發生急性腦血管事件的風險。
其次,手術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手術成功後,可以有效改善腦部供血,降低腦缺血發作的風險。患者的腦缺血癥狀如頭暈、肢體無力等可能會得到緩解或消失,對於預防腦梗死等嚴重腦血管事件有重要意義。
但是,手術存在一定風險,如手術過程中可能損傷血管、神經等周圍組織,導致出血、感染、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並行癥。術後需要長期進行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以維持血管通暢,預防斑塊再次形成和狹窄復發。患者需要定期復查頸動脈超聲、血脂、血糖等指標,以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處理。
因此,對於頸動脈斑塊的治療是需要綜合多方面進行幹預的。
基於此,醫生給與李大爺以下治療建議。
1. 藥物治療:堅持服用藥物,醫生給開了瑞舒伐他汀和阿司匹林,並叮囑按時服藥。
2. 飲食方面:清淡飲食,炒菜少放油鹽,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乳制品等富含膳食纖維和抗氧化劑食物的攝入。
3. 運動方面:醫生建議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比如飯後散步、打太極等。運動有助於控制體重、降低血壓、血糖和血脂,改善血管內皮功能。
4. 控制體重:李大爺的體重有些超標,醫生還建議他適當減重,保持合理的體重。肥胖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透過飲食控制和運動等方式減輕體重,有助於降低頸動脈斑塊的風險。
5. 戒煙戒酒:最後就是建議李大爺戒煙戒酒,因為李大爺是多年的煙酒愛好者,即使不能馬上戒,也要盡可能得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