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北軍被罵草包,張學良大怒:不知道有幾個人打得過紅軍

2024-04-11歷史

長城抗戰之後,全國輿論追究張學良丟東北和熱河之罪,張學良被迫下野,出洋避風頭。1934年初,張學良回國,在北平賦閑。

據張學良晚年回憶,回國後,他在北平沒事兒幹,國民政府派汪精衛到北平找他,給他兩個選擇,一是去剿匪,二是去打紅軍。張學良問哪個難?汪精衛說當然是打紅軍難。張說,我就是喜歡難的,我去打紅軍吧。

後來的結局不少讀者也知道了。那麽,東北軍為何對紅軍屢戰屢敗呢?今天筆者就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對紅軍四戰四敗

(一)長嶺崗下馬威

受領任務後,張學良率領東北軍九個師,從華北挺進鄂豫皖蘇區。

現在老有人說老蔣要借紅軍之手消滅雜牌軍。但實事求是地講,老蔣給張學良布置的任務並不難。

鄂豫皖主力紅四方面軍已經於1932年10月撤離。留在蘇區的只有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滿打滿算也就七千人。東北軍十萬人開過去,無異於大炮打蚊子。

1934年6月下旬,張學良制訂了一個從七月一日到十月十日的三個月「圍剿」計劃,采取「一面劃區駐剿,一面無限制的用竭澤而漁之方法,作一網打盡之圖」的方針,將鄂豫皖地區劃為六個「駐剿區」和一個「護路區」,以六個師擔任「駐剿」,以三個師擔任追擊。

七月初,東北軍開始行動。十二日,敵一一七師、一一五師及一○五師一部,從東西兩面向羅山縣朱堂店地區進犯。紅二十五軍為避敵鋒芒,主動向敵人防禦薄弱的東南轉移。

十七日晨,我軍主力進至長嶺崗南側高地時,發現長嶺崗敵人戒備疏忽,而且該處地形狹窄,敵難以展開抵抗。

徐海東決定趁敵不備,將其殲滅,立即作了彈頭署。九時,二二四團一營首先以迅猛動作將敵排哨消滅,又趁勢將敵一一五師六四三團一營打垮。

與此同時,二二四團二、三營將敵連哨消滅,又猛烈突擊敵六四三團二、三營;活動在附近的地方武裝也趕來占領了長嶺崗以北高地,配合主力作戰。

敵在我三面夾擊和有力的政治攻勢下,頓時混亂,潰散。其團長只身逃往長嶺崗,我軍乘勝直搗敵一一五師師部。

此時,七十四師兩個營亦投入戰鬥,發起猛攻。敵人招架不住,紛紛繳械投降,戰鬥到中午勝利結束。

此戰我軍共殲敵五個營,繳輕機槍六十余挺,長短槍八百余支,其他軍用物資很多。

(二)斛山寨紅軍正面挫強敵

張學良的「圍剿」計劃被粉碎後,為繼續加緊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於一九三四年十月初改組並加強了「追剿」部隊的力量,以十六個團編成了鄂豫皖三省追剿隊,下轄五個支隊。

十月下旬,敵第二、第三追剿支隊由英山、羅田出動,進攻我陶家河地區,我軍與敵激戰兩天,給了敵人很大殺傷,但因敵第一追剿支隊趕來增援,我軍遂向南轉移。

十一月四日,鄂東北道委來信,建議省委率紅二十五軍去鄂東北,與黨中央派來鄂豫皖工作的程子華研究今後行動計劃。

紅二十五軍趕赴鄂東北時,敵五個追剿支隊緊緊跟蹤,敵一○七、一〇九、一一O、一一七、一二九師則在商城、麻城、潢川、光山交界地區構成重重封鎖,企圖兩面夾擊。

為迅速到達鄂東北,軍領導決心選擇敵人的薄弱部份,出其不意,突破封鎖。

十一月六日,我軍出發西進,以奇襲手段全殲敵駐守在商城以南的一○九師工兵營,透過了敵人從商城到麻城的封鎖線。

繼之,又在商城西南的大柳樹擊潰敵一○七師兩個團,殲其一部,接著又打垮了趕來增援的敵一○八師先頭部隊,透過了敵人從商城到新集的封鎖線。

之後,連夜急行軍,邊戰邊走,再穿過敵兩道封鎖線,於八日拂曉到達光山縣南部的斛山寨。

鑒於部隊連續行軍作戰,十分疲勞,軍領導決定稍事休息後再繼續西進。

不料,休息不到兩個小時,敵一○七師、一一七師從東面,追剿隊第四、第五支隊從南面向我襲擊。

由於警戒部隊過分疲勞,疏於戒備,未能及時發現敵人。敵一O七、一一七師趁機對我二二三團攻擊,敵第四、第五支隊占領朱家坳以南高地,向我二二四團猛攻。我軍各部均失去聯系,倉促應戰。

二二四團因朱家坳地形低窪,難於進行有效的還擊,為爭取主動,即向西轉移。敵第四、第五支隊乘隙進占朱家坳,並向斛山寨攻擊,企圖搶占制高點。

軍領導進一步分析了情況,認為我軍經過長途行軍和連續戰鬥,體力消耗很大,繼續轉移是有困難的,只有堅持住,並打垮敵人的進攻,才能順利前進。

於是,重新調整了部署:以七十四師扼守斛山寨,從正面牽制和消耗敵人;以二二四團從寨北迂回到劉灣北側,協同二二三團向敵一〇七師、一一七師實施反擊;爾後再集中兵力打擊敵第四、第五支隊,力爭將敵全部擊潰,並殲其一部。

按照上述部署,二二四團隱蔽迂回到敵一○七師側後,突然向敵側翼猛攻;二二三團趁機反擊,敵被迫向東潰退。

兩個團乘勢猛攻敵一一七師,該敵不支而潰;接著向敵第四、第五支隊的側後猛攻,七十四師也乘機發起反沖擊,將敵壓至朱家坳一帶。

我軍居高臨下,勇猛沖擊。敵人在我三面夾擊下,紛紛潰亂。激戰至黃昏,將敵全部擊退,斃、傷、俘敵約四千人,繳獲甚多。

(三)勞山、榆林橋,東北軍喪失精銳

一九三五年七月中旬,蔣介石為消滅陜北紅軍,使北上紅軍無法立足,策劃了對陜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

以東北軍五十一軍、五十七軍、六十七軍及騎兵軍共十—個師、入陜的晉綏軍五個旅及陜北軍閥兩個師,采取南進北堵,東西配合,逐步向北壓縮的戰法,妄圖將紅軍主力圍殲於保安、安塞地區。

紅十五軍團組成時,敵六十七軍已完成了戰役展開,其一○七師進駐洛川,一一○師、一二九師沿洛(川)延(安)公路推進至延安,一二九師六八五團進駐甘泉。

當時,敵五十一軍、五十七軍和晉綏軍尚未入陜,整個陜北態勢最突出的就是六十七軍。徐海東、劉誌丹決定包圍重鎮甘泉,調動六十七軍一部來援,以便在運動中殲滅敵人。

第一仗指向勞山。勞山南距甘泉十五公裏,北距延安三十公裏,東西群山聳立,樹林茂密,地勢險要,為延安至甘泉必經之地。

九月下旬,紅十五軍團在勞山擺一個口袋陣,袋口設在勞山以北的九沿山,袋底設在甘泉城北的一一七O高地上,從袋口到袋底約二十公裏。

軍團部署:七十五師負責紮袋口,待敵全部透過九沿山之後,紮死口袋;以袋底打響為訊號,助力前堵後趕,左右夾擊,把敵人消滅在口袋裏。

九月二十八日,我軍八十一師二四三團包圍甘泉縣城。翌日拂曉,各伏擊部隊進入陣地。第三天(十月一日)拂曉,敵一一○師終於從延安出動了。

當日下午二時,敵先頭進至甘泉北白土坡時,偏好設定於該地的我軍八十一師二四一團突然開火,堵住敵前進道路。同時,位於陽台(勞山北三公裏)的我軍七十八師騎兵團適時出擊,斷敵退路。

敵首尾受挫,遂向心靠攏。此刻,我軍埋伏在公路兩側山上的二二五團和二二三團及七十八師向敵猛烈沖擊,各種火器一起開火,打得敵人亂成一團,接著,各部沖入敵陣,部隊英勇沖殺。

經過五個多小時的激戰,我軍殲滅了敵一一○師兩個團及師直屬隊,斃傷敵一千余人,俘敵三千七百余人。敵師長何立中負重傷,逃入甘泉後斃命。

當時,敵六十七軍軍部還在延安,大量部隊需要補給,其南北交通線定要打通,勢必繼續增援甘泉。我軍勞山伏擊成功後,敵人從北面來的可能性很小了,將會改由南邊來增援。

但南邊的群眾和地形條件不利於我軍設伏,因此軍團領導決定繼續包圍甘泉,待南邊敵人出援後,再在運動途中打一個殲滅戰。果然不出所料,敵派高福源率四個營北上增援甘泉。

高福源是敵一○七師六一九團團長。該團裝備精良,是敵東北軍的主力團之一,又加強六二○團一個營和一個炮兵連,共三千余人。

出動前,高福源向上司立下軍令狀,一定要完成增援解圍任務。他在行進中比較慎重,穩紮穩打,步步推進,到達榆林橋後,立即構築工事,控制制高點。

榆林橋是富縣通往甘泉、延安的一座小石橋,橋南是個小鎮,居民七十多戶,靠山坡有兩三排窯洞。

軍團領導決定,趁來敵立足未穩,將其殲滅。遂仍以八十一師二四三團圍攻甘泉,主力圍攻榆林橋。

經過地形勘察和戰鬥準備後,十月二十五日拂曉,七十五師、七十八師乘晨霧同時由東西兩面向榆林橋守敵發起攻擊。經過一個多小時激戰,我軍攻占了周圍所有高地。敵人多次反撲,均被打垮。

上午八時左右,大霧開始消散,軍團領導分析戰況後,命令各部隊從山上往下打,對敵人占據的窯洞發起進攻。激戰至下午,將敵全殲。

此次戰鬥,共斃傷敵三百余人,俘敵一千八百余人,繳獲八二迫擊炮八門、輕重機槍一百二十余挺、長短槍一千三百余支,生俘團長高福源。

(四)與紅軍最後一戰——直羅鎮再喪精銳

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同紅十五軍團會合。敵西北剿總重新調整了部署:以五個師的兵力,首先構成東西封鎖線,又打通洛川與延安之間的聯系。再以七個師構成南北封鎖線。爾後逐漸向北壓縮,企圖摧毀我陜甘根據地。

根據這種情況,紅一方面軍決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戰,首先在直羅鎮一帶殲滅敵一到兩個師,爾後視情況轉移兵力,各個殲敵,以打破敵人的圍剿。

二十日下午四時許,敵一〇九師進至直羅鎮。我軍抓住敵比較突出孤立的有利戰機,於當晚將敵一○九師包圍。二十一日拂曉,在方面軍統一號令下,紅一軍團由北向南攻擊,紅十五軍團由南向北攻擊。

戰至下午二時,我軍殲敵大部,遂以少數兵力圍困一〇九師殘部和阻擊由富縣西援之敵一一七師,主力向西迎擊由黑水寺向直羅鎮增援之敵五十七軍另兩個師,在張家灣殲敵一個團。

被圍之敵一零九師殘部於當晚突圍,二十四日上午被我軍全殲。至此,直羅鎮戰役勝利結束,共殲敵一個師又一個團。

四戰下來,東北軍一共成建制損失了一個整師、四個團、八個營,共計兩萬人,約占東北軍總兵力的10%。

此後,張學良再也不敢打紅軍了,而是開始與紅軍、陜軍建立三位一體大同盟。

二、東北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東北軍對陣紅軍屢戰屢敗,不少人痛罵東北軍是草包,張學良聽了很生氣:「說我們東北軍是草包,請問全國有幾個人能打得過紅軍?」

那麽,東北軍真的是草包嗎?

(一)裝備

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東北是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奉天兵工廠號稱亞洲第一兵工廠。依靠兵工廠的便利,東北軍拿到了不少自產的武器。

再加上東北偏安一隅,不像內地飽受戰亂之苦,經濟相對發達,財政收入也高,東北軍有錢買日本和歐美的武器。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九一八後東北淪陷,關內東北軍仍算得上裝備精良,武器比關內任何一個勢力都要多。

以在直羅鎮被殲滅的東北軍109師為例,該師前身是東北軍獨立第9旅,這個旅屬於東北易幟後的國防旅,戰鬥力較強。兵員超過一萬,戰兵在6000左右,下屬三個團。

每個團直屬有重機槍12挺,82迫擊炮6門,37毫米平射炮6門。師屬有重迫擊炮6門。營連裏裝備大量輕機槍和擲彈筒。

可以看到該師除了沒有裝備牽引式火炮,其山地作戰能力至少對抗中國軍閥等武裝力量還是夠用的。

從繳獲來看也確實如此,109師參加過長城抗戰,損失了部份武器。即使這樣,109師在直羅鎮被殲滅時,我軍仍繳獲3500多支步槍,176挺輕機槍,8門迫擊炮、22萬發子彈。

在勞山戰鬥中,我軍殲滅一一零師兩個團和師直屬隊計四千七百多人,就繳獲了七五山炮4門,八二迫擊炮24門,輕重機槍204挺,長短槍枝3000余支

按戰鬥繳獲計算,東北軍平均一個連至少有一門迫擊炮、十一挺輕重機槍。

繳獲最多的當數斛山寨戰鬥,我軍殲敵四千人,繳獲的武器除了讓紅二十五軍三千戰士換裝一遍外,還分發給當地遊擊隊。即使這樣,仍有多出4挺重機槍、700支步槍。這批武器我軍帶不走,只能卸掉的槍栓,隱藏於雲霧山下的清水塘裏。

(二)軍官指揮能力和士兵戰鬥力

有讀者就說了,裝備好,說明不了什麽,我軍戰史上,敵人擁有先進裝備被我軍打敗的例子太多。有先進裝備,士兵沒戰鬥力、軍官瞎指揮也是白搭。

那麽,東北軍軍官和士兵真的是素質低劣嗎?

1.軍官。1933年東北軍整編為5個軍,軍長除了綠林出身的萬福麟外,其他四人都是正規軍校畢業:王以哲畢業於河北軍官學校第8期步兵科。何柱國和董英斌畢業於保定軍校。馮占海畢業於東北講武堂。

與黃埔系那些速成軍長、師長不同,東北軍很多師、軍級將領普遍有至少5年團級任職資歷,王以哲從軍校畢業到成為團長花了十一年。

因此,與紅軍作戰,東北軍不少軍長、師長表現出了比較準確的戰場判斷力。

直羅鎮戰役後期,我軍留少數兵力圍攻一零九師,集中主力想殲滅來援的57軍兩個師。57軍軍長董英斌看出了我軍的意圖,急忙收縮兵力,我軍在追擊中只殲滅了57軍一個團。

還是在直羅鎮戰役中,一零九師師長牛元峰觀察到了紅一方面軍前指在寶塔山,於是安排一個團去偷襲。

據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元帥回憶:

打到中午,忽然上來一股敵入,約摸有一團人的樣子,直向一軍團指揮部所在的山頭上沖來,企圖向西突圍出去。敵人向我們越逼越近。這個陣地,原來我們是命令二師陳光帶一個團來占領的。可是他們還沒有到達,敵人就上來了,我們只得帶著直屬部隊,面對面地阻擊敵人。

我們當時身邊只有一個警衛排,左權參謀長叫通訊員趕緊把偵察連、工兵連調上來,還命令直屬隊所有的人都拿起槍進入陣地,保證不叫敵人沖出去。

可是直屬部隊沒有充足的子彈,每人才只有四發,而且警衛排又沒有長槍,只有用駁殼槍射擊敵人。直到後來,還是警衛連上來了,我才帶著這個連將沖上來的敵人壓下山去。

2.士兵。與不少讀者印象正好相反,東北軍個人作戰能力很強,被紅軍俘虜的東北軍士兵很多都成為教官和戰鬥骨幹。

1934年12月9日,長征中的紅二十五軍在庾家河遭遇國軍60師阻擊,雙方很快展開惡戰。

兩個在教導隊任教官、入伍才不到半年的前東北軍士兵表現尤為突出,他們一個端著機槍猛射,一個狂扔手榴彈,接連打退了敵人一個連數次進攻,為紅二十五軍制止敵人迂回立下了大功,這兩名教官最後壯烈犧牲。

在長嶺崗戰鬥中,遼寧人、東北軍一一五師機槍手郎獻民被俘。被俘後,郎獻民依然滿口「委座」「少帥」,三番五次想跑路。

紅25軍軍長吳煥先見人才難得,單獨找他談話,最開始郎獻民還挺抗拒。吳煥先用一首歌就打動了郎獻民:「張學良牙張學良,看你成了什麽樣?丟了東北和家鄉,國民心裏好悲傷。」

半天功夫不到,郎獻民就被吳煥先的話語觸動了,從此,他成了一名紅軍戰士。短短一年多時間,郎獻民在紅軍裏一路從教官升到225團團長,團政委則是未來的開國上將劉震。

在榆林橋戰鬥中,他和劉震一起身先士卒打沖鋒,結果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在直羅鎮戰役中,有一個名叫崔日發的一零九師士兵被俘。紅十五軍團破壞部部長唐天際送他兩本【辯證唯物主義入門】與【大眾哲學】,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觀。

1938年,此人任涉縣獨立團二營教導員,忽然覺得自己的名字太封建,遂改名「崔建工」。14年後指揮部隊揚名上甘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難怪少帥不服:「我高級將領和士兵都不差,裝備也是一流,這都打不過紅軍,試看全國有哪個勢力拍胸脯能與紅軍交手?」

三、東北軍屢戰屢敗的原因

學過中學政治的讀者都知道,課本上有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原理,即事物的發展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變化的決定性因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下面筆者就用這簡單的原理來分析。

(一)內因

1.雙方指揮藝術的差別。畢業於正規軍校的東北軍高級將領遵循的還是一戰歐洲戰場那一套打法,一線平推、掘點固守、分進合擊。張學良在鄂豫皖根據地和陜北根據地剿共,玩的就是這一套。

這樣打,和紅軍正面作戰沒問題,進行復雜的運動戰就比較難了;而紅軍的作戰思想則是不計較一城一池得失,先分散敵人兵力,再圍點打援,於運動中殲滅敵人。東北軍一旦著了紅軍的套,往往就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比如勞山戰鬥前,紅十五軍團就主動放棄了延安以南大片根據地,導致東北軍67軍4個師被迫分散守點。之後紅軍再圍攻延安到洛川之間的重要據點甘泉,成功引誘一一零師和高福源團來援。

2.軍官驕縱輕敵。1935年9月,王以哲的67軍進駐延安。各級軍官認為紅軍人少,夜夜喝酒、抽大煙、賭博,毫無戒備。

牛元峰一零九師占領直羅鎮後,對於直羅鎮附近那麽容易打伏擊的地形,居然不經過仔細偵察、不放警戒哨,不在直羅鎮四周搶占制高點,不指示士兵構築工事。

一零九師官兵吃完飯後開始大睡,淩晨四五點鐘紅軍攻擊,沒到中午一零九師全部潰散。

3.士兵毫無鬥誌。自從丟了東北後,東北軍長時間陷入遠離家鄉、無後方作戰的窘境,士兵厭戰情緒非常嚴重。斛山寨戰鬥,東北軍率先發起突襲、並且占據地利,兵力也多。

然而紅二十五軍打了一次巧妙地反擊,將東北軍壓在山溝,不少人幹脆扔下武器投降,使得紅二十五軍以三千之眾居然俘虜了三千四百多人。

在陜北作戰,東北軍士氣更是差到了極點,槍一響隊伍即亂做一團,有的用手刨地,想刨個地縫,把身子藏在裏面,有的把頭藏了起來,屁股卻露在外面。

(二)外因

1.無論是在鄂豫皖根據地和陜北根據地剿共,紅軍都是內線作戰,地形熟悉、情報靈通,相比之下東北軍進入蘇區後耳目不靈,地形不熟,又不能迅速集中兵力,一旦有一支部隊一不小心冒進,十有八九就被紅軍圍殲。

1935年9月,67軍軍長王以哲致電蔣介石,表示:膚施(按:今延安)周圍人民被「匪化」,組織嚴密,偵探派不出防線以外。

此外從後勤補給的條件來說,陜北蘇區物產貧瘠,東北軍如果需要進行時間較長的深入軍事行動,需要攜帶大量給養,但這無形中自然影響到了部隊的行動,放著不管又很容易被紅軍打劫,這又導致兵力進一步分散。

2.紅軍政治攻勢,致使東北軍內部不少人「通共」。紅軍幾次交戰俘虜大批東北軍,都把俘獲的人員和繳獲的馬匹給送回去,這對東北軍中高級將領影響很大,王以哲、於學忠、董英斌等人一看紅軍這樣搞,都不願意把事情做絕。

此外,紅軍還組織大批政工幹部對東北軍進行戰場喊話,半夜到他們營地附近唱【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甚至發展到戰場聯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