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賡罵兒子王八蛋,兒子反笑:罵得好我是個王八蛋,陳一想不對頭

2023-12-28歷史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授銜結束後,他回到了家中,孩子們好奇地問他授的什麽軍銜。

陳賡笑著回答:「芝麻醬。」孩子們也不懂,以為父親授予的軍銜真的叫芝麻醬。後來,老帥們經常問孩子們你老爸是什麽將。

孩子們天真地把父親的話告訴他們:「芝麻醬」。

陳賡一家讓老帥們捧腹大笑,也讓他們為孩子們的純真可愛而感到溫馨。陳賡在黨內的地位像一個開心果,和家人相處時也非常幽默,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趣事。

有一次,陳賡罵兒子「王八蛋」,沒想到兒子不但不生氣反而笑著說:「罵得好,我就是個王八蛋。」這讓陳賡感到有些尷尬。

陳賡與孩子們的故事或許是因為他在長征中的經歷,只要聽到孩子們的吵鬧和哭聲,就會產生一種無法控制的情感。

這種情況也使陳賡養成了對孩子如同慈父般疼愛,如同慈母般溫柔。

在1935年的草地長征中,陳賡因腿傷掉隊,僅剩一匹瘦馬。途中,他遇到一個渾身泥水的小紅軍。盡管陳賡心疼地勸他不要跑,但小紅軍堅持要和馬比快,以此證明自己還能走。

陳賡無奈,只好答應等他。然而,當他離開沒多久,就發現小紅軍倒在路邊,奄奄一息。看到陳賡,他露出一絲微笑。

陳賡緊緊抱住小紅軍,發現他的幹糧袋裏只有一根牛膝骨、一些雜草和野菜,沒有一粒糧食。他深感內疚,因為他認為自己的疏忽導致了小紅軍的不幸。

小紅軍只有十一二歲,卻為了讓他能活下去,謊稱自己是其他地方的人,把他騙走。這個小紅軍給陳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對孩子的心疼和關愛。

1947年11月,陳賡帶領由太嶽軍區野戰部隊改編的解放軍第四縱隊主力,來到了平漢線,展開了大規模的鐵路破襲戰,以支援大別山的劉鄧大軍。

12月18日,他們攻占了豫中的駐馬店,並接管了鎮上的豫劇科班。那裏有60多個賣身學藝的小孩,這天晚上,孩子們為解放軍進行了一場慰問演出。

演出結束後,陳賡來到他們中間,贊揚他們的表演,並介紹了自己的名字。孩子們一聽就知道這是大名鼎鼎的陳賡,感到非常激動,但他們並沒有想到這位馳騁沙場的大將軍竟然如此親切和藹。

陳賡對孩子們說:「你們要好好唱,我會帶你們去見劉鄧首長、陳粟首長,甚至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勝利後,我還要讓你們給主席和總司令表演!

」孩子們聽到這個訊息,興奮得直鼓掌。陳賡拉住一個男孩,問他:「小鬼,我的胡子紮不紮你?」男孩笑得前仰後合,說:「紮!

紮得很!」大家都笑了起來。然後,陳賡告訴十一旅的旅長,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培養他們成為一個革命的娃娃劇團。

他還讓他們請文化教員,教他們學習文化、歷史和打仗。最後,他還為他們準備了一些新的衣服,讓他們看起來更像真正的戰士。

在完成這些工作後,陳賡鼓勵小演員們要努力學習,因為當革命勝利時,他們將成為紅色的藝術種子。從那以後,無論他有多忙,他都會抽出時間去看娃娃劇團的表演,檢查他們的學習進度,還會給他們一些學習用品。

陳賡在一次戰鬥後返回駐地,他安排劇團到部隊演出。雖然小演員們希望多待幾天,但陳賡卻告訴他們:「孩子們,我也想和你們多待幾天,但我在前線許下了一個承諾,哪個部隊表現好,完成任務多,我們就去那個部隊慰問。

所以,你們現在就要去演出,代表我們去兌現承諾。你們的任務雖然不像前線戰士用槍炮戰鬥那麽重,但是透過演出鼓舞士氣,也是在用精神去戰鬥。

這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陳賡的話深深啟發了孩子們,使他們在實踐中逐漸成熟,也理解了自己的責任。那麽,陳賡對待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有什麽不同呢?

他的兒子和他開玩笑,陳賡非常喜歡孩子,他有5個孩子,4個兒子和1個女兒,還撫養了一些老戰友的孩子和烈士的孩子,以及親戚的孩子。

他經常和孩子們一起玩,他自己也是一個女兒奴,非常疼愛他的獨生女陳知進。陳知進在昆明出生後,陳賡逢人就說:「我終於有了一個女兒。

」一群小文工團員聽說陳司令有了新女兒,還相約要一起去他家看看。

小知是個可愛的小寶寶,剛出生不久就因為喝牛奶過敏而長了很多紅疙瘩。文工團員們開玩笑說:「小丫頭這麽醜。

」陳賡聽到後,非常生氣,他會嚴肅地警告:「誰再敢說我女兒醜,我就讓他好看!」雖然陳賡對女兒疼愛有加,但在大是大非上他卻非常嚴格。

當女兒要去上小學的時候,他堅決不讓用自己的專車接送,盡管孩子還小,學校也很遠。最後,他和朱德、劉少奇家合租了一輛三輪車,改造成兒童車,三家共用專門接送孩子們上學。

在學習上,陳賡對孩子們的要求也非常嚴格。他教育女兒,從小就要養成艱苦樸素的好習慣,在學校裏要和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們搞好關系,不要有特殊化的思想,穿著要盡量和普通的孩子一樣,要樸素一些。

對於孩子們來說,陳賡既是他們的父親,也是一位嚴師。在生活上,他非常關心孩子們。在吃飯上,他要求他們不能浪費糧食,也經常告訴孩子們中國剛剛開始建設,資金和物資都需要,大家要和老百姓們同甘共苦,要勤儉節約。

他告誡孩子們穿衣不必追求潮流,自己也以身作則,衣服舊了就改改給大孩子穿,大孩子穿完給小孩子穿,一件衣服就能穿好幾年,甚至打修補程式也會堅持穿著。

孩子們在他的教導下也十分懂事,從不向父母索要物品。他強調每個孩子都要對學習認真,不論他多麽忙碌,多麽晚回家,都會親自檢查孩子們的作業。

一旦發現錯誤,就會要求孩子們自己查閱字典糾正,如果作業寫得不夠工整,他就會要求重寫。有一次,陳賡的侄子在中學時,將成績單上的2分改成了4分,陳賡發現後,氣得拍桌子,嚴厲批評了侄子。

陳賡的兒子陳誌堅站在旁邊,嚇得趕緊逃跑,從此,大家都記住了不能搞虛假的事情。陳賡患病後,周恩來親自安排他享受「四副二高」的營養保健待遇,因為當時國家困難,很多東西都買不到。

然而,陳賡對孩子們的要求更加嚴格,規定一個孩子只能在學校寄宿,每周只能回家一次。

兩個小孩走讀,平時在家和工作人員的飯吃得差不多。每周日全家人團聚的時候都會改善一次夥食。每當親戚來北京的時候,人少就住在家裏,人多就住在招待所裏,也都是坐公交接送,從來沒有用過陳賡的專車。

陳賡自己說:小轎車是黨和國家配備給我工作之用的,私人無權、也不能隨意使用。由於他工作很忙,蘇聯軍事顧問多次提出要送給他一輛小轎車,但陳賡始終堅持乘坐國家配的轎車。

在陳知建眼中,父親的性格招人喜歡,是個聰明人,幽默,搞惡作劇的時候常常能逗得人哈哈大笑。知建小時候聰明淘氣,有一次搗蛋氣得陳賡罵他:「你這個王八蛋!

」沒想到兒子繼承了父親的幽默,嬉皮笑臉的回答:「罵得好!我是個王八蛋。」陳賡奇怪道:「你什麽意思?好什麽?

」兒子不吭聲,陳賡一想不對頭,哈哈大笑。陳賡告訴兒子,有一個老朋友的兒子調皮,氣得他大罵兒子:「你這個孬種。

」兒子回答:「我那個種就孬。」陳賡說:「看來我以後不該罵你了。」

陳賡將軍的教誨,陳知建牢記在心。父親的信中囑咐他們要刻苦鍛煉和嚴格要求自己,這對他們的未來有著極大的好處。

陳知建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軍工,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軍人。陳賡將軍離世時,陳知進還不到11歲,但她經常回想起和父親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每當她回憶起父親,臉上都充滿了對他的崇敬和懷念。她記得小時候,父母嚴格要求他們不能挑揀破舊的衣服,大孩子的衣服會給小的穿,她的花衣服也會被染一染再給弟弟穿。

雖然因為穿姐姐的花衣服被笑話,但陳知進始終感激父親的教誨和愛護。

陳知進從小就學會了針線活和織毛衣,這些都是她的媽媽教她的。她的媽媽來自江南,從小就擅長織毛衣。陳知進當兵之後,也曾經為很多孩子們做過衣服。

每當他們對新生下的孩子束手無策時,父親就會告訴他們去找傅涯。陳知進小時候穿的漂亮毛衣、毛裙子和好看的衣服,都是她的媽媽親手制作的。

說起父親,陳知進說他也很關心她。有一次她從幼稚園回家,衣服臟得不行,爸爸看了很心疼,直接在箱子裏找了一塊粉紅色的紗布,趁著媽媽沒下班,就帶著她找裁縫做了兩條連衣裙。

雖然媽媽後來埋怨了他,但是她還是非常開心。那個時候的她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也可以穿上帶修補程式的衣服,她從來都沒有感覺到什麽不自然。

是父親讓她學會了節儉,也教會了他們豁達地對待人生。

在陳賡生命的最後一年,他仍然懷揣著對戰友的約定,希望能夠到井岡山一遊。同時,他也深思著他在抗戰時期曾經長期戰鬥過的山西太嶽區老根據地。

在他去世的前一年,陳賡夫婦帶著兩個兒子回到了湖南湘鄉。那時正值困難時期,當陳賡看到鄉親們面黃肌瘦,而自己的飯菜卻豐盛無比時,他一定要去看看米桶和谷倉,這讓當地幹部都感到驚訝。

原來他們是擔心陳賡看到之後會感到傷心,因此先給鄰居們發放了魚肉飯菜。陳賡並沒有責怪幹部,只是告訴他們要實事求是,帶領群眾共同度過難關。

回京之後,陳賡依然盡自己的一份力,給縣裏撥了一些部隊退役物資。1961年的寒假,孩子們跟隨父親去了上海,在這裏他們了解父親過去在上海的生活。

同時,陳賡還帶著他們去外婆家,讓他們了解上海普通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在丁香花園的日子,正值國家困難時期,父親堅持要求市委同誌降低生活標準。為了度過難關,媽媽從院子裏找來野菜作為食物,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聽媽媽講述過去大生產的艱辛歲月。

父親是一個樂觀的人,但多年的戰爭生活對他的心臟造成了嚴重傷害。為了盡快恢復健康,他選擇在家練習書法,以此來修身養性。

在他離世前不久,中央號召高級將領撰寫回憶錄,他對此感到非常興奮。他終於明白,即使生病,也可以為黨做出貢獻。

之後,他一直努力寫文章。在臨終前的夜晚,當媽媽勸他休息時,他堅定地說:「一旦開始工作,就無法停下來。」

一位台灣友人曾告訴他的弟弟,他親耳聽到國民黨高級將領余漢謀,在臨終前感嘆:「我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陳賡那樣的人都到了共產黨那裏。」他的一生,就像這句話的寫照,他是孩子們心中的慈祥父親,敵人眼中的令人佩服的對手,黨內人敬重的大將軍。

這樣一位偉大的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