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戰神」粟裕一生幾乎無敗績,晚年回憶:在譚家橋被王耀武擊潰

2024-07-25歷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講到作戰時,孟子曾描述過天時、地利和人和這三者對於戰爭的影響。在作戰過程當中,這三者本身都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這之上,好的時令天氣不如有利的地勢,而有利的地勢則又不如人心。

「大楚興、陳勝王。」 陳勝吳廣在起義最開始的時候,就意識到了人心的重要性。當時加入起義隊伍的人種類眾多,人心渙散,作戰當中難以打勝,為了能夠將人心凝聚起來,讓戰士們能夠有信心敢打仗,於是陳勝吳廣想了魚腹藏書這個辦法。

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戰爭時期,部隊隊伍作戰能力參差不齊,且左傾右傾派系鬥爭眾多,這為後來戰爭當中發生的不幸事件埋下了伏筆。作為開國大將,粟裕將軍曾在戰爭當中立下過赫赫戰功,一生當中幾乎沒有敗績,但在譚家橋作戰時,卻被曾經的手下敗將擊潰。

部隊調整

「紅七軍團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合編,成立紅軍第十軍團。」 1934年11月,有著歷史淵源的紅七軍團和紅十軍合並到了一起,合並之後,兩個部隊在還沒有就新擴充的士兵進行綜合實戰訓練的時候,匆匆迎來了新的戰役。

紅十軍最早是由 「著名革命家方誌敏」 在閩浙贛蘇區建立的,這支軍隊曾經多次粉碎過國軍的「圍剿」行動,戰功累累。在1933年紅十軍奉組織上的命令調到中央蘇區組成紅七軍團之後,閩浙贛蘇區就成立了新的紅十軍。

當紅七軍團來到閩浙贛蘇區的時候,蘇區人民都非常熱情,方誌敏同誌還親自到紅七軍的駐地去看望將士們。在部隊們駐紮下來之後, 「七軍團在閩浙贛蘇區召開政治委員會會議」 ,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對曾洪易同誌的右傾機會主義展開批鬥。

事實上,在粟裕將軍看來,雖然曾洪易卻是給七軍團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但當時最為根本的問題 「是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決策層和七軍團掌握實權的個別領導人戰略決策和軍事指揮上的嚴重脫離實際。」 掌握實權的人和領導決策層都在堅決地執行左傾的錯誤路線,從而給部隊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這個在當時最為重要的問題,會議上卻沒有任何討論。在部隊重新整合之後,原來七軍團軍團長,作戰能力極為強悍的尋淮洲將軍被降為第19師師長,而支持尋淮洲將軍的原七軍參謀長粟裕,則被徹底調離主力部隊,去到閩浙贛軍區擔任參謀長。

新成立的紅十軍團還沒來得及進行完全融合,就收到了一項重要任務, 「十九師出動到浙皖贛邊,打擊「追剿」之敵,發展新蘇區。二十師、二十一師留在閩浙贛老蘇區打擊「圍剿」之敵,保衛蘇區。」 作為19師師長,尋淮洲將軍機動靈活的作戰,成功擺脫左傾領導的錯誤幹擾,帶領部隊一路向浙皖贛邊進發。

尋淮洲將軍所率領的19師屢建奇功,不僅 「震動了杭州」 ,還一路北上威脅到了 「蕪湖、南京。」 和尋淮洲所率領的19師相比,20和21師則沒能打出漂亮的一仗。

戰爭部署

「這一重大失誤,「為後來紅十軍團的挫折和失敗埋下了禍根。」」 在1934年蔣委員長將手下的正規部隊,和各省的保安團全部集中到一起來封鎖閩浙贛蘇區的時候,在敵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20師和21師只得轉移到外線,和19師會和,集中兵力透過運動戰的方式來消滅敵人。

關鍵時刻,明白粟裕將軍卓越軍事能力的方誌敏同誌,將粟裕將軍重新調回到紅軍十軍團擔任參謀長。針對紅十軍團當時的情況,粟裕將軍心裏十分清楚,這些原本主要擅長打遊擊戰的將士們,突然被集中起來 「進行大兵團活動,企圖打大仗」 是不合實際的。

部隊會合之後,在嚴峻的形勢之下,經過綜合考量,粟裕將軍結合當時實地地形,想出了一個作戰計劃。

當時紅十軍團沿著屯溪到青陽的公路往北方轉移, 「經烏泥關進到黃山東麓譚家橋地區」 ,而蔣委員長的嫡系部隊,王耀武將軍所率領的補充第1旅,和浙江保安第3團的一個加強營一路緊跟,已經到達了湯口。

「(譚家橋戰鬥)對於紅十軍團至關重要」 ,當時除了這支部隊之外,其他國軍部隊離紅十軍團距離都較遠,因此這一仗打勝不僅能夠促進部隊內將士融合,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甩脫國軍追擊。

考慮到「烏泥關至譚家橋段公路兩側」的有利地形,粟裕將軍立即做出了作戰安排。19師配置在上峰,負責主攻,21師以一個營的兵力,負責在敵軍進入伏擊區域後封鎖關口,斷敵退路阻敵增援,20師和21師剩下部隊則負責配合19師作戰,對敵人攔腰出擊。

當時19師是「十軍團戰鬥力較強的師」,比起經歷戰爭少,成立時間短的其余師來說,有著豐厚的作戰經驗,出於多方面考慮,因此粟裕將軍將19師安排為了主力部隊,但這一決策卻遭到了原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將軍的反對。

譚家橋戰

「改編不久的二十師和二十一師缺乏野戰經驗,幾個師之間戰鬥配合不好,戰鬥力較強的十九師沒有按原計劃配置兵力。」 最後,在劉疇西將軍的堅持之下,粟裕只好按照劉疇西將軍的意見,將20師換成主攻,19師退到後方,負責配合作戰,斷敵後路。

在各部隊都按照部署埋伏好了之後,國軍陸續進入到伏擊圈,出於謹慎考慮,國軍沿路仔細搜尋兩側山林。最開始的時候,紅十軍戰士們一直埋伏得很好,但關鍵時刻,20師的一名戰士因為太過緊張,手裏的槍走了火, 「一連3槍」 ,這下,紅軍地埋伏徹底暴露。

埋伏被發現後,紅軍作戰只能從原本計劃周全的伏擊戰變成需要苦戰鏖戰的攻堅戰。紅20師雖然頑強作戰,但最終無法和敵軍抗衡。19師還沒來得及配合作戰就已經聽到了20師潰不成軍的訊息,這個時候,劉疇西將軍又因為支撐不住而讓紅19師回援自保。

年輕氣盛的尋淮洲將軍原本就對19師不能擔任主攻持有保留意見,憤怒之下,為了戰死在戰場上的同胞們,尋淮洲將軍沒有理會 「劉疇西的這一命令」 ,就連方誌敏同誌寫信將其調回來都沒能成。在國軍強大的火力壓制之下,尋淮洲將軍親內建隊沖鋒,曾 「一度奪回失守的烏泥關制高點。」

這一仗不僅使得尋淮洲將軍負重傷壯烈犧牲,同時還使得 「十軍團傷亡近千人。」 最後,劉疇西將軍沒有聽從粟裕將軍的建議,使得整個紅10軍團除了粟裕將軍帶著800多人沖出重圍之外,其余的主力在懷玉山全部覆沒,就連方誌敏同誌和劉疇西將軍都被抓捕,並在之後被槍殺。

對於這一仗,粟裕將軍始終耿耿於懷,後來,粟裕將軍三返譚家橋,望著曾經進行過慘烈血戰的地方內心翻湧。雖然1948年9月粟裕將軍曾在濟南戰役當中親自指揮,大勝國軍並活捉了當初補充第1旅的旅長王耀武,但長眠在地下的戰友們卻還是回不來了。

小結:

「希望把我的骨灰灑在曾經頻繁轉戰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南八省市的土地上。」 在重返故地的時候,想到那些曾經和自己並肩作戰的戰友們,粟裕將軍表示,在自己死後要將自己的骨灰灑在這些長眠的戰友們的旁邊。

粟裕將軍在晚年回憶自己打過的仗時,想到在譚家橋被王耀武將軍擊敗的事情總是無法釋懷。在粟裕將軍的一生當中,幾乎從來沒有敗績,但自己的好戰友好朋友尋淮洲將軍,和無數將士們,卻因為譚家橋這一戰而再也無法睜開眼睛,看到革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